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8年,經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民委員會批准,成立了民和縣博物館。
1959年,民和縣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三館合署辦公。
1961年,機構調整時,民和縣博物館和文化館合併,成立文化館文物組。
1980年,文物組劃歸民和縣圖書館管理。
1984年3月,青海省文物管理處撥專款修建文物展廳。
1984年10月1日,民和縣圖書館文物組正式開館。
1985年7月4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縣博物館。
1995年12月,民和縣博物館新館建成。
1996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
2001年3月16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文物管理所。
建築格局
民和縣博物館大樓坐北朝南,鋼筋混凝土結構六層樓房,展廳四個,實用面積750平方米,庫房面積200平方米。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出土文物展覽》,以時代先後順序陳列展覽,主要體現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的發展變化和藝術特點。整個展廳陳列面積200平方米,展出藏品230多件。主要藏品有馬家窯文化彩陶、齊家文化玉器、清代金壺等。並定期調整充實展品,從多層面多角度展現出該縣歷史面貌。
民和縣博物館長年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原則,充分利用臨時展廳引進、自辦或聯辦了《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大型圖片展》《神州名勝、世界名勝、偉人足跡大型微縮景觀展》《海西州元代乾屍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十年成果攝影展》《民和縣改革開放二十年成果攝影展》等一系列專題陳列。為了拓展歷史文化教育平台,擴大博物館教育的影響面,結合民和縣實際,把《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大型圖片展》送到民和縣三川地區進行展出,並和教育、宣傳、團縣委等部門合作,與縣城地區的24所中國小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有計畫地組織在職職工、學校師生到博物館參觀各種展覽。
館藏文物
民和縣博物館主要以馬家窯文化陶器為主,藏品類別有石器、骨器、玉器、青銅器、鐵器、瓷器、金銀器、字畫,重要藏品有金器、彩陶、玉器。截至2019年末,民和縣博物館藏品總數為4631件/套,珍貴文物405件/套。
民和縣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設立了專櫃並有專人負責保管,所有藏品嚴格按照博物館藏品管理要求對館藏文物進行保護和研究。
出版作品
民和縣博物館工作人員曾參與編寫《民和陽山》《民和核桃莊》和《中國文物地圖集——青海分冊》等專著,並在《考古》《中國文物報》等刊物上發表了《青海省民和縣胡李家發現漢墓》《縣市級博物館館藏文物被盜的原因及對策》《早期彩陶之瑰寶一一馬廠類型螺旋紋彩陶壺》等學術論文。
文化活動
在多年的文物保護實踐中,民和縣博物館為了提高全民的文物保護意識,充分利用農村集市、節假日,通過開展文物宣傳月、宣傳周,以及“文化遺產日”、“三下鄉”等活動,利用宣傳車、廣播電視、宣傳單、下發檔案、召開會議等多種形式,經常性地開展《文物保護法》的宣傳教育活動,普及文物保護知識。
文物保護
民和縣博物館承擔著民和縣22個鄉鎮的可移動和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管理任務。博物館建有專門的文物庫房,建立了藏品總賬、分類賬和每件文物藏品的檔案,具有保障藏品安全的設備和設施,近年來對館藏的320件彩陶文物進行了修復,並加大了文物庫房的值班力度,確保了館藏文物的安全。另外民和縣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文物保護點900多處。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要求,已完成了4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檔案。
所獲榮譽
1998年,民和縣博物館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全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縣級文明單位、縣級文明小區。
2006年9月,國家文物局授予民和縣博物館“鄭振鐸一王冶秋文物保護獎”先進集體。
機構設定
民和縣博物館的歷任館長為:尹萬福(1985—1990);何克洲(1991至今)。
民和縣博物館是全民事業單位。
民和縣博物館由財政全額撥款。
民和縣博物館設辦公室,業務室,文保室。
民和縣博物館事業編制數為9人,現在編人數9人,中級職稱2人,初級職稱3人;本科3人、大專6人。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民和縣博物館位於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川口鎮南大街文化廣場內。
開放時間
民和縣博物館開放時間為9:30-17:30。
出行路線
北京市——淶淶高速——靈河高速——滄榆高速——包茂高速——青銀高速——定武高速——京藏高速——民和縣博物館
上海市——京滬高速——滬武高速——滬陝高速——連霍高速——銀昆高速——平綿高速——青蘭高速——京藏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