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紙紮,淵源於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動,以後逐漸成為慶祝節日的一種裝飾藝術。明清時遍及城鄉,每逢節日或喜慶之際,民間藝人則充分施展其技藝,扎製成高意詼諧的“老鼠攀葡萄燈”,喜得貴子的“麒麟燈”,望子健康的“鴨(壓)子燈”,祝賀新婚的“鴛鴦燈”,祈求豐收的“金魚燈”,以及名種花草、鳥獸等。這些色澤艷麗、造型拙樸、寓意明快的各類紙紮品,均取竹、木、線、紙為主要材料。以竹、木為骨架,以線團縛部位,糊彩紙以裝飾。為喜慶歡快的活動頻添幾份色彩,同時也為哀喪、祀祭場面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間紙紮
- 別稱:扎作 糊紙 扎紙 扎紙庫 扎罩子
- 文化特徵:歷史悠久的工藝美術
- 代表:武平縣
簡介
現代文化特徵
新春佳節期間,按舊習俗,中老年人,攜男帶女,走親訪友,飲酒酬酢為樂。青少年則組織獅燈隊、龍燈隊、船燈隊,在本村、鄰村,或到縣城各機關團體拜年演出。龍燈有九節龍與十五節龍,分龍頭、龍腰、龍尾三部分。龍頭要扎得生動雄偉,各節框架中間可插上蠟燭,晚上舞燈時,滾上滾下,蜿蜒似一條火條,十分生動好看。獅燈沒有紙紮工作,而船燈的紙紮工作卻很多,船燈的框架是用竹木製成的,分船頭、船腰、船尾三部分,為防雨、耐力,各部分都用印有小花或大花的布料代紙裝扮。船腰一扇窗框,用故事為內容的紙紮裝飾,如八仙過海、白虎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