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學概念解讀與個案分析

民國文學概念解讀與個案分析

《民國文學概念解讀與個案分析》是2014年11月1日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福貴。

基本介紹

  • 書名:民國文學概念解讀與個案分析
  • 作者:張福貴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ISBN:978753607153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民國文學史論》第三卷。
本卷從“民國文學”概念與“共和國文學”概念的探討入手,對文學史命名及其兩個文學時代的本質差異進行了辨析,從文學史的發展過程和性質變化來證明文學史重新命名的真實性與合理性,並以文學史與文化史關係為視角,探討了“民國文學”發生和發展的前緣後世。同時,作者用一種新的文學史觀來反思文學史學中的“革命史邏輯”和“教科書模式”,提出了文學史寫作的個人性和人類性原則。進而在此基礎上,對“民國文學”時代和“共和國文學”時代的一些文學經典與焦點問題進行“反論”。

圖書目錄

總序一:還原民國文學史 / 張中良 / 001
總序二:民國文學史,如何立論? / 李怡 / 006
第一編“民國文學”是什麼?
第一章學術前提的反思與文學史觀的確立 / 003
第一節學術前提的內涵及其反思的必要和可能 / 003
第二節有意與無意:對於兩個學術前提的兩種忽略 / 005
第二章意義與時間:“民國文學”的兩個概念 / 010
第一節意義概念的內涵:“現代”的文學 / 010
第二節時間概念的本質:“民國時期”的文學 / 012
第三章“民國文學”與“共和國文學”:兩種“文學時代”
的差異 / 015
第一節文學觀念與功能的變化:由多元走向同一 / 015
第二節文學主題的變化:由批判轉向歌唱 / 017
第三節作品審美風尚的變化:悲劇意識的淡化 / 024
第四節作家身份及組織機制的變化:由自由職業者轉向“國家幹部” / 025
第四章民國文學與共和國文學的歷史“邊界線” / 029
第一節邏輯與事實:文學史的命名和分期 / 029
第二節“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現當代文學一體化的歷史辨析 / 034
第三節《講話》的功能與“共和國文學”屬性 / 036
第四節《講話》在“民國文學”時代的傳播與影響的歷史陳述 / 042
第二編民國文學研究的文學史觀反思
第五章文化轉型與政治分野:文學時代轉換的階段性特徵 / 057
第一節文化整體批判時期的文學(1911—1927) / 058
第二節文學的政治分野與文化批判(1927—1937) / 061
第三節政治的分合與文化的復興(1937—1949) / 064
第四節政治與文學的一體化時期(1949—1978) / 069
第五節政治變革與文化轉型期的文學(1978—2000) / 071
第六章革命史訴求與文學史寫作中的邏輯缺失 / 077
第一節革命史體系文學史觀:單一的階級性與黨派性 / 078
第二節文學史觀的擴大與超越:人類觀與人性論的建立 / 080
第三節“戰爭文學”的書寫:“愛國主義”與“英雄主義”辨析 / 082
第七章“教科書時代”與教科書思想體系 / 086
第一節教科書思想體系的一致性與“現代文學史”寫作的模式化 / 087
第二節思想困境與學術難題:走不出的“教科書時代” / 090
第三節學科性的理解與學術常識的確認 / 090
第八章學術的邊界與學科的邊界:經典文學史的書寫與
文學史觀的反思 / 101
第一節“三大發現”與文學史的邊界 / 102
第二節“現代性”的起點與歷史貫穿 / 107
第九章文學史研究的範式與歷史心態調整 / 111
第一節文學史文本的真實性問題 / 112
第二節文學史觀的個性化與連續性問題 / 113
第三節研究者的歷史心理學問題 / 115
第三編“民國文學”的前緣與後世:文學史與文化關係回顧
第十章“政治五四”與“文化五四”:兩個“五四”的不同
境遇與價值差異 / 119
第一節“兩個五四”的兩種境遇 / 119
第二節文化五四的反傳統本質 / 127
第三節徹底反傳統的激進主義性質辨析 / 130
第十一章民國文學的前緣:晚明文學與五四文學的時差與異質 / 132
第一節精神關係:時間的差異與本質的差異 / 132
第二節文化底蘊:傳統的反叛與現代的反叛 / 133
第三節人生價值:生命的意義與思想的意義 / 139
第四節自由境界:個性的解放與群體的解放 / 142
第十二章民國文學的後世:兩個文學時代主題的文化走向 / 146
第一節第一個怪圈:“五四”後文學主題對“五四”精神的變異 / 147
第二節第二個怪圈:新時期文學主題向“五四”精神的回歸 / 149
第三節文學的處境與作家的選擇:無序與無根的時代 / 153
第四節“新世紀文學”的哀嘆:回不去的“八十年代” / 159
第十三章文學時代轉換後的反現代意識與熱點反思 / 165
第一節自我意識的弱化與人類意識的匱乏 / 166
第二節鄉村文化尺度的確立與農民意識的強化 / 170
第三節疏離人生與玩笑人生:兩種反文化傾向 / 176
第四節“性文學熱”的反思與回顧 / 178
第五節“紅色經典”熱:經典的主題與非經典的藝術 / 187
第六節新世紀話劇的文本考察:小說與話劇文本轉換的現代性表達 / 192
第十四章
“灰色化”與邊緣化的過程:文學時代的轉換中知識
分子對民眾的認同 / 199
第一節道德人格的認同:由自崇走向自卑 / 199
第二節階級意識的認同:由自我走向群體 / 201
第三節情感方式的認同:由浪漫走向實在 / 205
第十五章
民國文學中的“紅色三十年代”:中日“無產階級
小說”主題比較 / 208
第一節“紅色三十年代”的思想源流 / 208
第二節“去個人化”:無產階級文學的主題模式 / 209
第三節人性與“黨性”的糾結 / 212
第十六章超越時空的文學史觀:“世界華文文學”的概念與
學科性 / 219
第一節世界華文文學是一個“大文化”概念 / 219
第二節世界華文文學是一個“潛政治”概念 / 222
第三節世界華文文學是一個“真學術”概念 / 225
第四編民國文學經典研究的再認識
第十七章“共和國文學”的先聲與綱領:《講話》的重新
理解與當代批評品格的確立 / 229
第一節批評邏輯的理解:歷史性與現代化 / 229
第二節批評對象的理解:政治性與學術化 / 232
第三節批評主體的理解:同一性與個性化 / 234
第十八章民國時期“家族小說”中的“廢墟”意象 / 237
第一節“家族小說”的歷史演進與研究述評 / 237
第二節“家族小說”的研究現狀評述 / 239
第三節家族文化的變遷與外化 / 243
第四節“廢墟”意象隱含的文化內蘊 / 251
第五節《京華煙雲》與《家》:同一時代的文化變調 / 257
第六節廢墟殘留與傳統的時代更迭 / 258
第十九章民國知識分子的雙重磨難:《潘先生在難中》的人物
命運與錯位批判 / 263
第一節卑微的生存狀態與“卑謙的利己主義” / 263
第二節道德的底線與“不許平庸”的社會評價 / 265
第三節寬容的道德哲學與知識分子的職業化 / 267
第二十章人性弱點與文化罪惡的範本:《原野》中仇虎形象
批判 / 274
第一節私仇的殘酷:“暴民”的傳統與人性的弱點 / 275
第二節慣性的觀念:“順民”的傳統與文化的罪惡 / 278
第二十一章靈與肉的糾葛:張資平小說性愛主題論 / 283
第一節性愛悲劇:以思想的名義進行的生命反叛 / 284
第二節被本質化而又被局限化的女性意識 / 287
第三節“三角戀愛”:人性多重需要與兩性關係的變異形態 / 291
第四節道德感與名利慾:親緣社會對性愛的壓抑與刺激 / 295
第二十二章魯迅研究的範式與當下的價值選擇 / 302
第一節新世紀魯迅研究的態勢與困境 / 302
第二節歷史性研究:“還原魯迅”的有效性與有限性 / 309
第三節學問化研究:知識價值闡釋與玄學化傾向 / 314
第四節當代性研究:思想本體與時代的關聯 / 320
結語近年來“民國文學”研究述評 (楊丹丹) / 330
主要參考文獻 / 346
後記 / 35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