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家美文叢書:浮生百味》匯集了一些名家的散文經典,從他們優美而富於深意的文字中,我們可以體會大家的情懷,品讀他們所生活的民國時代。具體內容包括:屎菩薩、幼小者的死、不幸的孩子、陀螺的夢、看墳人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民國大家美文叢書:浮生百味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頁數:216頁
- 開本:16
- 品牌:天津人民出版社
- 作者:陳益民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107944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民國大家美文叢書:浮生百味》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悼志摩
當心拆台
論時局
運命
努力現在
行其所無事也
頌朽
談治喪
談死
談金錢
談忍
醉
屎菩薩
幼小者的死
不幸的孩子
陀螺的夢
看墳人
漫話
一得之言
碎語
一點自信
窮途
家
秋漸深兮寒無衣
關於衣的話
對於貧民搶米的感想
關於住的話
遊民痛苦
初冬之街頭
我是學士一
春與中年人
“副業”
鸕鶿及其主人
雲雀的歌聲
鼠患記
白兔
冬夜草
小病
病中記憶
煩惱中的掙扎
煩悶中之雜感
含淚的笑
一周間給五個人的信摘抄
兩個自殺者
虎雛再遇記——湘行散記
“與女偕亡”
寄S兄妹
悲哀的販賣者
屠場
暗夜行路
別緒
新年展望
新年的痕跡
過年
鏡
煙
柳葉桃
“煙”——我的憂鬱
燈
十月之晨
春愁
蛙鳴
蜜蜂
晚山
假頭髮
雪夜
墨痕
綠屋
今年的暑假
穿紅鞋的故事
祖父的墳的故事
當心拆台
論時局
運命
努力現在
行其所無事也
頌朽
談治喪
談死
談金錢
談忍
醉
屎菩薩
幼小者的死
不幸的孩子
陀螺的夢
看墳人
漫話
一得之言
碎語
一點自信
窮途
家
秋漸深兮寒無衣
關於衣的話
對於貧民搶米的感想
關於住的話
遊民痛苦
初冬之街頭
我是學士一
春與中年人
“副業”
鸕鶿及其主人
雲雀的歌聲
鼠患記
白兔
冬夜草
小病
病中記憶
煩惱中的掙扎
煩悶中之雜感
含淚的笑
一周間給五個人的信摘抄
兩個自殺者
虎雛再遇記——湘行散記
“與女偕亡”
寄S兄妹
悲哀的販賣者
屠場
暗夜行路
別緒
新年展望
新年的痕跡
過年
鏡
煙
柳葉桃
“煙”——我的憂鬱
燈
十月之晨
春愁
蛙鳴
蜜蜂
晚山
假頭髮
雪夜
墨痕
綠屋
今年的暑假
穿紅鞋的故事
祖父的墳的故事
序言
中國新文化運動以後,現代文學的花園開出了朵朵奇葩,散文隨筆便是當時廣受關注的佼佼者。白話文的興起,讓文言文退出了歷史的舞台;西學東漸,讓人們有了新思維和新眼界。而一批既具深厚傳統文化功底、又深受西學薰陶的文化名家,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用多彩的筆觸寫就了無數的傳世經典。
魯迅、周作人、林語堂、徐志摩、郁達夫、朱自清、沈從文……無數散文大家,就像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座高峰,為時人讚嘆,為後世仰止。雖說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思想、立場和觀點,但他們在現代散文創作上的貢獻,終究是不會輕易淡出世人的視野。
本叢書遴選了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些名家發表在報刊上的散文佳作,按照文章內容的不同分為十二冊,即《古風猶存》《陋俗與惡習》《絲弦與丹青》《讀城記》《阿Q永遠健在》《國病》《浮生百味》《閒情雅趣》《情愛告白》《文人與裝鱉》《文章正宗》《大家評大家》。概言之,這些文章主要與人生問題、社會問題和風土藝文諸方面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文章總的格調是沉重的,悲涼的主題占據主流,即使間或夾雜幽默閒情一類的文字,也仍不脫對人世嘲諷的風格。陽光燦爛的日子盪起雙槳感受迎面吹來和煦的風,類似這樣明快而充滿幸福感的文字,我們從當時的散文中是難以看到的。而這正可以給我們這樣的啟示:文章表達著作者的心聲,折射出他們對人世的切膚感受。刺世的芒花不必帶有牡丹的嬌艷,它只向世界透著冷峻與悲憫。回望歷史,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國,是怎樣一個動盪變亂的時代?從北洋軍閥的橫行,到國民政府武力“統一”後的動盪,再到抗日戰爭時期的烽火連天,最後又是一場刀光劍影的內戰,可以說,三十年間國家未曾有過安定的日子,社會黑暗,戰亂不斷,生靈塗炭,真所謂“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無邊的苦難瀰漫人間,身處這樣窮困、無望的國度,作家們又有誰能作出鶯歌燕舞式的文章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那就讓今天的我們,面對這記錄半個多世紀以前的國事、家事和人事的文字,去感悟我們深愛著的祖國,曾經走過怎樣的歲月,又該走向何方。
陳益民
魯迅、周作人、林語堂、徐志摩、郁達夫、朱自清、沈從文……無數散文大家,就像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座高峰,為時人讚嘆,為後世仰止。雖說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思想、立場和觀點,但他們在現代散文創作上的貢獻,終究是不會輕易淡出世人的視野。
本叢書遴選了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些名家發表在報刊上的散文佳作,按照文章內容的不同分為十二冊,即《古風猶存》《陋俗與惡習》《絲弦與丹青》《讀城記》《阿Q永遠健在》《國病》《浮生百味》《閒情雅趣》《情愛告白》《文人與裝鱉》《文章正宗》《大家評大家》。概言之,這些文章主要與人生問題、社會問題和風土藝文諸方面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文章總的格調是沉重的,悲涼的主題占據主流,即使間或夾雜幽默閒情一類的文字,也仍不脫對人世嘲諷的風格。陽光燦爛的日子盪起雙槳感受迎面吹來和煦的風,類似這樣明快而充滿幸福感的文字,我們從當時的散文中是難以看到的。而這正可以給我們這樣的啟示:文章表達著作者的心聲,折射出他們對人世的切膚感受。刺世的芒花不必帶有牡丹的嬌艷,它只向世界透著冷峻與悲憫。回望歷史,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國,是怎樣一個動盪變亂的時代?從北洋軍閥的橫行,到國民政府武力“統一”後的動盪,再到抗日戰爭時期的烽火連天,最後又是一場刀光劍影的內戰,可以說,三十年間國家未曾有過安定的日子,社會黑暗,戰亂不斷,生靈塗炭,真所謂“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無邊的苦難瀰漫人間,身處這樣窮困、無望的國度,作家們又有誰能作出鶯歌燕舞式的文章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那就讓今天的我們,面對這記錄半個多世紀以前的國事、家事和人事的文字,去感悟我們深愛著的祖國,曾經走過怎樣的歲月,又該走向何方。
陳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