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形成因子

氣候形成因子

氣候形成因子(Climatic factor)指氣候形成的基本因子,分為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性質和人類活動四類。其中,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性質是自然因子,人類活動是社會因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候形成因子
  • 外文名:Climatic factor
  • 自然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性質
  • 社會因子:人類活動
基本介紹,自然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狀況,社會因子,關係,

基本介紹

任何一種氣候都不是單一氣候因子形成的,是多個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總的看來,氣候形成因子大致可分為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性質,人類活動四種。細緻劃分則會發現太陽輻射、大氣環流、海陸分布、洋流等是大氣候的形成因子;地形、下墊面特性等是局部的、中小尺度氣候的形成因子。這些因子是互相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而且在近代的氣候變化中,人類活動起著愈來愈大的作用。
氣候形成因子氣候形成因子

自然因子

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是氣候形成的基本因子。太陽輻射不僅能影響各地氣候差異和季節交替,而且也是大氣運動最根本的能源,通過大氣運動(大氣環流),輸送熱量和水分,影響和改變世界各地的氣候。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及各地氣候的季節交替,主要是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其隨時間變化的結果。而太陽輻射在大氣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決定的,所以又稱天文輻射。由於天文輻射時空分布的一定變化,導致了地球上的天文氣候具有因緯度而變化的地帶性分布和各地氣候的季節性變化。
太陽輻射太陽輻射

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具有雙重性質。大氣環流不但對氣候的形成起直接的控制作用,而且是形成複雜多變氣候的主要原因,可以從下面兩方面來說:
一.大氣環流了促進高低緯之間、海陸之間發生熱量和水分交換,調整全球熱量和水分的分布,顯著地影響各地氣候。
二.大氣環流本身也是一種氣候現象,在不同環流形勢下氣候不同:
1.低緯度熱帶地區 赤道地區終年在赤道低壓帶控制下,盛行上升氣流,形成全年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區南北兩側,在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下,形成濕季高溫多雨、乾季炎熱乾燥的熱帶草原氣候。
2.中緯度的亞熱帶地區大陸東岸受季風環流影響,形成季風氣候。大陸西岸,冬季受西風影響,濕潤多雨;夏季受副熱帶高壓的影響,炎熱乾燥,形成地中海氣候。
3.中高緯度的溫帶地區大陸西岸,終年盛吹從較低緯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形成溫和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東岸(亞歐大陸東岸除外),西風從陸地內部吹來,形成乾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4.環流變異地區 南美西海岸(秘魯和厄瓜多附近)延伸至赤道東太平洋向西日界線附近的海面溫度異常增暖現象。
大氣環流大氣環流

下墊面狀況

下墊面是太陽輻射能的接受、貯存、轉化的場所,是太陽輻射的儲存器調節器,影響著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一.海陸分布
海洋的熱容量比陸地大,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造成在同緯度上由於海陸分布不同,氣候差異十分顯著,形成海洋性和大陸性兩種不同的氣候。其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氣溫年較差
  2. 氣溫日較差
  3. 年溫相識
  4. 洋流
    洋流能促進高、低緯度間熱能的輸送和交換,對全球熱量平衡有重要意義。暖流對沿岸地區的氣候具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對沿岸地區的氣候有降溫減濕的作用。例如,西歐海洋性氣候、馬達加斯加島東側的熱帶雨林氣候,沿岸暖流有巨大的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沿岸寒流都起了一定的影響。
二.地形
1.平原和山地
地勢越高,氣溫越低,高大的地形區都成為局部的低溫區。
2.裸地和植被覆蓋地
地面狀況不同,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不同,使地面獲得的熱量有多有少。例如南極大陸出現世界極端最低氣溫,就與極凍的強反射率有關。
3.迎風坡與背風坡
山地迎風坡降水豐沛,背風坡降水稀少。例如,喜馬拉雅山南側的乞拉朋齊因位於迎風坡而成為世界“雨極”,其北側因位於背風坡而少雨。

社會因子

人類活動
人類活動對大氣成分、自然植被等下墊面狀況的影響日益加深、擴大,致使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愈來愈顯著。近年來許多氣候學家把人類活動看成是氣候形成的第四個因子,是氣候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的聯結點。
人類活動人類活動

關係

氣候形成因子間的關係
氣候的基本特徵是由上述氣候形成因子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太陽輻射通過大氣和下墊面影響氣候;人類活動既能通過大氣和下墊面影響氣候,又能直接影響氣候;在大氣與下墊面之間,人類活動與大氣和下墊面之間,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從而構成了複雜的氣候。
關係關係
氣候形成因子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並存在十分複雜的反饋作用。正確認識氣候因子之間的辯證關係,才能掌握氣候形成與演化規律,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趨勢,合理利用氣候資源,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