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地貌學

氣候地貌學

氣候地貌學是地貌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地貌與氣候的關係,探討不同氣候條件下,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組合特點及相伴產生的具有 相應地帶性特徵的地貌組合。如冰川氣候地貌、冰緣氣候地貌、溫濕氣候地貌、濕熱氣 候地貌、乾旱氣候地貌和半乾旱氣候地貌等。由於地質歷史時期氣候曾有過多次顯著的 變化,隨之形成不同的外力組合,由此造成相應的地貌組合,因而在一個地區就會保留 有幾個世代的地貌組合,為研究該地區氣候和地貌的演化關係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候地貌學
  • 學科從屬:地貌學
  • 相關詞:氣候學 地貌學
  • 學科發展時期:20世紀前期
學科歷史,主要特徵,學科研究,研究簡史,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分支學科,

學科歷史

地貌學重要分支。研究受氣候控制的地表形態及其發生、發展與空間分異的學科。其發展是因19世紀末殖民主義擴張,在新區發現獨特地形而引起。
20世紀前期,德國柯本發表氣候分類後,地貌學家將各種氣候地貌現象與柯本分類的氣候參數聯繫起來進行研究,極大地促進了氣候地貌學的發展。
1905年戴維斯發現了與其它的常態循環不同的現象,稱乾旱氣候區地理循環。從而有人推崇他為氣候地貌學的先驅。地形隨氣候而變化,但唯有對優勢地貌過程才能作質的評價。如在地形形成過程中,熱帶以化學風化、冰緣區以岩石機械崩解、乾旱區中心以風力作用為主。
1946年利奧波德(L.B.Leopold)以年均溫和年降水量關係圈定了7個主要作用方式組合類型。氣候與地形間的關係,是建立在特定氣候帶內,地貌過程的性質與強度基本保持在恆定的立論基礎上。故氣候成因區反映地形最高一級的差異。1950年佩爾蒂埃(L.C. Peltier)以溫度與降水關係曲線圈成9個區,作為氣候成因地貌區的劃分體系。1982年布迪爾(J.Budel)把全球分為10個氣候地貌區。許多地貌形態成因,特別如山坡形態與演化,取決於侵蝕環境或氣候狀況。1977年托依(T.J.Toy)指出乾旱區比濕潤區的山坡短而陡,且彎曲,山坡發育與演化反映區域氣候變化。當代氣候地貌學任務是現代過程的分析和歷史過程的綜合。

主要特徵

在熱帶濕潤地區,則以石林、天坑等為其特徵,氣候地貌學是地貌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氣候與地貌之間的關係,研究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外動力的作用形成不同的地貌,在不同的氣候區,不僅主導的外動力不同,而且不同的外動力強度和外動力的組合也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地貌類型組合。在嚴寒地區,以冰川、凍融地貌為主,但在冰緣區,凍融是主導外動力,但雪融、流水和風力等外動力組合,形成各種地貌類型組合。岩融地貌,在寒帶、溫帶一地下岩溶為主,各種溶洞發育;但在熱帶濕潤地區,則以石林、天坑等為其特徵。各種組合地貌可以為研究當地氣候和地貌的演化過程研究提供重要資料。

學科研究

嚴寒地區,以冰川、凍融地貌為主
氣候地貌學 研究不同氣候條件下地貌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是地貌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受氣候控制實質是受太陽能所賦於的外力的控制。研究內容是:地球表面外力剝蝕、搬運與沉積的特點;不同氣候環境下外力性質、強度與過程;以及由此形成的地表形態及其組合特點。
氣候地貌學根據其學科特點,在下列領域發展:
①全球性氣候地貌
②改善大尺度區劃體系,相應的更小尺度的區域和專題氣候地貌分類與區劃
③氣候變化與海面升降的地貌回響過程及其速度
④氣候地貌參數與臨界;⑤地貌與古氣候關係
⑥氣候地貌形態的空間分析。

研究簡史

各種組合地貌可以為研究當地氣候和地貌的演化過程研究提供重要資料氣候對地貌的影響早為人們所注意。但直到20世紀初,隨著冰川地貌荒漠地貌喀斯特地貌等部門地貌的發展,學者們才注重研究一些特殊的氣候地貌現象。20世紀前期,德國W·P·柯本發表氣候分類後,地貌學家將各種氣候地貌現象與柯本分類的氣候參數聯繫起來進行研究,極大地促進了氣候地貌學的發展。 德國J.K.比德爾於1948年發表“氣候地貌學系統”論文,於1963年出版《氣候地貌學》專著;法國J·L·F·特里卡爾和A·凱勒於1965年發表《氣候地貌學導論》,標誌著氣候地貌學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70年代,英國E.德比希爾主編《地貌和氣候》專著,記敘該學科發展的新成果。
氣候地貌學氣候地貌學

研究目的

各種組合地貌可以為研究當地氣候和地貌的演化過程研究提供重要資料
氣候地貌學氣候地貌學
氣候地貌學的研究目的,是在儘可能剔除內營力作用的情況下,分析那些主要是由氣候要素的影響造成的地貌特徵。由於地質時期的氣候變遷,可以引起同一地區主導外力與外力組合的變化。這樣,在同一地區可以出現各地質歷史時期不同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不同地貌疊置在一起的現象,這稱為氣候地貌的疊置性。 氣候對地貌的直接影響表現在兩方面:
①決定外營力的性質,如冰川區以冰川作用為主,荒漠區以風力作用為主,它們只出現在一定氣候區內,顯然是由特定氣候條件所決波的。
②影響外營力的強度,多數外營力作用不限於某氣候區內,流水、風、波浪由於大氣溫度、濕度、氣壓的影響,其作用強度在不同的地區是各不相同的。如流水作用與當地降雨的多寡、頻率、強度有關。氣候還通過植被、土壤間接影響外營力作用,如在茂密森林區或連續草甸區,地面流水侵蝕作用微弱;一旦森林或草甸被破壞,侵蝕作用加強。

研究內容

氣候地貌學需採用綜合手段進行分析研究
①研究各種反映氣候地貌成因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比因素。 ②研究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各種地貌的發育過程。這裡不僅利用現代氣候的各種參數解釋業已存在的氣候地貌的成因,而且作為過程地貌學(專門研究各種外力過程及其形成的地貌)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③研究氣候地貌過程系統和氣候地貌分區。一個地區的地貌過程不是單一的,而是由許多的簡單或複雜的過程組合在一起的,這些地貌過程的組合即為氣候地貌過程系統。根據氣候地貌過程系統及其產生的地貌,可進行氣候地貌分區。特里卡爾根據氣候地貌過程系統把全球劃分為4個大區:寒冷區、中緯度森林區、乾旱區與濕熱區。
寒冷區。冰凍是決定性的氣候因素,也是地貌形成的最主要營力之一。冰川發育區產生一系列冰川地貌;冰緣區的特徵是有多年凍土和地表的凍-融交替,形成各種各樣的冰緣地貌。 中緯度森林區。由於植被的保護作用,地貌塑造過程強度較弱,地貌變化較慢,得以大量保留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古地貌。 乾旱區。植被稀疏,降雨稀少,在山麓溝口發育大量沖積扇或山前剝蝕平原,在平坦地面發育大量的沙丘等風積地貌。這些是乾旱區特有的地貌特徵。 濕熱區。機械風化微弱,化學溶蝕作用很強,溶蝕作用殘留下來的鐵、鋁氧化物常在岩石露頭上形成一層“甲殼”。在碳酸鹽岩地區,形成各種喀斯特地貌。在熱帶稀樹草原地區,夷平地形較為發育和廣闊。

研究方法

氣候地貌學廣泛運用氣候學和數理統計學方法,以及相應的物理、化學的方法。它是區域地貌和動力地貌過程相結合的一個領域。由於氣候條件的多變,其影響下的地貌發育過程的強度又很難用數量表現,所以氣候地貌學需採用綜合手段進行分析研究。

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套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套用地理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