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政治要員百人傳》 是南京出版社於2014年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楊穎奇。
基本介紹
- 書名:民國政治要員百人傳/民國名人傳記叢書
-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 頁數:298頁
- 開本:16
- 作者:楊穎奇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馬步芳——稱霸一方的“青海王”
馬鴻逵——獨步寧夏的“土皇帝”
馬超俊——三度出山的南京市長
王雲五——棄商從政的財經要員
王正廷——難言成敗的外交幹才
王世傑——蔣介石的高級幕僚
王寵惠——聲譽卓著的國際法學家
孔祥熙——民國政府的“大財神”
左舜生——參加“制憲國大”的青年黨魁
葉公超——具有詩人氣質的外交部長
葉恭綽——活躍文壇的交通總長
葉楚傖——掌控宣傳大權的“江南才子”
白雲梯——政壇浮沉的蒙古族領袖
白崇禧——未能勝算的“小諸葛”
馮國璋——擁袁反袁的代理大總統
朱家驊——“新CC系”的學者掌門入
伍廷芳——矢志護法的外交耆宿
伍朝樞——敢對列強說“不”的外交家
劉紀文——卓有建樹的南京首任市長
劉攻芸——密運黃金到台灣的中央銀行總裁
劉航琛——難撐危局的經濟部長
湯壽潛——從都督府走出的交通總長
許世英——了無功績的內閣總理
孫科——兩任兩辭的行政院長
孫中山——創建共和的臨時大總統
李宗仁——無可奈何的末世代總統
楊永泰——蔣介石身邊的“當代臥龍”
吳國楨——小有聲名的三市市長
吳忠信——主持達賴坐床大典的蒙藏委員會委員長
吳鐵城——縱橫捭闔的中央黨部秘書長
吳鼎昌——身跨三界的多面政客
何鍵——鐵桿反共的“湖南王”
何應欽——接受日本投降的軍政大員
何思源——促成北平和平解放的書生市長
谷正綱——獨一無二的社會部長
宋子文——聲名顯赫的兩朝“國舅”
宋美齡——魅力超群的“第一夫人”
宋哲元——名噪一時的華北大員
宋教仁——“為憲法流血”的第一人
汪精衛——遺臭萬年的頭號大漢奸
張繼——受孫中山申斥的國民黨元老
張群——蔣介石寵信的終身幕僚
張謇——篤志“實業救國”的狀元總長
張厲生——靠“CC”起家的黨政要員
張作霖——問鼎中原的“東北王”
張治中——犯顏直諫的“和平將軍”
張靜江——蔣介石的“帳前軍師”
張嘉激——胸懷大志的鐵道部長
陸征祥——在“二十一條”上籤字的外交總長
陳儀——為之扼腕的封疆大吏
陳公博——國人皆日可殺的“二號漢奸”
陳布雷——一聲嘆息的“當代完人”
陳立夫——“功高震主”的“CC”領班
陳果夫——操控黨務的“CC“掌門
陳濟棠——坐鎮廣東的“南天王”
陳銘樞——發動“閩變”的反蔣鬥士
邵力子——為和平奔走的“和平老人”
林森——無為而治的國家元首
周鐘岳——“雲南三老”中的學者部長
居正——久任司法院長的“不倒翁”
胡漢民——誤入“鴻門宴”的國民黨理論家
段祺瑞——六組內閣的“北洋之虎”
俞大維——有“兵工之父”稱譽的交通部長
施肇基——力爭國權的職業外交家
洪蘭友——被稱為“會場專家”的內政部長
袁世凱——妄做“皇帝”夢的首任大總統
顧維鈞——參與聯合國成立的資深外交家
徐堪——回天乏術的末世財政部長
徐謙——忠誠孫中山事業的法務部長
徐世昌——老謀深算的“文治總統”
徐恩曾—得寵失寵的中統巨梟
錢昌照——致力“工業救國”的資源委員會委員長
翁文灝——踏錯行的書生院長
郭泰祺——馳騁國際舞台的外交家
唐紹儀——命喪利斧的民國首任總理
黃興——締造共和的革命元勛
黃郛——共謀“北京政變”的內閣代總理
黃紹壇——屢次“犯上”的桂系首領
梅汝墩——將日本戰犯送上絞刑架的中國首席法官
曹錕——讓共和蒙羞的“賄選總統”
章士釗——與毛澤東關係非常的教育總長
梁啓超——積極反袁稱帝的司法總長
蔣介石——獨攬大權的黨國“一號”
蔣光鼐——抗日反蔣的“閩變”領袖
蔣作賓——艱難履職的軍人外交官
程潛——宦海沉浮的政壇元老
程德全——“左右逢源”的江蘇都督
傅作義——與蔣介石分道揚鑣的特殊功臣
童冠賢——支持和談的立法院長
曾養甫——開拓交通事業的專家型高官
靳雲鵬——首鼠兩端的國務總理
蔡元培——力倡自由學風的首任教育總長
黎元洪——被迫“革命”的兩任大總統
廖仲愷——血灑街頭的國民黨左派領袖
譚延闓——允執厥中的國府主席
熊希齡——以慈悲為懷的“鳳凰相國”
戴季陶——以悲情結局的考試院長
魏道明——寬容施政的台灣省主席
顏惠慶——五上五下的國務總理
文摘
有著“青海王”之譽的馬步芳,其祖父馬海晏、父親馬麒已為其獨霸一方奠定了厚重的基石,並有著一支號稱“寧海軍”的家族武裝。
馬步芳的起步,是從1920年任騎兵營長駐防巴戎縣開始的。他利用民族、宗教關係,招兵買馬,網羅部卒,一時河州、循化、巴戎等地的逞強之徒紛紛投奔。同時,他對附近藏族部落,或籠絡,或武力征討,僅三四年時間,就練成了一支屬於自己的“孩兒軍”。馬步芳統御有術,常使用分而治之手段,得心應手,這成為他後來統治青海的“法寶”。
1928年秋,馮玉祥命令孫連仲部挺進西寧。統轄寧、海地區軍政的馬麒懍于軍威而交出大權,西寧遂為國民軍控制。馬步芳見風使舵,主動示好,一時贏得好感,由團長而升旅長,還藉機以整頓寧海軍為由,在當地大肆徵兵,實力大增。
中原大戰初時,勝負未料,且西北地區尚在國民軍控制之下,故馬麒父子擁馮倒蔣,派兵送餉。後馮、閻兵敗,則立馬易幟擁蔣。蔣介石以西北鞭長莫及,一時無暇顧及,決定利用“青馬”,承認他們在青海的統治地位。
1932年初,胡宗南的中央軍第1師進駐天水。胡宗南深感馬步芳勢力日增,決心剪除,遂派人往青海一探虛實。馬步芳看透蔣介石集團的意圖,為了轉移視線,即趁機挑起青藏戰爭。一時藏軍深入,形勢頓趨緊張,馬步芳還大造輿論,致使蔣介石改變方針,轉而委令馬步芳出兵擊退藏軍,其計得逞,藉此渡過難關。
豈料一波剛平,一波又起。一年之後,蔣介石任命孫殿英為青海柴達木屯墾督辦,率部前往“開發”,此舉令甘、寧、青三省統治者大為震動,明白這顯然是蔣介石在玩弄“以異制異”的方略而已。馬步芳認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青海可是我馬家的天下!時任甘肅省主席兼駐甘綏署主任朱紹良亦認為,孫殿英純粹就是一個土匪,反覆無常,野心勃勃,西來後勢必難以節制。青、寧“三馬”即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趁機活動,鼓動朱拒孫。一番說項,蔣介石居然收回成命。但孫殿英不從,在寧夏掀起一場大戰。馬步芳趁機再次擴編,使其新編第9師擴編為新編第2軍,下轄1個師和2個騎兵旅,兵力增至2.5萬多人。
紅軍長徵到達川、康時,蔣介石急電馬步芳率部圍追堵截。馬曾親赴第一線指揮與紅軍作戰,使紅軍遭受重大損失,並在張掖槍殺紅軍西路軍俘虜3000餘人,手段極其殘忍。
蔣介石為進一步利用馬步芳,給其加官晉爵。除了將馬部擴編為第82軍外,還於1938年任命馬為青海省主席,由此馬步芳終成一方霸主。
抗戰初期,蔣介石敦促馬步芳出動一個騎兵師上前線。馬表面應諾,私下卻只派一個團正規人馬,再補充大量民團成員出戰。臨行前,他密囑師長馬彪“相機行事”。結果,該騎兵師未能發揮抗擊日軍的作用,反屢次與新四軍發生摩擦。
馬步芳並不積極抗日,卻一心在青海鞏固和發展他的力量。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增兵中國戰場,鑒於形勢,蔣介石在蘭州召開軍事會議。馬步芳藉機鞍前馬後地博取蔣介石的好感和歡心,並獻上厚禮。之後蔣介石對他的戒備有所鬆懈,於1943年將第82軍與騎5軍合編為第40集團軍,任命馬為總司令。
抗戰勝利後,馬步芳積極購買軍火,並利用蔣欲驅使其打內戰的意圖,得到一個整師的美式裝備。1947年3月,為配合蔣介石大打內戰,馬部主力整編第82師由其子馬繼援率領,開往隴東平涼一帶,不斷向解放軍發動軍事攻勢。
1949年4月,國民黨政權幾近崩潰,不得不乞求於“西北諸馬”,給他們再次加官晉爵,馬步芳代理西北軍政長官。7月,解放軍發動扶風、鄖縣戰役,殲滅胡宗南主力4萬餘人,西北戰場形勢徹底改觀。為了挽救頹勢,馬步芳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將主力集結於蘭州,妄圖憑藉堅固的防禦工事負隅頑抗。這時,他被正式任命為西北軍政長官。
馬步芳父子雖對蘭州據險而守,但卻不堪一擊。8月,解放軍在蘭州城外會合,形成東、西、南三面包圍之勢。蘭州一戰,馬步芳主力被殲,蘭州於26日解放。馬步芳乘飛機逃往重慶後,被責“擅離職守”,應“撤職議處”。其後,因形勢急轉直下,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之後,馬步芳離開大陸,輾轉到達開羅,購置產業,做起寓公。再後,又移住沙烏地阿拉伯。1957年,台灣當局給了他一個“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職務。1960年辭職,1975年病死,時年72歲。
P5-7
序言
在這比較短暫的38年中,中華民國經歷了從創立到發展直至覆亡的歷史過程。1911年10月10日,隨著反清的武昌起義的槍聲速響,立時激起全國各地的積極回響。在辛亥年發生的如火如荼的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奔騰澎湃著席捲中華大地。腐朽媚外的封建的清王朝統治,無可挽救地走到了歷史的末路,而順應當時歷史潮流的共和制的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在南京創立。從此,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然而,於革命洪流中誕生的中華民國,其民主共和之路並不平坦,而是充滿著崎嶇、艱難和曲折,並一步步滑向歷史的深淵。其間,如王朝復辟、破壞共和的鬧劇一再上演;割據一方、軍閥混戰的亂象屢屢發生;外敵入侵、山河破碎的國難椎心泣血;政府腐敗、摧殘民主的種種事實觸目驚心。於是,至1949年,空有共和之名、真具獨裁之實的國民黨統治集團,最終被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大革命所推翻,中國社會從此跨入歷史的人民民主新紀元。
在38年複雜曲折的中華民國時期,其政壇上湧現出並活躍著一大批政治名人、要員——
他們中或是民族民主革命領袖,是創建中華民國的革命元勛,如革命先驅孫中山,他憂心如焚於國家和民族的災難,嚮往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制,並為此而堅韌不拔地英勇奮鬥,終成辛亥革命勝利與創建中華民國之大業,遂被推舉為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而且在他的周圍,聚集著一批革命者和仁人志士,如黃興、宋教仁等。
或是長期掌控黨政軍大權,且以不二領袖自居的蔣介石,曾追隨孫中山左右參加革命,並受命主持黃埔軍校,擔任北伐軍總司令,但最後卻背叛了孫中山革命的三大政策;之後雖有領導抗戰的歷史業績,卻是一步步登上獨裁之巔,成為國民黨、中央政府及軍隊的一號掌權人物,並培植了一批效忠於他的嫡系與親信,如CC系、黃埔系等。
或是依靠政治手腕和軍事實力,成為獨霸一方的“土皇帝”,如山西王閻錫山、湖南王何健、新疆王盛世才、寧夏王馬鴻逵、青海王馬步芳、廣東王陳濟棠等。這些主政當地、割據一方的“諸侯王”,成為獨立或半獨立的地方最高掌權人物。他們呼風喚雨,自成體系,樂此不疲地縱橫捭闔於當地以及中國的政治舞台上。
或是國民黨、中央政府及其各部門與機構中的頭面人物,他們占據了民國政治名人中的大多數,基本上包括了國民黨中央的主要領導者,以及中央黨務部門如組織部、宣傳部要人,也包括民國各院、部、會等的主要任職者,政府各部、委、會等的主要掌權者。這些要員大多數成為民國國家機器運轉的主導者、監督者、維護者、操作者。
或是憂心於國家和民族命運,而極力為和平、民主奔走的政治人士。在國民黨及其政府內有一批擔任重要職務的政治人士,他們目睹國內政治的腐敗,民主的破壞,戰亂的不息,因而憂心如焚,於是積極地為實現國內和平和民主而奔走,被尊稱為“和平將軍”、“和平老人”,如張治中、邵力子等。
或是賣身投敵的大漢奸。當日本人侵,民族蒙難,人民慘遭殺戮的國難時期,曾經活躍於政壇上的某些大人物,如汪精衛、周佛海、陳公博之流,竟然背叛國家和民族,賣身求榮,充當了侵略者的忠實傀儡和可恥幫凶,從他們曾經高喊“革命”的口中,放出“曲線救國”、“中日親善”的漢奸理論來。
在這些各具特色的民國政治要員的身上,他們或者是適應了歷史發展潮流,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的甚至卓越的貢獻,人民永遠記住他們;或者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為個人或集團謀求私利,終為洶湧澎湃的革命洪流所吞沒;或者是那些靦顏事仇的漢奸國賊,被牢牢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遭受著千年審判和萬代唾罵;或者是在艱難的環境下為和平民主而奔走,為國家富強而盡力,他們的功績同樣為人民所深刻記憶。
為記錄中華民國歷史上這些著名的黨政要員,我們編撰了《民國名人傳記叢書》之《民國政治要員百人傳》這本書,其中從眾多的民國政治要員中,精心選取了100位名人。現就有關編撰情況說明如下:
一、這本書的定性是帶有傳記性質的類辭典性著作。說它帶有傳記性,是對選取的每個名人進行幾近全景式的介紹,雖然單個名人的文字量一般在2000字左右(少數影響特大者可至3000字左右),但記述了傳主從出生至逝世為止的主要生平事跡。當然其中有詳有略,有些地方是濃墨重彩的記述,有些地方是簡略帶過,不追求全面和詳細,儘管如此,仍可窺見傳主一生的事跡。
二、選取名人時力求從實際出發並遵循慎重原則。其類別大致包含這幾個方面,一是在國民黨中央及其主要部門任職的要員;二是在民國政府及其主要機構中任職的要員,而不根據其1949年後在台灣的任職;三是在特別市及重要省份政府中任主要職務的要員;四是其他少數政治名人。有幾個方面的名人一般不在選取之列,如:在黨政部門與機構中任職時間不長或無重要影響的名人;一些省份的政府官員與重要省份政府官員但任職時間不長或無重要影響之人;一些中央政府要員因其專業性而在本叢書之其他各卷中已收錄者,另有一些雖在民國政府中央或政府機構中任職的軍事將領但已收入軍事卷中者。同時,民國時期在國民黨中央或政府機構中因國共合作和建立統一戰線,而在其中任職的共產黨人以及其他一些著名民主人士,也未收入其中,如毛澤東、周恩來、郭沫若、林伯渠、宋慶齡、何香凝等。
三、在敘述中對所選取和記述的名人根據實事求是原則,予以簡要和恰如其分的評價,對生平複雜的人物一般不做肯定或否定性的評價,而是根據其一生的不同階段或史實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若有評價也是參考學術界所達成的基本共識予以點評。
四、對傳主事跡的記述重點放在中華民國時期,即1912年至1949年期間。1912年之前或1949年之後的事跡只做簡單的概括介紹,而對其在1912年至1949年期間的事跡也基本限於其政治方面及任職方面,其他方面則從簡或省略。
在撰寫中,還有幾個問題需要加以說明:(一)雖然對百人名單進行了多次深入地研究、比照和探討,但限於名人身份的複雜性與角色的多樣性,總覺得未能達到儘可能的完美,如或對某些可以選入的重要名人的遺漏,或可以將之放在其他卷可能會更合適一些;(二)雖然在撰寫中貫徹有詳有略的重點記述原則,但在實際中總覺得對某些名人的撰寫還可再詳略更鮮明和得當一些;(三)雖然要求對名人的評價要實事求是、恰如其分,但要做到這些其實比較困難,而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些在學術界也未見一致;(四)雖然力求對每個名人的敘述應正確無誤,但民國時期距今畢竟已相對較遠,有關名人的資料比較缺乏,或者已有的資料記載未準,這給撰寫帶來困難,致使撰寫中難免有錯漏之處。
民國名人政要卷的出版,我們所有編撰者認為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民國政治要員100人生平事跡的記述,可以使讀者從一個重要方面了解中華民國的歷史,它可以涵蓋許多方面:其中一些名人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鬥,貢獻了畢生精力,甚至拋頭顱灑熱血,在中華民國乃至在中國的歷史上都留下了燦爛的一頁,他們的革命精神與英雄事跡永垂青史,這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而另外一些名人在一生的某些階段為國家、民族和人民做了好事,做出貢獻,人民也將永遠記住他們;當然也有一些名人在一些階段做了一些錯事,但最後能夠走到與人民一致的方向上,這也應當予以充分肯定;至於還有一些人或也做過一些對國家、民族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但最後竟背叛國家、民族、人民,走到與歷史發展潮流相違背的方向,則對其後者亦是應當予以否定的。從以上觀之,我們認為,通過對民國政治要員的生平記述,是能夠概略了解中華民國歷史,也能夠概略感知這段歷史發展的大致脈絡的。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得到了江蘇省政協領導以及江蘇省政協文史委、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以及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南京圖書館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張憲文、馬振犢等專家學者亦提出寶貴意見,南京出版社為此書的出版付出了很大精力。在此,本卷所有作者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也希望讀者能夠提出寶貴意見。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