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特色專業系列教材:航空運輸地理》是關於航空運輸地理的專業教材,共6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自然地理與飛行、航空運輸要素、影響航空運輸布局的基本因素、世界航空運輸布局和中國航空運輸地理。《民航特色專業系列教材:航空運輸地理》還提供大量相關案例、習題和附錄資料。
基本介紹
- 書名:民航特色專業系列教材:航空運輸地理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383頁
- 開本:16
- 定價:49.00
- 作者:唐小衛 李傑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30348877, 9787030348876
- 品牌:科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地理學概述
1.1.1 地理學的產生
1.1.2 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1.1.3 地理學的學科特點
1.1.4 地理學的分類
1.2 航空運輸概述
1.2.1 五大運輸體系
1.2.2 航空運輸的作用
1.2.3 航空運輸的特點
1.2.4 航空運輸的組成
1.3 航空運輸地理
1.3.1 交通運輸地理學
1.3.2 航空運輸地理學
1.3.3 本書章節安排
本章習題
第2章 自然地理與飛行
2.1 地球與飛行
2.1.1 地球的自轉
2.1.2 地球的公轉
2.1.3 地球的圈層
2.1.4 導航
2.2 時差與飛行
2.2.1 時差的產生和有關概念
2.2.2 航空運輸和時差
2.2.3 時差和飛行時間的計算
2.3 氣象與飛行
2.3.1 航空氣象要素
2.3.2 常見的天氣系統
2.3.3 危害航空運輸的天氣現象
2.4 影響航空運輸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
2.4.1 地震
2.4.2 火山灰
本章習題
第3章 航空運輸要素
3.1 機場
3.1.1 機場定義
3.1.2 機場發展概述
3.1.3 機場基準代號
3.1.4 機場的組成
3.1.5 機場的功能和設施
3.1.6 機場的分類
3.1.7 機場代碼
3.2 航空公司
3.2.1 航空公司定義
3.2.2 航空公司運行系統
3.2.3 航空公司分類
3.2.4 航空公司代碼
3.2.5 航空公司聯盟
3.2.6 航空公司運力分布
3.3 航線和航線網路
3.3.1 航線定義
3.3.2 航線分類
3.3.3 航線網路及分類
本章習題
第4章 影響航空運輸布局的基本因素
4.1 交通運輸布局與航空運輸布局
4.1.1 交通運輸布局
4.1.2 航空運輸布局
4.1.3 機場布局
4.1.4 航線網路布局
4.1.5 影響航空運輸布局的因素
4.2 地理位置
4.2.1 自然地理位置
4.2.2 經濟地理位置
4.2.3 政治地理位置
4.2.4 地理位置對空運布局的綜合影響分析
4.3 自然條件
4.3.1 地形地貌
4.3.2 生物資源
4.3.3 氣象條件
4.4 經濟條件
4.4.1 社會經濟發展與航空運輸發展
4.4.2 經濟發展速度與航空運輸發展速度
4.4.3 影響航空運輸布局的經濟行業
4.5 政治條件
4.6 科技條件
4.7 人口條件
4.7.1 人口引力模型
4.7.2 人口遷移
4.8 環境保護
本章習題
第5章 世界航空運輸布局
5.1 國際民用航空運輸管理機構
5.1.1 國際民用航空組織
5.1.2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
5.1.3 國際機場協會
5.2 世界主要航線分布
5.2.1 世界國際航線分布特點
5.2.2 世界主要國際航線
5.3 世界主要航空公司分布
5.3.1 世界航空公司概述
5.3.2 北美的航空公司
5.3.3 歐洲的航空公司
5.3.4 亞洲的航空公司
5.4 世界主要空港分布
5.4.1 世界空港分布特點
5.4.2 北美的空港
5.4.3 歐洲的空港
5.4.4 亞洲的空港
5.4.5 世界“一市多場”的空港
5.5 ICAO和IATA對世界航空的劃分
5.6 IATA一區航空運輸布局
5.6.1 北美次區
5.6.2 中美洲次區
5.6.3 南美洲次區
5.6.4 加勒比次區
5.7 IATA二區航空運輸布局
5.7.1 歐洲次區
5.7.2 非洲次區
5.7.3 中東次區
5.8 IATA三區航空運輸布局
5.8.1 南亞次大陸
5.8.2 東南亞次區
5.8.3 西南太平洋次區
5.8.4 日本/朝鮮次區
本章習題
第6章 中國航空運輸地理
6.1 中國民用航空運輸業的發展歷史
6.1.1 1949年以前
6.1.2 創建期(1949~1957年)
6.1.3 調整期(1958~1965年)
6.1.4 文革期(1966~1976年)
6.1.5 發展期(1977年至今)
6.2 中國民用航空運輸業的發展現狀
6.2.1 運輸總周轉量
6.2.2 旅客運輸量
6.2.3 貨郵運輸量
6.2.4 機場業務量
6.2.5 運輸機隊
6.2.6 機場服務能力
6.2.7 航線網路
6.2.8 對外關係
6.2.9 運輸航空(集團)公司生產
6.3 中國民航管理組織機構
6.3.1 中國民航管理體制的發展歷史
6.3.2 中國民用航空局的職能與管理機構
6.4 中國航空運輸地理
6.4.1 中國航空運輸地理概述
6.4.2 中國航空區劃
6.4.3 中國國際航線
6.4.4 中國國內航線
6.4.5 中國機場概述
6.4.6 中國航空公司概述
6.4.7 民航運輸保障企業
6.5 華北區航空運輸地理
6.5.1 北京市航空運輸地理
6.5.2 天津市航空運輸地理
6.5.3 河北省航空運輸地理
6.5.4 山西省航空運輸地理
6.5.5 內蒙古自治區航空運輸地理
6.6 華東區航空運輸地理
6.6.1 上海市航空運輸地理
6.6.2 江蘇省航空運輸地理
6.6.3 浙江省航空運輸地理
6.6.4 山東省航空運輸地理
6.6.5 安徽省航空運輸地理
6.6.6 江西省航空運輸地理
6.6.7 福建省航空運輸地理
6.7 中南區航空運輸地理
6.7.1 廣東省航空運輸地理
6.7.2 廣西壯族自治區航空運輸地理
6.7.3 湖北省航空運輸地理
6.7.4 湖南省航空運輸地理
6.7.5 河南省航空運輸地理
6.7.6 海南省航空運輸地理
6.8 西北區航空運輸地理
6.8.1 陝西省航空運輸地理
6.8.2 甘肅省航空運輸地理
6.8.3 青海省航空運輸地理
6.8.4 寧夏回族自治區航空運輸地理
6.9 西南區航空運輸地理
6.9.1 重慶市航空運輸地理
6.9.2 四川省航空運輸地理
6.9.3 貴州省航空運輸地理
6.9.4 雲南省航空運輸地理
6.9.5 西藏自治區航空運輸地理
6.10 東北區航空運輸地理
6.10.1 黑龍江省航空運輸地理
6.10.2 吉林省航空運輸地理
6.10.3 遼寧省航空運輸地理
6.1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航空運輸地理
6.12 港澳台地區航空運輸地理
6.12.1 香港特別行政區航空運輸地理
6.12.2 澳門特別行政區航空運輸地理
6.12.3 台灣省航空運輸地理
本章習題
參考文獻
附錄A 世界和中國主要機場代碼
附錄B 一市多場
附錄C 世界和中國主要航空公司代碼
附錄D 2010年我國民航運輸指標統計
文摘
1.1 地理學概述
1.1.1 地理學的產生
地理學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科學。自從人類出現以後,人們逐漸認識了地球表面的各種現象,從而產生了地理知識。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地理知識成為人類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知識。“地理”一詞在我國最早出現於《周易·繫辭》。《周易》稱:“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以地理命名的著作最早是東漢時期班固編寫的《漢書·地理志》,班固按行政區劃對當時各行政區內的戶口、山川、礦藏、物產、經濟、聚落、名勝等進行記述。在西方,“geography”由希臘語“geographein”一詞而來,它最早由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提出。希臘語“geo”為地球、地表、土地之意,“graphein”為記載、描述之意。“地理”一詞的由來和解釋說明,地理學是一門“記載地表事物”或者“描述地球”的學問。
隨著地理學的發展,人們對地理學的認識不斷拓展和深化。1810年,德國地理學家李特爾指出,布滿人的地表空間是地理學的研究領域。此後,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進一步闡述,地表是具有相當厚度的一個層或者帶,包括大氣的下層和地殼的表層,即陸、水、氣三界的界面。美國地理學家哈特向指出,地球表面是岩石圈、水圈、人圈相互混合的地球外殼部分,是地理學的研究領域。我國科學家錢學森指出,地球表層是個巨系統,包括了非生物、生物和人三個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部分,系統的空間範圍上至對流層上層,下至岩石圈上部,該系統即地理環境。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它不局限於狹義的自然環境,而是由無機的、有機的、社會的三方面要素構成的廣義的地理環境,這三方面要素分別受自然規律、生物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的支配。作為整體的地理環境,其發展是上述三個方面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他學科研究這些要素的個別方面,而地理學綜合研究其整體。因此,一般認為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環境結構、分布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科學,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於一體。簡單地說,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和保護地球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係。
1.1.2 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地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1.古代地理學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本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湧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案例1.1 《尚書·禹貢》
《尚書·禹貢》成書於戰國前後,全書只有1189字,由“九州”、“導山”、“導水”、“水功”、“五服”五部分組成。“九州”假託大禹治水時劃分的疆界,將全國分為冀、青、徐、揚、荊、豫、梁、雍、兗等九州,實際上是以河流、山脈、海洋等自然分界劃分的,帶有自然區劃的萌芽。“九州”至今還是中國的代稱之一,其中有的州名在現今的地名中仍在沿用。“導山”部分記述山嶽,“導水”部分專寫河流,“水功”部分記述大禹治水的功績,“五服”部分以都城為中心由近及遠分為甸、候、綏、要、荒等五服,從整體區域角度記述政治和社會生活。
案例1.2 地理大發現
哥倫布,義大利航海家,於1492年8月3日黎明前率三艘帆船出發,在大西洋上克服種種困難,於10月12日登上了巴哈馬群島,發現了新大陸的土地。哥倫布十年間四次西渡大西洋,發現了南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一些島嶼,但他至死還認為自己到的是亞洲的南洋群島,所以把加勒比海島嶼叫西印度群島。他死後不久,一位名叫亞美利加的義大利人才發現大西洋彼岸不是亞洲而是新的大陸,從此將美洲命名為亞美利加。
1497年,瓦斯科·達伽馬率葡萄牙船隊,避開了強大的本哥拉洋流和赤道以南沿岸的頂頭風,在大西洋繞了一個大圈子,然後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岸向北航行,經莫三比克,穿過印度洋到達了印度,從而發現了這條蘇伊士運河開通前歐洲人前往亞洲的唯一航道。隨著這條航道的開通,葡萄牙人占領了印度的果阿,在馬六甲海峽建立了基地,租借了中國的澳門並強占了台灣,首次打開與日本的貿易。緊接著大批歐洲人湧入了亞洲,帶來了基督教,帶來了歐洲的文明,也造成了亞洲人受欺侮受壓迫的歷史。從此,地中海、大西洋的歐洲文明,與印度、中國文明連線起來了,人類彼此隔絕的時代基本結束了。
麥哲倫原為葡萄牙人,歸屬西班牙。在西班牙國王的贊助下,於1519年9月出發橫渡大西洋,繞過南美洲後來以他名字命名的海峽(麥哲倫海峽),駛入太平洋。由於長期在茫茫的太平洋航行,船員患了壞血病,沒有糧食、淡水,靠吃老鼠、牛皮、木屑,喝髒水生活,歷盡千辛萬苦,麥哲倫本人也在與菲律賓土人衝突中死亡,最後只剩18名水手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1522年4月回到西班牙。他們向東行而從西歸,用事實證明了人類的故鄉地球是圓球體。
地理大發現給地理科學帶來了巨大變革,它的意義也超過地理科學,幾乎對所有的自然科學和哲學都是巨大的推動力,是人類近代飛躍性進步的先聲。正是由於地理大發現給人類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發現了在當時看來幾乎是無窮無盡的資源,才刺激了產業革命的迅速發展,成為人類歷史上、科學發展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
2.近代地理學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誌是德國洪堡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這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和李特爾是同時代的人,是近代地理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洪堡治學相當廣泛,涉及自然地理、地質學、地磁學、氣候學、生物地理學等各個方面,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著有30卷的《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新西班牙王國政治論文集》、《植物地理論文集》和巨著《宇宙》(5卷)。他的著作被譯成各國文字出版,特別是《宇宙》被譯成幾乎所有的歐洲文字,在學術界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
李特爾最重要的功績在於他確立了地理學的概念和體系。他指出,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不是整個宇宙,也不是地球的全部,而是地球表面,用他當時的話來說,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領域。這既區別於物理學、化學、生理學,也區別於歷史學和天文學。
3.現代地理學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誌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製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套用的出現。社會需求是現代地理學發展的主要動力。從20世紀中葉開始,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對地理學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科學技術的進步也為地理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使地理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得到了保證,並促使現代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首先,地理學的數量革命,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電子計算機的運用,使地理學從以描述為主的形式發展成為以數量上的函式來取代文字上的因果說明,並進一步預測人類的空間行為和社會的空間組織的趨勢。
其次,現代地理學把空間和過程研究結合起來,改變了傳統地理學脫離過程、滿足於靜態研究的方式。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區域地理學在這方面表現特別明顯:區域地理學對位置的研究從傳統對位置的描述到現在的區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探索地表事物之間的規律性的空間關係,並以此來為人類活動有關的地面設施提出適當的安排;區域地理學所講的分布由過去反映分布現狀和揭示地域差異到現在對分布規律與分布模式的研究,為生產布局服務;區域地理學所研究的人地關係,由過去注重自然對人到現在強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產生的影響。總之,區域地理學研究內容由過去重描述、解釋、強調區域個性、把注意力局限於形態一致的區域,向注重區內各部分存在著功能上的聯繫的功能區域方向發展,直到現在面向實踐和預測未來。
最後,現代地理學“人文化”趨勢非常明顯,把“人”(人類和人類社會)作為研究的中心,套用地理學和實驗地理學的發展,使地理知識與技能成為解決經濟、社會、環境等實際問題(如城鄉規劃、土地利用、城市容量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1.1.3 地理學的學科特點
1.綜合性
現代地理學把地球表面作為“人類之家”,其研究對象為整體的“地理綜合體”,即“自然·生物·人類系統”。這個綜合體或系統,在形式上可以區分為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兩方面,所以地理學也可區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門。
自然地理學需要研究整個地球表面的自然環境,所以不能不研究地球的形狀和運動、氣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動物、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布規律和自然帶等。人文地理學需要研究人類社會各種經濟生活和文化現象,所以不能不研究與地理環境有關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但因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之間,以及構成兩者本身的各種因素之間,都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繫,彼此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影響,而形成整個“地理綜合體”,這就必然形成了綜合性特點。例如“自然與人類”的綜合,“人地相關”的綜合,這些都是地理學所特有的“綜合性特點”。地理學不限於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著重於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係,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複雜程度也不同。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以機場布局問題為例,它應屬於人文地理學下屬的經濟地理問題,但所必需的場址條件、氣象條件等卻必須以自然地理為基礎,那就離不開自然地理學的範疇。如果片面強調研究經濟地理而不同時研究自然地理,那么,怎樣對機場布局所必需的自然條件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呢?在我國,過去由於少數人過分強調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的對立性,而忽視兩者之間的密切聯繫,因而導致經濟地理有脫離現代地理科學體系而鬧獨立的趨勢。
2.區域性
現代地理學除了綜合性特點以外,還具有區域性的特點。從全球範圍看,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但是地球上不同的地區卻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分異。由於所在地區的緯度高低不同、海陸分布不同、地形的高低起伏不同、對熱量和水分的收支都有不同影響,因而可能出現不同的氣候、不同的植被、不同的農業、不同的人類生活和社會現象。各不同地區經過綜合研究,可以劃分農業區、工業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突出地表現各地區的地理景觀特色,並可作為各地區開發建設的科學依據。這就顯示出區域性研究的重要意義和重大作用。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在另一個地區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係及其在區域整體中的作用、區域之間的聯繫,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係。
因為地理學研究不能脫離一定的地區,地理學特有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特點是不可能分割開來的。它的綜合性特點,要在地區實有的基礎上才能顯示出來;而它的區域性特點,則需要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才能顯示出特定地區區域性的全貌。
1.1.4 地理學的分類
1.採用兩分法的分類體系
我國部分地理工作者傾向於採用兩分法體系,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自然地理學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或人類自然環境),包括未經人類作用的天然環境和人類作用後發生變化的自然環境。自然地理學將組成自然環境的各種要素相互聯繫起來,進行綜合研究,以闡明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各組成要素及其相互間的結構、功能、物質遷移、能量轉換、動態演變及地域分異規律。自然地理學按研究對象分為綜合自然地理學和部門自然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即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對自然環境整體進行系統的綜合研究,闡明其歷史形成、現代過程、類型特徵、地域分異和發展演化,包括古地理學、熱量水分平衡、化學地理、生物地理群落(生態系統)等領域,以及景觀學、土地學和區域自然地理學等。部門自然地理學以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為研究對象,包括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和動物地理學等。
人文地理學是以人地關係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人文地理學和部門人文地理學。綜合人文地理學著重對整體社會經濟活動或人文現象進行系統的綜合研究,以闡明其歷史形成、空間分布和發展演化規律。部門人文地理學以某一具體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特徵和規律為研究對象。由於人文現象複雜多樣,部門人文地理學涉及的領域十分寬廣,主要包括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政治地理學、文化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和軍事地理學等。部門人文地理學根據研究對象又可進一步細分為若干學科,如經濟地理學包括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和交通運輸地理學等,文化地理學包括語言地理學、民俗地理學等。
採用兩分法的地理學學科體系如圖1.1所示。航空運輸地理學屬於交通運輸地理學的範疇,是交通運輸地理學的一個分支。
2.錢學森劃分的現代地理學學科體系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認為,地理科學包括地理學及其相關學科,具有三個層次,即基礎理論層次、直接套用的技術性層次和介於兩者之間的技術理論層次。基礎理論層次是地球表層學,包括綜合自然地理學、綜合人文地理學;套用技術層次包括區域規劃、資源開發、環境保護、氣象和地震預報等;技術理論層次包括計量地理學、生態經濟學、國土經濟學、城市學、遙感學、製圖學等,如圖1.2所示。這一體系的劃分站在現代科學角度,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該體系加強了套用與套用理論層次,適應了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實踐的需要,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地理學學科體系。
1.2 航空運輸概述
民用航空運輸業是一項現代社會服務業,是生產勞動社會化的形式之一,是專門化生產的第三大產業體系,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支柱。為了更深刻地理解民用航空運輸業的特徵和特性,首先了解一下其他幾種運輸方式。
1.2.1 五大運輸體系
現代運輸業是一項社會性生產行為,它與社會的其他生產行為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形成一個緊密聯繫的社會經濟體。現代運輸業有五大運輸方式: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運運輸、航空運輸和管道運輸,它們都有各自的特點。
1.鐵路運輸
鐵路是在19世紀初出現的,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鐵路運輸成為陸上運輸的主要力量,在世界範圍內鐵路在貨運方面依然占用主導地位,但在客運方面的比例逐漸下降。我國鐵路在客運周轉量中一直占據35%左右的份額,在運輸業中排第二位,次於公路;鐵路貨運周轉量近年來的份額下降比較明顯,主要是由於水運增長比較明顯。鐵路運輸的優點有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等;其缺點有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費金屬材料多、占地面積大、短途運輸成本高等。
2.公路運輸
公路運輸是運輸業中最早產生的形式,隨著汽車的普及和公路網的形成,公路運輸無論在貨運上還是在客運上都占有很大比重,它的服務靈活性和網路的覆蓋面積具有突出的優勢。
我國近年來高速公路網的迅速建成,使公路運輸得到了長足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初,公路在客運的周轉量上已經超過鐵路,但在貨運上不及鐵路的一半。公路運輸的優點有套用面廣、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等;其缺點有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等。
3.水路運輸
水路運輸是古老的運輸方式,它的優勢在於運價低廉,特別是國際間貨物運輸水運占了絕大部分。我國水運在貨運上占的比重最大,而且近年來有明顯的上升趨勢,但在客運上只占據不到1%的份額。水路運輸的優點有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等;其缺點有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條件影響大等。
4.管道運輸
管道運輸目前只適用於一些特殊物體,如原油、天然氣、煤炭等的運輸,它於19世紀中葉開始出現,在我國的貨運中只占據1%~2%的份額。管道運輸的優點有運量大、損耗小、安全性能高等;其缺點有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適用性差等。
5.航空運輸
航空運輸出現得最晚,發展得最快,近20年來世界航空運輸的年增長率在10%左右,我國則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遞增。我國航空運輸占客運周轉量的比例位於公路、鐵路之後,航空貨物由於受到價格和體積的限制,主要用於高品質、特殊需要的貨物的運輸。航空運輸的優點有速度快、舒適性好,是最快捷的運輸方式;其缺點有運量小、運費高、設備投資較大等。
1.2.2 航空運輸的作用
1.航空運輸的經濟作用
經濟運行總要伴隨物資、人員、信息和資金的流動,其中物資和人員的流動依靠交通運輸完成。人員的流動常常伴隨有資金、信息和知識的流動,物資的流動也伴有資金、信息甚至知識的流動,因此交通運輸是連線生產與消費的重要環節,是經濟運行的基礎。現代經濟的快速運行,要求運輸速度越來越快,因此航空運輸作為最快捷的運輸模式,越來越受歡迎,已成為人們出行經常選擇的交通方式。而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特徵更加依賴於航空運輸的發展。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越發達,它的航空運輸系統也越發達。與其他交通方式相比,航空運輸以最快的速度促進地區間交流,促進更高效生產方式的實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