簡介
氣候指一個地區多年的大氣狀態,包括平均狀態和極端狀態。人類早在遠古時代就有了氣候的概念。我國古代以5日為一候,3候為一氣,把一年分為24節氣和72候,各有其氣象和物候特徵,合稱為氣候。
一個地區的氣候條件通常使用氣候要素的平均值與極端值表示。描述各地氣候的氣象要素主要有輻射、溫度、降水、蒸發和風等,各要素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且具有明顯的時空變化規律。根據氣候學研究,某地的氣象記錄檔案連續積累了30年之後,基本上就可以反映出該地氣候的基本狀況和主要特徵。因此,WMO要求以1901~1930年為起始,規定30年作為一個基本時段,每10年對歷史觀測資料進行統計整編作為區域氣候標準值。受基本觀測數據的限制,中國以1951~1980年作為標準氣候值第一時段,以後每10年進行一次統編。
表示一個地區氣候特徵的最基本的氣候指標,通常以總量、平均數、極值、頻率、保證率等特徵數和氣候資料表、氣候圖來表示。
總量
總量(G)是將統計序列(x1,x2,x3,x4,x5....xn)的每一個體相加得到的總和。計算方法為:
通常需要統計太陽輻射、光合有效輻射、日照時數、降水量、蒸發量的日、旬、月和年總量,有時也需要統計某一時段內某些氣象要索或積溫的總量。
平均值
平均值就是求取的統計序列(x1,x2,x3,x4,x5....xn)的算術平均值,這是表示氣候平均狀況時最常用、最簡單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為:
以氣溫為例,除了通常要統計日、旬、月和年的平均值外,有時還需要統計多年平均值或某一時段的平均值。
極值
極值指在某二時段內某氣象要素出現的極端最大值(Xmax)和極端最小值(Xmin)。統計極值時需要準確記錄極值出現的具體時間。
在農業生產上,了解氣候要素的極端值很重要,如修建水庫,除要知道當地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值外,還必須了解降水量的年極端最大值,以保證水庫的安全有效;引種多年生作物,為確保全全越冬,就需要了解引種地的極端最低氣溫.
變幅
變幅(R)是指某要索在一定時間內的變化幅度,即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計算式為:
有時變幅也稱為較差,如氣溫的日變幅和年變幅就常稱之為日較差和年較差。
頻率
頻率(P)是指某一現象實際出現的次數(m)占試驗(或觀測)總次數(n)的百分比,計算式為
頻率是一個相對數,取值為0~100%。求算頻率時,只取整數,小數部分四捨五入。
保證率
在統計序列中,≥(或≤)某一氣象要素界限值的累積機率值稱為保證率,它表示滿足該界限的程度。
如某作物生育期內需要300mm以上降水量,現統計甲、乙兩地50年中對應該作物生育期的降水量≥300mm的年份分別為42年和31年,則甲、乙地對該作物的降水量保證率分別為84%和62%。
變率
變率是說明氣候要素變化情況的一個指標,變率分絕對變率和相對變率兩種。在統計序列中,某要素觀測值xi與該要素的多年平均值之差稱為距平(di),則有
相應的距平序列為d1,d2,d3,d4,d5......di........dn。當di〉0時,為正距平當di>0時,為負距平。
絕對變率是序列中各距平絕對值的平均,它反映該要素變動的平均情況,計算如下
絕對變率與多年平均值(E)的百分比稱為相對變率(D),其數學表達式為
相對變率反映氣象要素的穩定程度。相對變率越小,說明該要素越穩定;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