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詩集叢刊(第一編)

民國詩集叢刊(第一編)

《民國詩集叢刊(第一編)》是台中文聽閣圖書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偉勇,簡錦松,吳榮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國詩集叢刊(第一編)
  • 作者:王偉勇、簡錦松、吳榮富
  • 出版時間:2009年
  • 出版社:台中文聽閣圖書公司
  • ISBN:9789868290051
  • 定價:67793.58 元
  • 裝幀:精裝16開
內容簡介
一、《民國詩集叢刊》(下簡稱本叢刊)為「民國學術叢刊」第四種。按「民國學術叢刊」共有六種,第一種為經學叢書,第二種為文集叢刊,第三種為語言文字學叢書,第四種為詩集叢刊,第五種為哲學思想叢書,第六種為小說叢刊。文人著作,大都有文即有詩,對一個作者詩文並觀,往往為傳統文學鑑賞習慣;並且,民國詩作大多非風花雪月,甚至流行「詩者史也」的創作觀。於是,編輯「民國詩集」有時代的價值,既可觀往知來,視民國詩集為繼承傳統的群體,又可補足民國學術的整體性。本叢刊特敦聘王偉勇教授任主編,簡錦松教授、吳榮富教授任副主編,另有編輯委員數人;預計二OO九年九月出版。 二、內容說明 本叢刊所謂「民國詩集」,是指始於民國元年(一九一二)至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九月三十日的時段,內容則為古典詩,凡著作完成於民國間者,一概收入。其中如《畸園寫定詩稿》,原刊本分成二十三冊,前十...(展開全部) 一、《民國詩集叢刊》(下簡稱本叢刊)為「民國學術叢刊」第四種。按「民國學術叢刊」共有六種,第一種為經學叢書,第二種為文集叢刊,第三種為語言文字學叢書,第四種為詩集叢刊,第五種為哲學思想叢書,第六種為小說叢刊。文人著作,大都有文即有詩,對一個作者詩文並觀,往往為傳統文學鑑賞習慣;並且,民國詩作大多非風花雪月,甚至流行「詩者史也」的創作觀。於是,編輯「民國詩集」有時代的價值,既可觀往知來,視民國詩集為繼承傳統的群體,又可補足民國學術的整體性。本叢刊特敦聘王偉勇教授任主編,簡錦松教授、吳榮富教授任副主編,另有編輯委員數人;預計二OO九年九月出版。 二、內容說明 本叢刊所謂「民國詩集」,是指始於民國元年(一九一二)至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九月三十日的時段,內容則為古典詩,凡著作完成於民國間者,一概收入。其中如《畸園寫定詩稿》,原刊本分成二十三冊,前十冊為辛亥以前作,第十一冊至第二十三冊則為辛亥以後作,則畸園老人詩須全部編入。又如《鳴原集》自序雲「辛亥以前所作為松壽堂集,紀恩也;壬子迄丁卯十六年詩為花近樓集,憂時也;客臘哭臨先兄杭州之喪,令原急難,殊難為懷,西湖歸來,倏忽歲暮,適戊辰一年詩編成,爰署之曰鳴原集,以志余痛」,則陳夔龍詩亦須全部編入。又如《陶廬詩稿》三分之一寫定於前清,三分之二完成於民初,是以陶樹柟詩亦須完整編入。與民國文集相似,本叢刊之詩集有全部完成於民國時期者,復有不少是寫於前清,成於民國。文集不可切割,詩集亦然,完整編入,才能藉以窺全貌。有關民國學風,在《民國文集叢刊》書前已經說明,它是一個傳統價值觀崩潰的大時代,有文人轉面向前取新,也有文人繼續固守傳統。當然,民國詩集既為古典詩,其繼承傳統的態勢自然更加明確,這主要表現在三方面,首先,他們在自序或他序中或以乾支署年月,或以改年、改國改歲甚至繼續用宣統年號紀年;其次,他們慣用樓、堂、軒、屋、房、廬、庵、齋、館、門、居、廎等為書齋名(此與文集如出一轍,此與新文學為一大分別);再次,他們輕視明清以降(甚至宋人以降),直以先秦為師。如《妙山詩集》自序雲「明清之文不及唐宋之文,唐宋之文不及周秦兩漢之文」;如《吹萬樓詩稿》孫儆序引太史公雲「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如《劍門詩集》王承霖序雲「太史公重申其(孔子)義曰,詩三百篇,聖賢發憤之所作,巍乎煥乎,三百篇其詩界之崑崙乎」。上追三代乃是民國詩人的崇高理想,輕視明清以降則成為必然,這就是所謂的繼承傳統;更別說是反對新文學了,《嘯盦詩稿》自序雲「所謂詩歌(新詩),我一不識,我之所謂有韻之文,彼又焉知者」,此可見一斑。因而,民國傳統詩人從作詩理論到內容呈現似乎大多有一套標準。如《吹萬樓詩稿》反對「空洞無一物」;而《玉山詩集》于式枚序雲「詩必有性情,然後能感人,亦必有事實,然後可傳世」;《煙海樓詩集》自序雲「(詩)有雄厚渾靈之致。雄在神而不在貌,厚在氣而不在辭,渾在脫而不在纖,靈在空而不在巧,此其所以為詩之至也」;《碧蓮居詩稿》黃海序雲「詩者發乎性情,而征乎品行,故其充也,可以移風易俗」;《石琴廬詩集》王樹柟序雲「夫詩者史也,一身之出處,一家之興替,以及一國之治亂興衰,莫不於詩焉見之」;《睫闇詩鈔》張雋更是序雲「詩教無窮,古今詩人如恆河沙數,而其詩如是則傳,不如是則不傳」。他們對詩提出具體方法論,又主張詩為實用,這是民國古典詩人頗為普遍的見解。民國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作詩者當中,有利用公餘為之者,也有專業詩人者;有的辭官歸田,有的中年失志,有的遭遇時代變化,這當中「憤郁」之情似乎是很多詩人的共通點,純粹要表現怡情養性者並不多見。《龍顧山房詩集》何振岱序謂作者「近七八年則又變為幽渺,為沈鬱,為激楚蒼涼之音---蓋詩隨時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