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開端:宋教仁評傳

《民國的開端:宋教仁評傳》內容簡介:宋教仁是“民初四傑”之一,是辛亥革命後民國初年政壇核心人物之一。1913年3月在上海火車站,宋教仁即將北上就任總理之際,他被刺殺,這是民國第一血案,轟動了整個社會。1913年開春,新生的中華民國百廢待舉。新一屆國會大選業已結束,國民黨大獲全勝。此時,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問鼎總理,勢不可擋。恰在宋教仁北上之際,卻不幸遇刺於上海滬寧車站。政黨領袖身體的消亡,注定演化成政治事件乃至於軍事鬥爭。這看起來像是1913年事變邏輯鏈條中的第一個環節。多米諾骨牌開始倒塌,民國呈現出一片潰敗之勢。但問題在於,“刺宋案”至今仍是一個歷史疑問。到底是誰主使刺殺宋教仁,無論是當日還是今天,仍是一個不斷被爭議的話題。而詭異的局面,卻在1913年並不清晰的“事實”上出現了。刑事案件演化為政治攻伐,進而上升為軍事鬥爭,從而改變歷史航道。刺宋案案情本身,已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各種政治力量,究竟是因何種動因匯聚到了宋案之上,並且由此導致了大分裂乃至於大敗局。

基本介紹

  • 書名:民國的開端:宋教仁評傳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頁數:239頁
  • 開本:16
  • 定價:35.00
  • 作者:張曉波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235541
  • 品牌:光明日報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民國的開端:宋教仁評傳》編輯推薦:1913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遇刺,這是民初政治的一個轉折點,從此往後十幾年間,開始了軍閥粉墨登場的時代。2013年3月光明日報出版社隆重推出紀念宋教仁遇刺一百周年圖書《民國的開端-宋教仁評傳》,以此來重溫民國初年那段大變革的歲月,重新解讀民國政壇核心人物宋教仁,再次審視軍閥混戰改變中國,深刻剖析民國政治走向和共和之夢的破碎。宋教仁是民國憲法的制定者,但民國初年的共和之夢隨他的遇刺而遠去,在袁世凱之後,原本在表面上還算是被捆縛在一起的大大小小諸多軍閥,一躍成為中國政壇的主角,互相攻伐以爭權勢,國家四分五裂,政治保守無為,外交仰人鼻息。中國近代政治,走入最為混亂黑暗的一節。北洋軍閥時代的終結,要等到14年後國民黨與共產黨聯合北伐。但軍閥,並未隨之而去。整個民國,北洋軍閥時代培植並成長起來的軍閥與及新崛起的軍閥,猶如青天白日之下的幽魂,始終沒有散去。

作者簡介

張曉波,新浪網歷史頻道主編、著名媒體人,曾策劃並撰寫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系列專題,受聘於重慶大學,致力研究中國近代史,著有《辛亥百年:100個人在1911》等。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宋教仁“為憲法流血之第一人”。
——孫中山
“至於建制內閣,仆則首推宋君教仁,堪為宰輔”,“謂總理莫宜於宋教仁”。
——章太炎
“(同盟會)其抱有建設之計畫者居少數。抱此計畫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數,宋教仁先生其最著也。”
——蔡元培

名人推薦

在新的時期,希望我們有一套比較成熟的政治,希望有一種比較開放的心態,來對待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的這些事情。我們原來寫歷史不是這樣的,經常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容易寫極端的口號。自己如果真的在其位、謀其政,你覺得有很多極端的口號沒有任何實現的可能性,自己只能在現實中艱難地從事一些協商、談判、妥協、堅持的工作,這一套需要全國上上下下有一種善意和誠信,還要有巨大的政治智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 陸建德教授
宋教仁遇刺案在中國政治史上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宋教仁所走得這條使中國通往文明的、富裕的、民主的、法制的、憲政的、人民自由的路中斷了,中國開始走上了軍閥政治的路,軍閥政治完全失敗以後,又走上了國民黨所謂的“黨治”的路。這便是宋教仁遇刺和中國政治的聯繫。宋教仁雖然失敗了,但是我認為他是一個孤獨的先驅者。歷史一定要有最初的先驅者,沒有先驅者就沒有後來者。這個先驅者雖然失敗了,但是他昭示了我們將來歷史的大趨勢,我們終將要走宋教仁提倡的民主、憲政的路。袁世凱雖然暫時勝利了,但他走得這條路,卻可能是中國兩千年以來專制政治的迴光返照或者只是專制政治的餘波而已。
——首都師範大學 遲雲飛教授

圖書目錄

第一章幫會、政客與民初政治百態
—再探1913年宋教仁遇刺案真相
滬寧車站
誰是刺客?誰是主謀?
“秘電”
“毀宋酬勛位”
政客與政治
“證據一、二”不成立
關於“證據三”
若隱若現袁世凱
宋案中人的結局
第二章宋教仁早年:1882—1904
晚清湖南之崛起
宋教仁之家世
漳江書院之求學
初歷革命風潮
種族革命思想
第三章同盟會合與分
宋教仁在日本
對日本的觀感
成立同盟會
同盟會之紛爭
東北之行與間島問題
第四章革命內部爭奪領導權
缺乏領袖的革命
黎元洪的意外與不意外
中部同盟會的決策與失策
湖北革命與長江革命
武昌,或者南京
寧滬“大元帥”之爭
內閣制與總統制
辛亥期間的憲法文本
第五章惰性軍政集團開始形成—北洋軍閥的1911—1913
歷史的疑問
失去士紳的滿洲親貴
政權讓渡
拿共和來交換
惰性軍政集團的生成
惰性軍政集團的束縛
第六章民初的政治,難產的平衡
民初的議會與政黨政治
民初的政黨格局
民初三大黨派
難產的平衡:唐紹儀、陸征祥兩屆短命內閣
尾聲:未完成的政治

序言

本書的中心人物,為宋教仁。與之相關的部分人物,比如黃興、孫中山、袁世凱、唐紹儀、趙秉鈞等等,都有涉及。在處理這一複雜的人脈網路關係之時,我不得不做了很大的裁剪,這齣於兩方面的原因。首先,作者對這一時代人物理解及其複雜的關係,難有十分透徹的把握,儘可能做到以最準確的事實敘述這些複雜的關係;其次,過於瑣碎的人物細節,會使閱讀支離破碎,似無必要,取其大者可也。
在我看來,宋教仁在本書中,是一個槓桿,以他來撬動對整個時代的看法。到底是個人傳記,還是時代群像,在最初幾個章節的寫作中,我始終搖擺於兩者之間。最後我決定放棄受拘泥的“形式”。對於從事歷史的作者來說,他首先的任務,是將事情本身講清楚。而事情,是由各種各樣的人事關係、社會關係組織在一起的,同時也是受制於這些關係的,單一的人,並不能組織起這些事件,也更不可能為這些事件承擔結果。由此,本書中的一部分章節,看起來反倒是一種巨觀的敘述。正如,我在敘述宋教仁在辛亥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時,認為他始終是革命中穿針引線的人物,他經歷了諸多革命中最重要的政治鬥爭,卻始終不是這些政治鬥爭的主導者;他有他個人的政見與策略,卻難以將這些構想付諸實施,唯一一次勝利,是《臨時約法》的制定,這部約法是符合他關於責任內閣制的構想的。他在1912年臨時政府組織前後,一再強調責任內閣,甚至與孫中山發生衝突。但這部強調責任內閣的《臨時約法》的制定者,仍不是他,而是臨時參議院。制定約法的目的,也是臨時性地“因人作法”,為了遏制袁世凱。宋教仁活動最頻繁、也最能體現他的政治構想的時期,是1912年下半年至1913年初,但不幸的是,當他即將北上規劃大政之際,他在上海滬寧車站遇刺了。宋教仁在辛亥年前後的位置,是相當重要的,但尷尬之處在於,他似乎始終不能把握住政治運動的節拍,這不是他一人的尷尬,而是整個同盟會在辛亥年前後的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