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化之路:軌跡與現象的理論解釋理論篇

民營化之路:軌跡與現象的理論解釋理論篇

《民營化之路:軌跡與現象的理論解釋理論篇》主要內容:中國土地廣袤、疆域遼闊,不同區域間因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建構了不同的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如同百川歸海,共同匯聚成中國文化的大傳統,這種大傳統如同春風化雨,滲透於各種區域文化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區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國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獨特個性支撐著、引領著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基本介紹

  • 書名:民營化之路:軌跡與現象的理論解釋理論篇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頁數:256頁
  • 開本:16
  • 品牌:浙江大學出版社
  • 作者:金祥榮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806358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民營化之路:軌跡與現象的理論解釋理論篇》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金祥榮,男.1957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浙江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浙江省經濟學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貿易、產業組織、制度等理論和問題。曾在《經濟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60多篇.出版著作8部。

圖書目錄

導論:簡要回顧與研究架構
一、30年民營經濟發展的簡要回顧
二、“浙江經濟現象”的理論解讀
第一章 另一種亞洲模式:溫州的企業成長
一、引言
二、文獻回顧
(一)溫州模式的研究
(二)企業家的成長約束
三、另一種亞洲模式下的企業家和企業成長的基本模型
(一)背景和假設
(二)基本模型
(三)職業選擇和企業家激勵
(四)模型的套用
四、實證研究
(一)抽樣方法
(二)統計描述
(三)經驗分析
五、政策含義與進一步的討論
(一)熊彼特式的還是非熊彼特式的
(二)金融約束以及金融發展
(三)金融約束的重要性
六、結論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市場化進程中的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競爭與合作
一、引言
二、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共榮:浙江現象
(一)進程
(二)現象與問題
三、市場共享
四、要素共享
(一)簡單情形
(二)存在市場競爭
(三)存在要素爭奪
五、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第三章 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機制
一、引言
二、文獻回顧
(一)理論研究
(二)經驗研究
三、產業集群的經驗研究
(一)紡織業的行業特徵
(二)紡織產業集群在浙江的興起與發展
(三)浙江紡織產業集群的地域分工
四、產業集群的理論分析
(一)基本模型
(二)企業間分工、中間產品與產業集群
五、結論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商品交易市場的起源和發展
一、浙江市場:問題的提出
二、文獻回顧
(一)節省交易雙方的信息費用
(二)節省交易雙方的運輸成本
三、商品交易市場的起源:義烏案例
(一)清中後期至1949年前的義烏“雞毛換糖
(二)計畫經濟時期義烏貨郎擔傳統存續
(三)貨郎擔傳統存續與義烏小商品市場興起
四、商品交易市場的理論分析
(一)基本模型
(二)比較靜態分析
五、結論
參考文獻
第五章 金融契約、民間金融市場與經濟發展
一、引言
二、民間金融存在的制度背景、事實與經驗
(一)民間金融存在的制度背景
(二)民間金融活動:事實與經驗
三、中小企業金融契約的理論
(一)模型設定
(二)企業資金需求
(三)不完美資本市場的一般均衡與監督
四、金融契約與局部金融市場
(一)金融契約的基本模型
(二)貨款市場均衡
(三)局域金融市場規模
(四)企業的資本結構
五、結論
參考文獻
第六章 企業出口與企業生產效率研究
一、文獻回顧
(一)出口與企業生產效率關係的實證研究
(二)出口與企業生產效率關係的理論研究
(三)我國企業出口和生產效率的相關研究
(四)我國企業層次國際貿易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的研究方向
二、數據
三、出口企業優勢和出口強度優勢
四、企業出口的自我選擇
五、企業通過出口學習
六、結論
參考文獻
第七章 財政省管縣體制與地方經濟發展
一、引言
二、財政省管縣體制的歷史沿革
(一)統收統支時期的浙江財政體制
(二)分灶吃飯時期的浙江財政體制
(三)分稅制時期的浙江財政體制
三、省管縣體制的財政分權與激勵政策
(一)中央與省政府財政分權
(二)省內政府間財政分權的穩定性
(三)激勵性轉移支付政策
四、實證研究
(一)財政分權指標的測度
(二)數據與樣本
(三)計量模型與回歸結果
五、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第八章 企業信息化、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
一、引言
二、文獻綜述
三、數據和變數
(一)基本描述
(二)主要變數設定
(三)簡單統計分析
四、分析結論
(一)企業信息化和生產效率
(二)企業信息化和創新效率
(三)擴展性討論
五、結論和討論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一)溫州模式的研究
首先是對於溫州模式起因的研究,大致可以把溫州企業的成長原因歸結為以下幾種:制度變遷、歷史和文化因素、民間金融以及自然稟賦。
在制度創新方面,馬津龍(1993,2001,2003,2004:)認為溫州模式正是在中國改革中從誘發性變革起步建立市場經濟的一種典型,且肯定了體制外創新對於我國改革開放的意義。金祥榮(2000,2001)認為“溫州模式”是在全國性經濟體制漸進式改革中,率先通過需求誘致型的局部制度變革所形成的浙江省以至全國“制度創新”的一個“空間極點”。史晉川(2005)認為浙江模式不僅僅是區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同時也是以區域局部突破為特徵的經濟制度創新模式,可以概括為是一種內生的由民營化和市場化推動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區域經濟制度變遷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Paris(1993)把溫州模式的產生看作是區域內的老百姓、地方政府官員和中央政府三方博弈的結果。
歷史和文化因素方面,周曉虹(1998)、項飈(1998)、王春光(2000)、張潔慧(2001)等人研究溫州人的“流動”,以及他們後在各地形成的社會網路機制,認為強大的社會網路機制是溫州人能夠在世界範圍內“流動”的重要因素。朱康對(1997)認為,要充分把握溫州鄉村經濟的發展脈搏,就必須深入剖析家族文化在鄉村工業化過程中的作用,解釋了溫州以小商品生產為主要內容,以家庭工業為主要形式的工業化路徑。洪振寧(1999)通過對溫州傳統文化分析說明其對於溫州人價值觀的影響及文化的演進。且強調文化對於溫州模式形成的重要作用。蔡克驕(1999,2000)也認為,溫州人文精神是由溫州的歷史、地理、經濟、文化條件所決定的,分析了溫州人精神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並且強調溫州人精神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有所改變。李慶鵬(1999)、陳中權(1999)、朱長豐(1999)等人也有類似的研究,對傳統區域文化給予溫州人文精神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也有不少對溫州民間金融的研究,如張軍(1997)認為借用信息經濟學中的不完全信息理論研究了溫州農村的民間金融市場結構,以及非正規金融部門的利率水平和風險的關係,運用信息經濟學理論研究了溫州農村民間金融部門的結構演變及其性質和作用。
自然稟賦方面,史晉川與錢滔(2005)認為農戶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為農民從單純的農業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從而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卓勇良(2004)認為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造成溫州人口壓力高於浙江其他地區,從而孕育了獨特的區域文化與企業家精神。

後記

對民營經濟與“浙江經濟現象”的研究已有較多文獻,但以描述性和對策性的研究居多。我們組織了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青年學者,圍繞企業成長模式、專業批發市場、產業集群、國有與民營企業共榮、民間金融、出口增長、區域競爭與激勵和企業信息化等浙江經濟現象作了規範化研究。所取得的這些成果,並非是接到課題任務後在短期內能夠完成的,而主要是靠這一研究團隊長期的學術積累。本書的研究分工如下:金祥榮、於蔚:導論和統稿;錢彥敏、J0hn Strauss、沈明高:第一章;葉建亮:第二章;朱希偉、潘慧紅:第三章;朱希偉、吳意云:第四章;羅德明、奚錫燦:第五章;路江涌:第六章;錢滔:第七章;汪淼軍:第八章;宋華盛參加了討論研究。
本項目得以完成,要感謝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的有關領導,尤其是曾驊同志的鼓勵和支持;同時要感謝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尤其是張一帆同志的協助。

序言

有人將文化比作一條來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來的河,這是說文化的傳統,通過縱向傳承和橫向傳遞,生生不息地影響和引領著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有人說文化是人類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載體、方式和方法,這是將文化作為人們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整體。我們說,文化為群體生活提供規範、方式與環境,文化通過傳承為社會進步發揮基礎作用,文化會促進或制約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類文化演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化都在其內部生成眾多的元素、層次與類型,由此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來源於其內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國文化的歷久彌新,取決於其變遷過程中各種元素、層次、類型在內容和結構上通過碰撞、解構、融合而產生的革故鼎新的強大動力。
中國土地廣袤、疆域遼闊,不同區域間因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建構了不同的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如同百川歸海,共同匯聚成中國文化的大傳統,這種大傳統如同春風化雨,滲透於各種區域文化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區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國文化的共同價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獨特個性支撐著、引領著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從區域文化人手,對一地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展開全面、系統、紮實、有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藉此梳理和弘揚當地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資源,繁榮和豐富當代的先進文化建設活動,規劃和指導未來的文化發展藍圖,增強文化軟實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輿論力量;另一方面,這也是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發展中國文化、創新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今,區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各地重視,成為我國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重要標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