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大會之旅:源起

紀錄片《氣候大會之旅》由中華環保聯合會出品,是首部講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歷史進程和中國民間機構參與氣候治理的紀錄片,採用了大量珍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歷史素材,記錄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關鍵歷史瞬間,真切而通俗易懂地闡釋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意義以及氣候公約的構建歷程。影片選取了長期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中國本土青年領袖、企業家、探險家、研究者作為線索,以氣候大會為背景串聯他們所開展的氣候行動,並融入權威專家對氣候變化關鍵議題的分析,在科學講述氣候變化事務的同時,展示出中國民間機構積極參與氣候治理,以及社會各界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圖景。紀錄片總計劃拍攝三集,《源起》為第一集,2019年4月立項,由國內生態環保領域紀錄片知名導演龔志華執導,歷時8個月完成拍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候大會之旅:源起
  • 類型:紀錄片 
  • 導演龔志華 
內容簡介,敘事方式,傳播效果,作品評價,

內容簡介

從內容看,《源起》在38分鐘內講清了氣候事實、談判進程、中國社會各界和全球合力推動目標達成的行動,既照顧到中國觀眾的理解程度,又照顧到國際觀眾的接受度,達到了創作預期目的。從結構上看,《源起》可以分為兩大版塊。
  第一版塊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發展進程。IPCC是氣候大會的組織者,片子重點介紹了IPCC的誕生及作用。推動聯合國氣候大會召開和IPCC誕生的是一份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該報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IPCC也就是在該報告發布第二年的1988年成立的。IPCC重點關注四個問題:第一,氣候變化是不是科學的事實,是不是正在發生。第二,氣候變化以後,對自然生態和人類社會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第三,當前氣候變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第四,我們人類社會如何來聯合應對氣候變化。
  第二大版塊是“聯合國氣候大會(COP)”的發展進程。重點介紹了以下幾次大會: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這次會議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正式開啟了人類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1997年的日本京都氣候大會,這次會議簽署的《京都議定書》是首個具有量化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議定書。2009年的丹麥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這次大會在萬眾矚目中沒有達成實質性進展。2015年的巴黎氣候大會,達成《巴黎協定》;2017年的斐濟大會(在德國伯恩舉行)。2018年波蘭卡托維茨大會,通過了《巴黎協定》的實施細則,標誌著人類進入氣候變化應對的新階段。
  “當氣候變化的威脅變得越來越清晰的時候,走進聯合國氣候大會就變得這么自然,因為它是人類僅有的一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片子一開始就將聯合國氣候大會應對氣候變化的使命展示出來,拉近了聯合國與每一個普通觀眾的距離,很容易引起觀眾的興趣。片頭之後,重點講述了以上兩個版塊的內容,契合了《氣候大會之旅:起源》的片名。

敘事方式

《氣候大會之旅:源起》內容充實,信息量很大,長達38分鐘的視頻卻能吸引觀眾從頭至尾專注觀看,這與其恰當的敘事方式不分不開的。
  1.以人物故事推進劇情
  聯合國氣候大會到2019年已經是第25年,氣候大會的源起和發展更是橫亘百年,如何在短短的不到40分鐘時間裡講清楚並能引起觀眾的觀看興趣,敘事方式很關鍵。該片選取了長期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各界領袖,包括企業家王石、中國極地探險的青年領袖溫旭、本土NGO組織的青年領袖鄭曉雯、中國優秀的氣候變化傳播與治理研究者王彬彬等,以氣候大會為背景串聯他們所開展的氣候行動,通過他們的講述和個人故事,讓觀眾重溫他們的心路歷程,感知氣候變化的科學知識和人類應該如何應對。
  青年氣候變化行動網路(CYCAN)成立於2007年,是中國第一個關注青年應對氣候變化的非營利性組織,從2009年開始就參與氣候談判大會。鄭曉雯是CYCAN現任執行總監,片子主要講述她帶團隊參加氣候大會的故事。王石雖然是一個企業家,但對於自然探險的熱愛聞名遐邇,片子以採訪形式讓他講述了攀登東非吉力馬札羅山的故事、參加氣候大會的經歷。溫旭作為中國極地探險的青年領袖,片子講述了他的南極科考探險“<2℃計畫”。王彬彬作為中國優秀的氣候變化傳播與治理研究者,在2018年底入選“家園歸航”計畫,與全球90名女科學家一道去南極考察氣候變化的影響。在片子中,她講述自己坐在那裡聽到看到冰川崩塌的景象,她說這就是地球母親用她的一種方式讓我們感知到她的痛苦。這些人物故事在片子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向上和堅持不懈的精神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故事化敘事安排,抓住了近50年來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進程,既有曲折又有成就,線索非常清晰,能引發觀眾的思考。
  除了用上述幾位關鍵人物的故事推進劇情之外,該片還大量引用和採訪了一些權威專家,如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研究員柴麒敏、中國著名環境外交家夏堃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等,大大提高了紀錄片的權威性,也使得片子具有了極高的史料價值。
  2.理性展示和感性表達
  氣候變化是一個科學事實,要想把這么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講清楚,首先需要理性的講述方式,因此,片中融入了權威專家對氣候變化關鍵議題的採訪分析,如夏堃堡關於《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何建坤關於IPCC的5次評估報告、關於2℃的控制目標、解振華關於中國減排目標的解釋、中國50年來的氣溫變化模型等都表現出清晰的邏輯,充滿理性。如果一個普通觀眾對氣候變化了解不多的話,這個片子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啟蒙教材。
  當然如果一個紀錄片自始至終都是理性講述,也很難讓觀眾接受。因此,該片還採用了很多感性的表達,如王石關於第一次參加氣候大會的回憶,講到自己當時找不到位置,“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再如,關於王彬彬的採訪,從王彬彬的表情中觀眾可以真實感受到南極冰川融化所帶來的震撼。還有2017年的伯恩氣候大會上的斐濟男孩的演講等,都能帶給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
  理性和感性並行互補是紀錄片的常用手法,《氣候大會之旅:源起》用一個個的人物故事和採訪,比較容易地拉近了高高在上的氣候變化與普通人的距離,不經意間啟發觀眾去思考一個問題:人類想要一個怎樣的未來?
  3.展示了中國貢獻
  這部紀錄片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不僅講清楚了氣候變化這么大的議題的來龍去脈,而且很好地挖掘出了中國參與者的精彩故事。在展示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的同時,也向世界積極展示了中國為延緩氣候變化所做的貢獻。從鄭曉雯的角度,觀眾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和創綠、自然之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等越來越多的中國民間機構正在積極參與到國際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來。從王石的角度,可以看到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企業十年間從100家發展到了100萬家,綠色、低碳、循環正成為中國企業的主流發展觀。片中還特別是講述了中國的減排貢獻,提前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控制目標,為國際社會做出了榜樣。

傳播效果

在COP25發布會後,借著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熱度,主辦方通過舉辦線下觀影會、登入各大視頻平台等方式進行傳播,進一步擴大了《氣候大會之旅:源起》的客群覆蓋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觀影會互動踴躍
  2020年1月10日,《氣候大會之旅:源起》在哥大全球中心(北京)舉行觀影會。在觀影現場,主辦方還現場連線了片中的主線人物之一溫旭,他當時正在南極。“大家好,我是溫旭,是一名探險者,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在18個小時前剛剛抵達南極點,現在在南極點跟大家聯繫。”溫旭在電話連線中說這次的探險非常具有挑戰性,對於數次登頂珠峰的溫旭來說,獨步南極“是我有生以來面對的最大的挑戰”。溫旭也是全球第一次單人無助力無補給抵達南極,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我先忍受著零下35℃的低溫,冰面摔倒,推著重量180噸的雪橇,南極的雪地里寸步難行,現在在南極點有點恍如隔世的感覺,有很多的困難,但是也讓我收穫了很多。”出現在觀影現場的還有該片導演龔志華,“整個片子,我自己給它定位,叫心靈滌盪之旅。”“氣候變化雖然我一直有接觸,但是沒有真正的接觸到裡面的做事的人,之前沒有這么深的感觸。所以這真是一場滌盪,一場激勵之旅。”這樣的觀影活動,再次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
  2.視頻平台熱度高企
  在舉辦觀影會同時,主辦方將《氣候大會之旅:源起》上線愛奇藝、北京電視台等視頻平台,從愛奇藝的統計來看,《氣候大會之旅:源起》上線之後熱度迅速上升,一度接近300,觀看人數已超過百萬。業內人士這樣評價:“這是一部呈現中國集體努力的好片子,在30分鐘內講清了氣候事實、談判進程、中國社會各界和全球合力推動目標達成的行動。而且既照顧到中國觀眾的理解程度,又照顧到國際觀眾的接受度,真不容易!”許多網友在觀看過程中發彈幕或者留言好評以示讚賞。從網友的反饋來看,該片能夠啟發公眾正視氣候變化問題的緊迫性,主動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來,如綠色出行、低碳行為等,展示人類社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和決心。

作品評價

《氣候大會之旅:源起》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闡釋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意義以及氣候公約的構建歷程,是第一部關注聯合國氣候大會進程的紀錄片,不論從創作立意、敘事特點、細節捕捉還是從傳播的效果來看,都是近年來普及氣候變化知識的一部優秀紀錄片,堪為記錄人類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的開山之作。
入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圖書《為氣候行動鼓與呼——中國氣候傳播案例集萃》(鄭保衛主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