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才女蘇雪林的散文,文辭美妙,色澤鮮麗,頗多理趣。她還擅長繪畫,喜愛畫山水,尤其愛畫故鄉黃山。她的畫清逸高妙,氣勢壯闊。畫論也頗有見地,對改良中國傳統文人畫提出許多獨到見解。本書收入蘇雪林講述自己生活行跡和繪畫品畫心跡的散文共20餘篇,並收入她各個時期的照片十餘幀及畫作36幅,以讓讀者了解這位頗有個性的女作家、女學者、女畫家。
基本介紹
- 書名:民國才女書:蘇雪林自述自畫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頁數:223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青年出版社
- 作者:蘇雪林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32059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民國才女蘇雪林頗有個性,從小愛畫畫,曾遠赴法國學習畫畫,其畫作飄逸出塵,對改良中國傳統文人畫提出諸多見解。她從小愛讀書,其為文頗有學者風範,精妙之觀點頻現。這本書收入蘇雪林最好讀最精彩的散文名篇,回憶平生、品評畫事,並收入蘇雪林的畫作36幅,以饗文學藝術愛好者。
作者簡介
蘇雪林,1897年生於浙江瑞安,祖籍安徽太平縣。1921年考入法國里昂中法學院,先攻西方文學,後學繪畫藝術。1925年回國,任教於滬江大學、安徽大學、武漢大學。1950年再赴法國,去蒐集關於楚辭的研究資料。1952年回國,定居台灣,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台南成功大學。1999年去世。她的作品涵蓋小說、散文、戲劇、文藝批評,在中國古代文學和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成績卓著。小說、散文合集《綠天》和自傳體小說《棘心》是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蘇綠漪(雪林)是女性作家中最優秀的散文作者,至少,在現代女性作家的比較上,我們可以這樣說。
——阿英(現代作家、文學理論家)
蘇雪林的畫超逸出塵,真可視作文人畫的代表。
——章君谷(著名傳記文學作家、歷史小說作家)
——阿英(現代作家、文學理論家)
蘇雪林的畫超逸出塵,真可視作文人畫的代表。
——章君谷(著名傳記文學作家、歷史小說作家)
名人推薦
蘇綠漪(雪林)是女性作家中最優秀的散文作者,至少,在現代女性作家的比較上,我們可以這樣說。
——阿英(現代作家、文學理論家)
蘇雪林的畫超逸出塵,真可視作文人畫的代表。
——章君谷(著名傳記文學作家、歷史小說作家)
——阿英(現代作家、文學理論家)
蘇雪林的畫超逸出塵,真可視作文人畫的代表。
——章君谷(著名傳記文學作家、歷史小說作家)
圖書目錄
引 言 蝶舞天涯 一生為文
回首故園
故鄉的新年
我的父親
母親
懷念姊妹家庭
灌園生活的回憶
家
林琴南先生
憶武漢大學圖書館
我的書
人生四季
兒時影事
童年瑣憶
青春
中年
當我老了的時候
老年
畫林點染
山窗讀畫記
黃海遊蹤
我與國畫
看了潘玉良女士繪畫展以後
記畫家孫多慈女士
孫多慈女士的史跡畫與歷史人物畫
儲輝月女士的畫
悼念一位純真的藝術家方君璧
談新派油畫——兼評朱德群畫展
回首故園
故鄉的新年
我的父親
母親
懷念姊妹家庭
灌園生活的回憶
家
林琴南先生
憶武漢大學圖書館
我的書
人生四季
兒時影事
童年瑣憶
青春
中年
當我老了的時候
老年
畫林點染
山窗讀畫記
黃海遊蹤
我與國畫
看了潘玉良女士繪畫展以後
記畫家孫多慈女士
孫多慈女士的史跡畫與歷史人物畫
儲輝月女士的畫
悼念一位純真的藝術家方君璧
談新派油畫——兼評朱德群畫展
序言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文壇上,蘇雪林和冰心、馮沅君、凌叔華、丁玲並稱為新文學五大女性。
蘇雪林很真,她的不掩飾,愛與恨她都表現得很強烈,勇於表達立場,敢講敢言,特立獨行使她吃了不少苦頭,但她好像從未有所改變。她曾說:“我的性格相當頑強,同時又是五四思潮翻滾過來的人。”這句話可以成為她一生坎坷的註腳。
她晚年在詩集《燈前詩草·惆悵詞》中寫道:“讀書寫作,以足慰情,何必更有所求哉。”她的一生,看上去波瀾壯闊,複雜無比,實際上最終只滲透了三件事:讀書、寫作、教書。透過滄桑往事,浩瀚字海,我們看到了這個著述2000多萬字的才女不平凡而孤寂的一生。
蘇雪林祖籍安徽太平縣嶺下村,1897年生於浙江省瑞安縣縣丞衙門裡.所以自嘲為半個浙江人,原名蘇小梅。乳名瑞奴、小妹,學名小梅,筆名瑞奴、瑞廬、小妹、綠漪、靈芬、老梅、天嬰等。後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將“小”字省去,改為蘇梅。1925年由法國回國後.因為喜歡明代詩人高啟的《詠梅》詩“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而取名蘇雪林。趙景深評價道:“她的文辭的美妙,色澤的鮮麗,是有目共賞的。不像志摩那樣的濃,也不像冰心那樣的淡,她是介乎兩者之間而偏於志摩的,因為她與志摩一樣的喜歡用類似排偶的句子,不惜嘔盡她的心血。”
蘇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當過縣令。其父蘇錫爵受過高等教育.母親出身於仕宦之家,賢良淑德,是對蘇雪林影響最深的人。她一生婚姻失敗,後與姐姐組成姐妹家庭達四十年之久。她自幼就表現出男孩的特性,很有擔當,連男孩所愛的一些遊戲,如掄刀、舞棒、釣魚、捕鳥等她都興趣盎然,而對女孩子所擅長的塗脂抹粉、繡花女紅之類的事情,卻殊無興趣,被人稱為“野丫頭”。七八歲時,她讀了《三字經》《千字文》《幼學瓊林》《西遊記》《聊齋志異》等書。她尤其喜歡袁枚的一些書,袁枚的“性靈說”對她一生影響很大。後來,林紓等譯的《天演論》《茶花女遺事》《迦茵小傳》《十字軍英雄記》等,她也都讀得著迷。這些讀書經歷,為她後來的學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14年,蘇雪林進入國小讀書。
1915年蘇雪林考入安慶省立初級女子師範。1919年畢業後即留在母校附小教書,並於這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這時,她對寫作產生濃厚興趣,開始用白話文寫作,還翻譯法國作家莫泊桑、都德等作家的作品。
1921年秋,蘇雪林懷抱夢想。考入吳稚暉、李石曾在法國里昂創辦的中法學院,前往法國留學,她先學西方文學,後學繪畫藝術。1925年提前回國和張寶齡結婚。她雖然和張寶齡通信多年,結婚時卻是第一次見面。張寶齡求學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赴美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理工課程,獲博士學位。雖然夫妻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卻沒有共同語言,彼此折磨半生,夫妻關係甚為冷淡.但是“思想很新,行為則舊”的蘇雪林始終不肯離婚。夫妻長年分居,1949年蘇去香港,張留內地,兩人從此再未見面,直到20世紀60年代蘇雪林才在張死後一年輾轉知道訊息,內心感慨不已。在結婚初期,她寫下了為她帶來極高聲譽的《綠天》和自傳體小說《棘心》,這兩部書是蘇雪林的成名之作。但是這些甜蜜的文字出版並沒有挽救她的婚姻,只是在她苦味的人生中增加了一絲甜意,多少有些自欺欺人。
1931年她赴安徽大學教授文化史課;同年受聘為武漢大學教授,直至1949年。在武漢大學執教期間,主要講授中國文學史、基本國文和新文學研究。在武漢大學她一方面耐心教導學生,一方面著書立說,發表了奠定學術地位的諸多文章,出版了《青烏集》《屠龍集》和《蟬蛻集》。 蘇雪林非常愛國。隨武漢大學遷往四川時,她雖靜心於學問,仍不忘民族危難,用一篇篇文章記述了侵略者的殘暴行徑,如《樂山敵機轟炸記》《敵人暴行故事》等,激發大眾與侵略者鬥爭的信心。在當時艱苦的情況下,她不得不利用屋邊的空閒土地種菜、栽瓜,自給自足。她在《灌園生活的回憶》中寫過這段經歷。在任何環境,她都能適應和自得其樂,這可能也是她活到102歲高齡的原因。
1949年蘇雪林去了香港,在天主教真理學會任編輯。1950年第二次赴法國,去國外蒐集關於楚辭的研究資料,探討屈賦研究與世界文化的關係。當她得知與她感情深厚的姐姐在台灣病重.遂決定於1952年春乘船回到台灣,應聘為台灣省立師範大學教授。1957年任台南成功大學教授,1974年退休。1998年5月,蘇雪林在學生唐亦男的陪同下坐著輪椅,跨越海峽,回到了闊別73年之久的故鄉安徽太平。這時的蘇雪林已經101歲了,和那個12歲寫出《種花》七絕的小姑娘相差了89歲。“滿地殘紅綠滿枝,宵來風雨大淒其。荷鋤且種海棠去,蝴蝶隨人過小池。”那個12歲的小姑娘也長了一雙銀色的翅膀,只是飛躍的不是淺淺的池塘,而是萬水千山,海角天涯。
蘇雪林是一位勤奮的作家,涉獵廣泛,內容豐富。她的作品有小說、散文、劇本、詩詞、現代作家作品研究及多種學術著作。屈賦研究是其半生的事業。散文集則有《三大聖地的巡禮》《眼淚的海》《人生三部曲》《閒話戰爭》《風雨雞鳴》等。其散文除若干寫景外,多為記人敘事抒懷的隨筆小品,語言明快,文白夾雜而多見理趣。
蘇雪林還兼擅繪畫。她自幼喜愛繪畫,雖未遇名師,但憑著特有的天賦,在繪畫上也是小有所成。民國十年,考上中法學院,卻因身體原因,沒有完成學畫的志願。但在以後的歲月里,與繪畫的緣分未有斷絕。蘇雪林喜愛畫山水,尤其愛畫故鄉黃山。她的畫淡雅柔美、清逸高妙、構圖及筆墨隨心所欲,無拘無束,活潑而有變化。她的山水畫,走的是文人畫的路子,並且與黃賓虹早期的筆法極為接近,大部分用披麻皴,少部分用米點皴,筆墨秀潤,賦色淡雅,深得元人之神韻,不誇張,不媚俗,畫風含蓄內斂,呈現文入畫的神髓。
蘇雪林精通中西畫理,但卻一生只把繪畫作為自娛譴情的工具,甚少參加畫展,也甚少示人。直到1994年,在她97歲高齡的時候,應台灣畫屆人士的請求,她才交出三十七幅,印了一本《蘇雪林畫冊》。
蘇雪林不僅在繪畫實踐上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同時在繪畫理論上也很有見地。她曾寫過一篇論畫文章《我與國畫》,闡述了她對畫理、畫法、畫風的觀念。此外她還有一系列寫畫家和品評繪畫的文章,如《山窗讀畫記》《孫多慈女士的畫》等,對潘玉良、孫多慈、儲輝月、朱德群等人的畫藝多有品評。
1999年4月21日下午3時。蘇雪林病逝於台南成功大學醫學院。墓地位於祖屋旁的鳳形山上,墓碑為黑色大理石,正面鐫刻“蘇雪林教授之墓”,背面八個大字:“棘心不死 綠天永存”。讓我們永遠追憶蝶舞天涯、一生為文的女作家、女學者、女畫家吧。
蘇雪林很真,她的不掩飾,愛與恨她都表現得很強烈,勇於表達立場,敢講敢言,特立獨行使她吃了不少苦頭,但她好像從未有所改變。她曾說:“我的性格相當頑強,同時又是五四思潮翻滾過來的人。”這句話可以成為她一生坎坷的註腳。
她晚年在詩集《燈前詩草·惆悵詞》中寫道:“讀書寫作,以足慰情,何必更有所求哉。”她的一生,看上去波瀾壯闊,複雜無比,實際上最終只滲透了三件事:讀書、寫作、教書。透過滄桑往事,浩瀚字海,我們看到了這個著述2000多萬字的才女不平凡而孤寂的一生。
蘇雪林祖籍安徽太平縣嶺下村,1897年生於浙江省瑞安縣縣丞衙門裡.所以自嘲為半個浙江人,原名蘇小梅。乳名瑞奴、小妹,學名小梅,筆名瑞奴、瑞廬、小妹、綠漪、靈芬、老梅、天嬰等。後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將“小”字省去,改為蘇梅。1925年由法國回國後.因為喜歡明代詩人高啟的《詠梅》詩“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而取名蘇雪林。趙景深評價道:“她的文辭的美妙,色澤的鮮麗,是有目共賞的。不像志摩那樣的濃,也不像冰心那樣的淡,她是介乎兩者之間而偏於志摩的,因為她與志摩一樣的喜歡用類似排偶的句子,不惜嘔盡她的心血。”
蘇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當過縣令。其父蘇錫爵受過高等教育.母親出身於仕宦之家,賢良淑德,是對蘇雪林影響最深的人。她一生婚姻失敗,後與姐姐組成姐妹家庭達四十年之久。她自幼就表現出男孩的特性,很有擔當,連男孩所愛的一些遊戲,如掄刀、舞棒、釣魚、捕鳥等她都興趣盎然,而對女孩子所擅長的塗脂抹粉、繡花女紅之類的事情,卻殊無興趣,被人稱為“野丫頭”。七八歲時,她讀了《三字經》《千字文》《幼學瓊林》《西遊記》《聊齋志異》等書。她尤其喜歡袁枚的一些書,袁枚的“性靈說”對她一生影響很大。後來,林紓等譯的《天演論》《茶花女遺事》《迦茵小傳》《十字軍英雄記》等,她也都讀得著迷。這些讀書經歷,為她後來的學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14年,蘇雪林進入國小讀書。
1915年蘇雪林考入安慶省立初級女子師範。1919年畢業後即留在母校附小教書,並於這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這時,她對寫作產生濃厚興趣,開始用白話文寫作,還翻譯法國作家莫泊桑、都德等作家的作品。
1921年秋,蘇雪林懷抱夢想。考入吳稚暉、李石曾在法國里昂創辦的中法學院,前往法國留學,她先學西方文學,後學繪畫藝術。1925年提前回國和張寶齡結婚。她雖然和張寶齡通信多年,結婚時卻是第一次見面。張寶齡求學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赴美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理工課程,獲博士學位。雖然夫妻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卻沒有共同語言,彼此折磨半生,夫妻關係甚為冷淡.但是“思想很新,行為則舊”的蘇雪林始終不肯離婚。夫妻長年分居,1949年蘇去香港,張留內地,兩人從此再未見面,直到20世紀60年代蘇雪林才在張死後一年輾轉知道訊息,內心感慨不已。在結婚初期,她寫下了為她帶來極高聲譽的《綠天》和自傳體小說《棘心》,這兩部書是蘇雪林的成名之作。但是這些甜蜜的文字出版並沒有挽救她的婚姻,只是在她苦味的人生中增加了一絲甜意,多少有些自欺欺人。
1931年她赴安徽大學教授文化史課;同年受聘為武漢大學教授,直至1949年。在武漢大學執教期間,主要講授中國文學史、基本國文和新文學研究。在武漢大學她一方面耐心教導學生,一方面著書立說,發表了奠定學術地位的諸多文章,出版了《青烏集》《屠龍集》和《蟬蛻集》。 蘇雪林非常愛國。隨武漢大學遷往四川時,她雖靜心於學問,仍不忘民族危難,用一篇篇文章記述了侵略者的殘暴行徑,如《樂山敵機轟炸記》《敵人暴行故事》等,激發大眾與侵略者鬥爭的信心。在當時艱苦的情況下,她不得不利用屋邊的空閒土地種菜、栽瓜,自給自足。她在《灌園生活的回憶》中寫過這段經歷。在任何環境,她都能適應和自得其樂,這可能也是她活到102歲高齡的原因。
1949年蘇雪林去了香港,在天主教真理學會任編輯。1950年第二次赴法國,去國外蒐集關於楚辭的研究資料,探討屈賦研究與世界文化的關係。當她得知與她感情深厚的姐姐在台灣病重.遂決定於1952年春乘船回到台灣,應聘為台灣省立師範大學教授。1957年任台南成功大學教授,1974年退休。1998年5月,蘇雪林在學生唐亦男的陪同下坐著輪椅,跨越海峽,回到了闊別73年之久的故鄉安徽太平。這時的蘇雪林已經101歲了,和那個12歲寫出《種花》七絕的小姑娘相差了89歲。“滿地殘紅綠滿枝,宵來風雨大淒其。荷鋤且種海棠去,蝴蝶隨人過小池。”那個12歲的小姑娘也長了一雙銀色的翅膀,只是飛躍的不是淺淺的池塘,而是萬水千山,海角天涯。
蘇雪林是一位勤奮的作家,涉獵廣泛,內容豐富。她的作品有小說、散文、劇本、詩詞、現代作家作品研究及多種學術著作。屈賦研究是其半生的事業。散文集則有《三大聖地的巡禮》《眼淚的海》《人生三部曲》《閒話戰爭》《風雨雞鳴》等。其散文除若干寫景外,多為記人敘事抒懷的隨筆小品,語言明快,文白夾雜而多見理趣。
蘇雪林還兼擅繪畫。她自幼喜愛繪畫,雖未遇名師,但憑著特有的天賦,在繪畫上也是小有所成。民國十年,考上中法學院,卻因身體原因,沒有完成學畫的志願。但在以後的歲月里,與繪畫的緣分未有斷絕。蘇雪林喜愛畫山水,尤其愛畫故鄉黃山。她的畫淡雅柔美、清逸高妙、構圖及筆墨隨心所欲,無拘無束,活潑而有變化。她的山水畫,走的是文人畫的路子,並且與黃賓虹早期的筆法極為接近,大部分用披麻皴,少部分用米點皴,筆墨秀潤,賦色淡雅,深得元人之神韻,不誇張,不媚俗,畫風含蓄內斂,呈現文入畫的神髓。
蘇雪林精通中西畫理,但卻一生只把繪畫作為自娛譴情的工具,甚少參加畫展,也甚少示人。直到1994年,在她97歲高齡的時候,應台灣畫屆人士的請求,她才交出三十七幅,印了一本《蘇雪林畫冊》。
蘇雪林不僅在繪畫實踐上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同時在繪畫理論上也很有見地。她曾寫過一篇論畫文章《我與國畫》,闡述了她對畫理、畫法、畫風的觀念。此外她還有一系列寫畫家和品評繪畫的文章,如《山窗讀畫記》《孫多慈女士的畫》等,對潘玉良、孫多慈、儲輝月、朱德群等人的畫藝多有品評。
1999年4月21日下午3時。蘇雪林病逝於台南成功大學醫學院。墓地位於祖屋旁的鳳形山上,墓碑為黑色大理石,正面鐫刻“蘇雪林教授之墓”,背面八個大字:“棘心不死 綠天永存”。讓我們永遠追憶蝶舞天涯、一生為文的女作家、女學者、女畫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