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馬鈴薯

民和馬鈴薯

民和馬鈴薯,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民和馬鈴薯傳入民和縣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民和縣所轄22個鄉鎮多為山區,土壤主要以灰鈣土、栗鈣土、紅壤土等為主,成土母質為黃土,土質屬中壤土,質地疏鬆,冬季寒冷、夏季涼爽,晝夜溫差較大,適宜民和馬鈴薯的生長。民和馬鈴薯薯塊長圓形,表皮粗糙,黃皮黃肉,薯塊整齊,蒸煮後肉質酥散,色味純正,口感好。

2013年12月30 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民和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和馬鈴薯
  • 產地名稱: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 品質特點:黃皮黃肉,色味純正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2046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3年12月30日
產品特點,感官品質,品質指標,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感官品質

民和馬鈴薯薯塊長圓形,表皮粗糙,黃皮黃肉。緻密度中等,芽眼有色,深度中等,數目中等,芽眉半月型,臍部深,薯塊整齊,蒸煮後肉質酥散,色味純正,口感好。

品質指標

民和馬鈴薯的內在品質指標為:35.6±5.1毫克/100克,306±30.2 毫克/100克,乾物質24.2 ±6.2克/100克,還原糖0.87±0.09克/100克,30.3±4.3毫克/100克,核黃素0.24±0.02毫克/100克,硫胺素0.11±0.01毫克/100克,與青海省食物營養成分表對照比較,還原糖高63%,高152%,核黃素高700%,硫胺素高22%。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多為山區,縣境南北長約69公里,東西寬約32公里。海拔最高4220米,最低1650米,為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祁連山系的達板山和拉脊山余脈,構成縣境地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部多為高山。境內溝整縱橫,山巒重迭,地形複雜。湟水飛黃河自西向東,流經縣境北部和南部,形成湟水、黃河兩大谷地。地貌特徵大致可概括為“八條大溝九道山,兩大谷地三大垣”。土壤主要以灰鈣土、栗鈣土、紅壤土等為主,成土母質為黃土,土質屬中壤土,質地疏鬆,適宜民和馬鈴薯的生長。
民和馬鈴薯民和馬鈴薯

水文情況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水資源較豐富,流經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主要河流有三條,即黃河、湟水河、大通河,大小河溝計二十四條,其中十八條河溝源於拉脊山山脈。黃河、湟水、大通河系三大過境河流,多年平均過境容水總量約4.5億立方米。縣境內共有大小河溝24條,其中較大的常流水溝有隆治溝、巴州溝、米拉溝、松樹溝、前河溝、大馬家溝、杏兒溝、馬營溝等8條,自產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量2.725億立方米。地下水綜合補給量為0.766億立方米,可開採地下水資源0.213億立方米。

氣候情況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屬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冬季寒冷、夏季涼爽、蒸發量大於降雨量、日照時間長、輻射強,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為7.8℃,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0.3℃,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10℃。平均作物生長期為234天,年平均降水量為340.9毫米,且降水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5%,年蒸發量為1804.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56%。全年無霜期149天,最大凍土深度為90厘米。 ≥0℃的積溫2500-3500℃,年日照時數2400-2600小時,年輻射125-185千卡/平方厘米。氣候特點是光資源豐富,日照時數長,太陽輻射強,降水差異大,夜雨多,強度小。熱量水平低,冬季嚴寒乾旱,夏季溫涼短促,降雨集中。具有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優越條件,適宜種植馬鈴薯。
民和馬鈴薯民和馬鈴薯

歷史淵源

民和馬鈴薯傳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約為清末民國初年(公元1910年),民和縣河湟地區,民不聊生,土地荒蕪,農民都是過著“早上湯、中午光、晚上半湯喝不上”的生活,大批的農民逃亡到山區,開墾荒地,種植馬鈴薯。
民和馬鈴薯民和馬鈴薯
20世紀60年代中期,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自然災害頻繁,農民生活極度困窘,食物匱乏,馬鈴薯救了不少人的命,幫人們度過了難關。
20世紀70年代以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普及馬鈴薯新品種“脫毒種薯”,因其豐產、品質好,使民和馬鈴薯生產得以恢復發展,到“十一五”期末,躍居種植作物之首。

生產情況

2014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擴繁脫毒苗120萬株,生產微型薯120.4萬粒,生產原原種4.2萬公斤,生產種薯959萬公斤。
2015年,民和馬鈴薯豐收,特別是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和推廣實驗獲得成功,馬鈴薯畝產突破4000斤,最高可達8000斤。。

產品榮譽

2013年12月3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民和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民和馬鈴薯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所轄22個鄉鎮,官亭、中川、杏兒、甘溝、前河、滿坪、轉導、馬營、大莊、古鄯、隆治、總堡、馬場垣、川口、巴州、西溝、核桃莊、李二堡、峽門、新民、松樹、北山。地理坐標為東經102°26′-103°04′,北緯35°45′-36°26′。

質量技術要求

  • 安全要求
在民和馬鈴薯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的民和馬鈴薯生產過程及產品應符合以下規定:GB4406-1984種薯、GB18133-2012馬鈴薯種薯、GB/T 6543-2008運輸包裝用單瓦楞紙箱和雙瓦楞紙箱、GB 9693-1988食品包裝用聚丙烯樹脂衛生標準、NY5221-2005無公害食品薯芋類蔬菜、NY5010-2002無公害食品蔬菜產地環境條件、NY/T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NY/T1066-2006鈴薯等級規格。
  • 特定生產方式
產地選擇:民和縣馬鈴薯產地應選擇在無污染和生態條件良好的地區,產地應遠離工礦區和公路鐵路幹線,避開工業和城市污染源的影響,同時應具有可持續的生產能力。2-3年沒種過、茄科類作物的地塊,土壤疏鬆,肥力好,要求土層深厚,排水良好,有機質含量在2%以上,保水力強的肥沃土壤,沙壤土或壤土均可,土壤pH值在5.9-7.4。
品種選擇: 選用通過國家或地方審定並在該地示範成功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強馬鈴薯品種。種薯質量必須符合脫毒種薯質量標準(GB18133-2012馬鈴薯種薯)。選種:選用經病毒和種薯質量檢測,確認為符合質量要求的脫毒種薯。選用30-50克重量的種薯整薯播種。催芽:播種前10-15天,將種薯放在15-20℃散射光下進行催芽,待芽變紫色時切種,切好的芽塊拌些草木灰或生石灰粉,以促進切口儘早癒合,放在陰涼處晾乾後播種。土地選擇:選擇土質肥沃的土地,並且整地時要求耕深20厘米以上。合理施肥:確保基地馬鈴薯健康生長,生產技術小組通過土壤化驗,確定合理施肥方案,實行配方施肥。
生產過程管理:包括農業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規定。播種時間:當10厘米土壤溫度穩定通過3℃時播種,具體時間一般選在4月中旬-5月上旬。施肥:以該地測土配方為依據,一般畝施優質農家肥4-5方,馬鈴薯專用肥50公斤(或磷酸二銨20-30公斤,尿素15-30公斤)。合理密植:用40克左右的小整薯或50克左右的切塊薯播種,每畝適宜密度為4500-5000株/畝,瘠薄地宜密,肥地宜稀。田間管理:培土:馬鈴薯苗齊時進行淺中耕除草;4-5片葉時中耕培土一次,培土高度8厘米;現蕾期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培土要儘量向根部多培,培土厚度10-20厘米,高度30-40厘米。除草:結合培土,人工除草1次-2次。追肥:現蕾期結合中耕培土畝追施尿素5公斤,病蟲害防治:馬鈴薯早、晚疫病:用58%甲霜靈600倍液7-10天噴一次,連噴1-2次。防治蚜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也可用黃板誘蚜進行防治。收穫:當馬鈴薯大部分莖葉由綠轉黃,達到枯萎,塊莖停止膨大易與植株脫離時收穫。收穫工具要清潔、衛生、無污染,收穫時儘量避免機械損傷,種薯攤晾後貯藏。
民和馬鈴薯民和馬鈴薯
產品質量:產品質量應符合NY/T1066-2006鈴薯等級規格。
貯藏技術:馬鈴薯貯藏一般要做到按品種、用途,分類、分級入窖貯藏,環境必須陰涼、通風、清潔,嚴防暴曬、雨淋、凍害、病蟲害、鼠害及有害物污染。溫度:不宜在太低的溫度下貯藏。在2-4℃下貯藏。濕度:濕度最好控制在75-85%,通風條件相同於種薯貯藏條件。光:應在黑暗無光的條件下貯藏。
包裝運輸:包裝運輸應符合運輸包裝用單瓦楞紙箱和雙瓦楞紙箱食品包裝用聚乙烯樹脂衛生標準。

專用標誌使用

民和馬鈴薯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的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標誌使用:在包裝上農產品地理標誌明顯,標清產品、品名、等級、重量(毛重、淨重),並註明檢驗人員姓名或代號。在民和馬鈴薯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民和馬鈴薯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民和縣農作物脫毒技術開發中心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民和馬鈴薯民和馬鈴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