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作家的觀念與藝術

民國作家的觀念與藝術

《民國作家的觀念與藝術》是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檸

基本介紹

  • ISBN:9787532949779
  • 作者:張檸
  • 出版社:山東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6月1日
  • 頁數:237
  • 定價:32.00
  • 裝幀:平裝
  • 叢書:民國歷史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書
內容簡介
《民國作家的觀念與藝術 廢名張愛玲施蟄存研究》運用多種嶄新的藝術批評視角,在民國歷史文化的背景上解讀中國現代文學被忽略的作家,如徐訏、廢名等作家,也解讀知名作家被人忽視的一面,如張愛玲、李劼人等,令人耳目一新,開啟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新思路。 《民國作家的觀念與藝術 廢名、張愛玲、施蟄存研究》: 第一章 廢名的小說及其觀念世界 一 引論 1996年,汪曾祺在為《廢名短篇小說集》寫的序言中說:“廢名的價值的被認識,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的被肯定,恐怕還得再過二十年。”[1]現在15年已經過去了,我們似乎並沒有看出廢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被認識”的跡象,但從社會傳播和接受層面上看,已經有了好的苗頭。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9年出版了一套6卷的匯校本《廢名集》[2],是一個可喜的基礎研究成果,收入廢名自20世紀2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的全部著述,讓讀者第...(展開全部) 《民國作家的觀念與藝術 廢名張愛玲施蟄存研究》運用多種嶄新的藝術批評視角,在民國歷史文化的背景上解讀中國現代文學被忽略的作家,如徐訏、廢名等作家,也解讀知名作家被人忽視的一面,如張愛玲、李劼人等,令人耳目一新,開啟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新思路。 《民國作家的觀念與藝術 廢名、張愛玲、施蟄存研究》: 第一章 廢名的小說及其觀念世界 一 引論 1996年,汪曾祺在為《廢名短篇小說集》寫的序言中說:“廢名的價值的被認識,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的被肯定,恐怕還得再過二十年。”[1]現在15年已經過去了,我們似乎並沒有看出廢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被認識”的跡象,但從社會傳播和接受層面上看,已經有了好的苗頭。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9年出版了一套6卷的匯校本《廢名集》[2],是一個可喜的基礎研究成果,收入廢名自20世紀2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的全部著述,讓讀者第一次窺見了廢名的全貌,並且掀起了一股“廢名熱”。[3]我特別注意到一些非專業研究者的閱讀心得,由於他們少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僅出於對白話漢語言文字和文學的熱愛和敏感,使他們反而能夠迅速進入並讀懂廢名的作品,而且還有許多真知灼見。有一位網友說:“在新文化運動的浩浩星空中,廢名是一個獨特的星座。他在現代喧囂的雲層中散發著寂寞的光芒。這種光芒不像火焰恣意燃燒,焰苗憑風不斷騰空而上,烘烤得周遭萬物都像要跟著燃燒起來;相反,這種光芒是內斂的,它把萬物的光華慢慢聚攏來,聚成夢幻般的姿勢,再一點點注進它們空曠的內心。”[4]還有一位網友寫道:“讀《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我能讀出作者的心境,能讀出事實,能讀出事實所處的環境。讀出這三樣,我只好把《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看成我所讀過的最好的小說了,甚至是我所能想像的最好小說了。要作這樣的小說,作者得知道自己,知道這個世界,知道身邊發生的一切事情,一切原原本本,然後便有了《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5]看到這一類閱讀心得,我覺得在研究界素來以“難懂”著稱的小說家廢名,不是離普通讀者越來越遠,而是越來越近。但在專業領域,對廢名的研究的確有待加強。 我們可以發現,儘管關於廢名的研究成果發布得也不算少,但大多數都是重複“鄉土抒情派”,“田園抒情小說”之類的成見,有新見的文章並不多。[6]之所以說“成見”,是因為有人試圖用幾個方便的概念去命名或囊括廢名的所有創作,如果不是為了教學和考試的方便的話,這些命名基本上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廢名的創作既有鄉土的,也有非鄉土的;既有抒情的,也有非抒情的;既有寫實的,也有夢幻的;既像小說,又像散文。也就是說,一般流行的文藝學概念,比如“抒情與敘事”,“寫實與虛構”,“表現與再現”等等,已經不能方便地用來討論廢名的創作。如果硬將他的創作往既定概念上套,會顯得生硬且不知所云,或丟三落四,將一些重要的東西忽略了。這就是“成見”的壞處。廢名早期的幾個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桃園》,《棗》,還能發現近現代小說意義上的“結構”。從長篇作品《橋》開始,“結構”開始變得鬆散,其中一部分,是以散文的形式陸續刊登在《語絲》,《華北日報副刊》,《駱駝草》等報刊上,冠以“無題”的總名目,並無嚴格的結構。在出版單行本時,廢名安上一個《橋》的總名字,並說原本準備叫《塔》,後來改為《橋》。我看改為《小林》,《琴子》也無不可。如果迷戀永恆不變的東西,叫“橋”“塔”“碑”比較好;如果對瞬息萬變的事物感興趣,那么叫“小林”或“琴子”比較好。到了《莫須有先生傳》和《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就很難說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以19世紀為代表的、有著強烈的敘事“總體性”和“結構”的“現代長篇小說”了,當然也不像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路翎的《財主的兒女們》了,更沒有所謂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如果說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