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俗(波羅誕)

民間信俗(波羅誕)

民間信俗(波羅誕),又稱南海神誕、南海波羅誕,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每年農曆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為海神(火神祝融)誕期,許多民眾都前來南海神廟“游波羅”。波羅誕的民俗活動包括水上慶會、四鄉會景(即五子朝王)、化妝巡遊、龍獅相會、飄色表演、大戲雜耍、龍舟盛會、文人雅集、“萬花輿”、花朝節等,還有波羅雞、波羅粽、波羅符等特色產品。

2007年5月9日,波羅誕入選廣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13日,波羅誕入選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23日,民間信俗(波羅誕)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Ⅹ-8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間信俗(波羅誕)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廣東省廣州市
  • 遺產編號:Ⅹ-85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綜述,仿古海祭儀式,水神慶會,五子朝王,花朝節,章丘詩會,文化特徵,波羅雞,波羅粽,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波羅誕起源於何時,於今已難考證。
隋以前,帝王祭祀四海都是在近處設祠遙祭,未曾在海邊立祠。
隋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始在廣州“近海立祠”,這是見諸文獻的建立南海神廟的最早記錄。在波羅江上,廟有波羅樹高大,因而俗名波羅廟。
有關“波羅誕”的起源,最早見於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詩云:“大海更在小海東,西廟不如東廟雄。南來若不到東廟,西京未睹建章宮。”他的詩作《二月十三謁西廟早起》,記錄著民眾趕波羅廟會的盛況:“起來洗面更焚香,粥罷車窗未肯光。古語舊傳春夜短,漏聲新覺五更長。近來事事都無味,老去波波為底忙。還憶山居桃李曉,除醉為枕睡為鄉。”
在南宋·劉克莊的《即事》詩其一、其二中窺見端倪:“香火萬家市,煙花二月時。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祠。”“東廟小兒隊,南風大賈舟。不知今廣市,何似古揚州。”
明代之後,南海神廟一帶無論是環境,還是功能,都出現重大變遷。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祭祀南海神。洪聖三年(1370年),朱元璋立了“洪武碑”,稱南海神為南海之神,為其後代祭祀南海神樹立楷模。
明朝的皇帝比唐宋的皇帝祭祀南海神的次數要多,立的碑也多,不但派京官祭,而且派道士祭祀,不但消災祭祀,而且求嗣也祭祀。民間有樣學樣,對南海神格外崇拜。這時的南海神廟,殿堂華麗,古木森森,是嶺南的一大名勝。明代嶺南的經濟與中原並駕齊驅,文化藝術也很發達,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嶺南文化。各路文人墨客,在蘇東坡的《南海浴日亭》詩的帶動下,以歌詠這處嶺南名勝為樂,南海神廟的波羅誕就成了文人墨客展示文化藝術的平台,因此明代的波羅誕就有了自己的特色。
隨著扶胥港商貿的衰落,儘管統治者仍然重視在南海神廟舉行祭海儀式,但其功能卻更多地演化為民俗,尤其每年的波羅誕廟會更變成民眾的自娛自樂。
民間的祭祀和民俗活動愈演愈烈,到清代更步入興盛。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南海神被封南海昭明龍王之神。往來進出廟前,祭拜祈福。 《廣東通志》卷八《禮樂志》載,“南海神廟每歲春秋仲月壬日致祭”,是為官祭。
清嘉慶年間番禺籍舉人崔弼撰的《波羅外紀》,描述了當時廟會的熱鬧情景:“波羅廟每歲二月初旬,遠近環集,樓船花艇,小舟大舸,連泊十餘里。有不能就岸者,架長篙接木板作橋,越數十重船以渡。”發展至今,人們在這裡燒香祭祀南海神,純粹是民間性的祈禱求願,不再與海上貿易和官方拜祭南海神有關。
20世紀30年代,由於社會動盪,財政緊缺,波羅廟會停辦。
20世紀50年代,古廟年久失修,後來更受極左思潮衝擊,廟會中斷多年。
20世紀80年代古廟重修,廟會開始恢復。直到1991年,南海神廟修復落成後,才再次舉辦波羅誕廟會。
2005年,隨著全國各地興起“非遺熱”以及恢復傳統民俗文化的熱潮,當地政府將波羅誕和廣州民俗文化節整合在一起,波羅誕得以恢復。

主要活動

綜述

民間以農曆二月十三日為南海神生日,每年於二月十一日開始,舉辦廟會,規模盛大,稱“南海神誕”,又稱“波羅誕”。廟會主要的活動有祭海儀式、“五子朝王”活動、花朝節、章丘詩會、嶺南民俗表演活動、水上慶會、四鄉會景、化妝巡遊、龍獅相會、飄色表演、大戲雜耍、龍舟盛會、文人雅集等。

仿古海祭儀式

仿古祭海儀式是波羅誕廟會中一種表演性儀式活動,仿照古代祭祀海神的禮制。南海神廟是古代國家祭祀的重要場所,依照禮制祭祀南海神的規制為中祀,春秋仲月依照規制進行祭祀的傳統。若遇到朝廷重大吉慶、祈禱等活動,依照禮儀也會舉行祭祀活動。近現代以來,祭海儀式取消,南海神廟只是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址得到保護和修繕。
仿古祭海儀式,即模仿古代祭祀南海神的禮儀,以南海神廟周邊地區鄉民代表為主體,以蓮花燈、波羅雞等民俗方陣為烘托,以人龍為參拜、交替唱頌為亮點,融合了廣東特色吹打樂的精華,再現了清朝民間祭海盛況,熱烈祥和,寓意深遠。
民間信俗(波羅誕)
仿古海祭儀式

水神慶會

水神慶會是波羅誕廟會活動中創造性發明的一種表演性儀式活動。嶺南文化內涵中有豐富的水文化元素,水神也是嶺南民間崇拜的重要對象。

五子朝王

五子朝王是南海神誕辰正誕日,南海神五個兒子大安、元安、始安、長安、祖安的神像由供奉著的村莊鄉民抬著進廟朝拜南海神,向南海神祝壽的一種游神慶典儀式。2007年,黃埔區政府組織恢復了中斷近六十年的五子朝王儀式,該儀式具有舞台表演與民俗活動雙重性質,分為兩個部分:正誕日上午,五個分會當值村從本村出發,分別抬著五子神像前往南海神廟前廣場集合,五子共同向南海神祝壽,為民眾祈福,是為朝王。祝壽儀式完成後,分別五個分會當值的村將五子神像抬回本村游神,接受鄉民祭拜,本村游神儀式結束後,分別將五子神像抬至下年當值村中游神,游神儀式完畢後,舉行安置神像儀式,是為游神。
五子朝王活動,以南海神五子神像巡遊、共同祝壽、獻福儀式等為主要表演形式,比較典型而完整地展示祭神的盛況,是展示嶺南民俗文化的重要視窗,使南海神廟的民俗文化內涵得以傳承和發展。

花朝節

“花朝節”又稱“花神節”“百花生日”。廣州地區何時盛行花朝節暫不可考。嶺南盛產花,嶺南人又素來愛花,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州有“花市”,廣州人又有春節行花街的傳統,可見花在廣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波羅誕與花朝節有明確記載的是清嘉慶年間崔弼,《波羅外記》廟境卷中記有:“至花朝節以後,男船畢退,女銅漸登,近而紅粉村姑,山花插髻.……”。根據崔弼記述,明清時期的波羅誕誕期長達15天之久,農曆二月初一至十三為“波羅誕”,農曆二月十四至十五日為“花朝節”。而四鄉民眾則白天祭神營商、詩文會友、款待親朋,晚上聽戲娛樂,漁歌唱晚。
民間信俗(波羅誕)
花朝節

章丘詩會

章丘崗位於南海神廟西南側,崗頂建有浴日亭,自宋以來,“扶胥浴日”就被列為羊城八景之一,歷來成為文人墨客觀江海日出美景、詠嘆作詩的知名場所,楊萬里、蘇東坡等文豪,皆在此留下了著名的詩句。傳統時期的波羅誕誕期,章丘崗成為文人雅集、詩文會友的重要場所。主要內容有組織仿詩詞、詩歌比賽,邀請“嶺南詩社”、“羊城詩社”、“黃埔詩社”精通古典詩詞的詩人到章丘崗現場賦詩,邀請省、市、區書法家以詩詞為內容應眾揮毫。此後,“章丘詩會”成為“波羅誕”期間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成為品牌項目保留下來。
民間信俗(波羅誕)
章丘詩會

文化特徵

波羅誕上還有最能反映廣州民俗風情的波羅雞、波羅符、大葵扇、風車、小獅子頭等。人們“游波羅”時,波羅雞是必購的吉祥物。

波羅雞

波羅雞是南海神廟特有的手工製作的工藝品,是波羅誕上的吉祥物。波羅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最為流行的應該是南海神廟在五行中屬火,朱雀是火的象徵,火鳥是神廟被崇拜物之一。人們在游波羅時,買對波羅雞回去,圖個富貴榮華,平安吉利。據民間傳說每年的波羅雞中總有一隻會啼,這隻雞可以為買主帶來財富;傳統的波羅雞是實心的,工序相當複雜,從選擇泥模、貼上紙張、挑選雞毛,到烘乾、上顏色等,都受到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手工製作波羅雞,往往需要花上藝人一年的時間。
波羅雞製作技藝作為廣州市黃埔區穗東街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工藝較複雜,總共有36道工序。其中做“雞身”模型的泥土取自南海神廟背後一公里外的銅鼓山上,因只有這裡的泥土油滑細嫩,既不含泥沙,黏性又大,可以一連用幾十次“倒模”。先把各種部件制好,包括分別製作雞模、揀毛、雞冠、雞腳、雞翼、雞尾、雞盆等步驟;再將各部件進行組裝,分為光雞、毛雞兩大類,各類又分雌雄大小多種。
組裝步驟:組裝光雞是在做好的雞模上,雞身兩邊割一條裂縫,插上雞翼,尾部、頭部分別插上尾毛和雞冠,套上雞嘴,安上雞腳、雞盆。然後整個(黃色的嘴、腳除外)塗上紅色待乾,再用其他色勾畫眼睛、羽毛及其他花紋即成。組裝毛雞也按照光雞一樣,只是在部分部位貼上準備好的羽毛。
民間信俗(波羅誕)
波羅雞

波羅粽

波羅粽的起源和波羅誕有關,誕期一到,廟頭的村民忙於到神廟做生意,而親戚老表也到神廟遊覽省親。波羅誕那天,鄰近的十五村各家各戶還都蒸糕裹粽做包點,用以祭祀或贈送親友,稱為“波羅粽”,也是比較獨特的民俗事項。村民無空接待親友,預蒸好粽子,放在鍋中,親友到來的時候,把家中鑰匙交給他們,親友餓了就開門吃粽,自己專心去經商,久而久之,波羅粽除了用來招待親友外,還拿到波羅廟會賣,人們就稱它為波羅粽。
民間信俗(波羅誕)
波羅粽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波羅誕始於對南海神的崇拜,又在其後凝結了民眾的審美和習俗,成為嶺南民俗的重要代表。波羅誕是廣東省廣州市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獨具特色的漢族傳統民俗節慶活動、最大的民間廟會,也是現今中國全國唯一對海神進行祭祀的活動。它是珠三角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民間廟會,蘊含了廣州最有代表性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元素,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波羅誕千年廟會,是城市的記憶,是村民的鄉愁。經過多年的探索與耕耘,它樹起廣州市民俗文化活動的標桿。
從官府的拜祭,演變成了民間的娛樂,波羅誕的歷史見證了中國古代祭海文化的發展;另外廣州民間把南海神廟稱為波羅廟,把南海神誕稱為波羅誕,把達奚司空稱為波羅神,波羅廟和波羅誕的傳統在民間歷久不衰都充分顯示出廣州地區兼容並蓄的海洋性格;而且波羅誕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買波羅雞的習俗融合了廣州人“講意頭”的傳統,形成了獨特的廟會文化,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傳承狀況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波羅誕一些傳統習俗逐漸變形或消亡,波羅雞製作技藝的傳承更處於瀕危狀態,急需採取切實有效的保護和扶持措施。

保護措施

2006年,波羅誕新創仿古祭海儀式表演。
2007年,恢復中斷60年的“四鄉會景”(五子朝王)。
2008年起,波羅誕恢復昔日的“花朝節”,通過舉辦拜花、賞花、中國古代服飾創新設計大賽等活動,進一步深入挖掘"花朝節"文化內涵,在民俗傳承中賦予其時代的積極內涵,體現和諧社會應有之義。
2011年,第七屆廣州市民俗文化節暨波羅誕千年廟會開幕式上,主辦方重點打造“水神慶會”活動,邀請了德慶龍母、南沙媽祖、佛山北帝共同參加波羅誕,慶祝南海神誕期這一喜慶活動。
2019年11月12日,廣州市黃埔區博物館(掛廣州市黃埔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被認定為民間信俗(波羅誕)的保護單位。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民間信俗(波羅誕)》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廣州海事博物館(掛廣州市黃埔區博物館、廣州市黃埔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

社會影響

2006年,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號重返廣州,南海神廟是此次巡訪的重要場所之一,對此廣州地方政府極為重視,計畫舉辦“仿古祭海"表演作為整個演出的節目之一,該節目經文化部門組織多方人士共同策劃和完成。2006年後,該表演成為廣州民俗文化節暨南海神廟千年廟會《波羅誕》開幕式的重要節目。
2012年,主辦單位組織人員創作了歌舞表演節目《水神慶會》水神慶會環節創造性的把水神以展示方式進行集結,通過藝術表演形式,演繹各路水神聚集、向南海神祝壽的熱鬧場面,藝術化地展示嶺南民間水神崇拜文化,對民眾更深入了解古代嶺南民間崇拜水神的習俗文化,將有著直觀而深刻的意義。
2015年3月30日至4月1日,第十一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在廣州市黃埔區南海神廟舉行,輪番上演大型的仿古祭海儀式、“水神慶會”、“五子朝王”等15場獨具嶺南傳統特色的節目。
2023年3月2日-4日,第16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在南海神廟正式開幕,活動以“揚帆新征程,共創新輝煌”為主題,保留“民俗味”“非遺味”,還融入“海絲味”特色展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