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攝影

民俗攝影

民俗攝影,是一門剛剛興起的新型攝影門類,其性質、使命、內涵、規律、技法和要求等與其他攝影門類都有許多不同,諸如:新聞攝影、風光攝影、人物攝影、廣告攝影、建築攝影、靜物攝影等,但並不排斥以藝術創作為目的單幅民俗風情圖片。民俗攝影,首先應該表現出民俗的特點,以塑造出富有民俗特點的多方位,多角度來篩選提煉專項題目。其次,應該表現出民俗攝影的特性。民俗攝影是倡導攝影者沿著某一民族題材的深入發掘和完整剖析。就是讓民俗攝影者深入生活,深挖素材,系列完整地去反映民俗事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俗攝影
  • 外文名:folk custom photography 
  • 特性1:真實性
  • 特性2:藝術性
  • 特性3:學術性
含義,由來,特性,真實性,藝術性,學術性,包容性,價值,前景,

含義

民俗攝影,簡言之就是以民俗事象為題材的攝影。在我國,民俗攝影是攝影藝術與民俗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個新型攝影門類。它以拍攝紀錄,蒐集整理和搶救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遺產為自己的歷史使命。

由來

從世界運用攝影術150 多年的歷史看,早期的攝影家們曾積極探索以攝影術表現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國攝影家湯姆遜早在1862-1877年間就拍攝過倫敦街頭生活景象及中國百姓生活實態的照片,這大概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照片了。
英國的紀實攝影家斯頓爵士對英國將遺忘的傳統禮儀和祭典儀式感慨萬千,於是,他在1897年創立了“國民生活紀錄攝影協會”,專門拍攝帶著傳統色彩的生活習俗照片。他拍了2200張民俗作品,其中有不少在藝術上頗有成就,有的照片非常有歷史價值。其代表作有《埃幫河畔的斯特拉特夫德祭典中的烤牛肉》。
法國攝影家尤金·阿捷特,他與一般的紀實攝影家不同的是專門拍攝巴黎市內的社會活動和風俗民情。他成天在大街小巷裡細心觀察那裡的一切變化。他共拍攝了1 萬多張底片,並用心把它保留下來,他從不向任何人出售或顯示這些作品,赤貧地渡過一生。到他死後,他的後代才把這些作品捐給巴黎博物館。人們發現這些照片具有相當高的價值。單從民俗方面來說,有些風俗早已在巴黎銷聲匿跡了。後來博物館專門為他舉辦了展覽,展覽轟動了社會各界。
19世紀不至20世紀初,西方出現了“現代派”攝影熱潮。自斯特朗德(Strand 1890-)“即物主義”攝影誕生以後, 不少攝影家跟隨潮流拋棄了以前那種習慣性的主題,打破傳統的藝術形式,追求嶄新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攝影藝術圈子裡有人提出“把觀眾審美性攝影所製造的技巧的夢幻世界, 拉回到忠實日常生活現實世界”的口號。 愛默生( Emerson Peter Henry,1856-1936)“自然主義”攝影主張為紀實攝影提供了新思路。他們認為應當以客觀的對象的真實性為本,準確無誤地把對象紀錄下來。民俗攝影在這一時期得到了一次真正解脫,即尊重客觀事物,擺脫繪畫性的干擾。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的新聞出版業發展迅速。新聞攝影界在反對製造假新聞方面取得新的認識,這也牽涉到一些地方風俗民情的內容。因此真實性也成了民俗攝影重要評價標尺。由於民俗有一定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而得到報刊、出版界的青睞,深受讀者的歡迎。新聞攝影記者和自由撰稿人積極地采攝民俗照片,並視其為圖片新聞不可缺少的內容。1920年,英國博物館和一些出版社,發出招聘書,特聘一些攝影家和業餘攝影者到世界各地去采攝民俗風情和建築照片,出版了許多有關民俗的畫冊和書籍在社會上銷售。
在我國,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起,就有攝影家進行民俗方面的拍攝活動。如王小亭先生、莊學本先生,他們都先後拍攝過不少反映我國少數民族的民俗圖片。但這些照片畢竟數量有限,更沒有明確提出“民俗攝影”的概念。
此後,我國不少攝影工作者曾力圖對祖國的民俗文化遺產進行紀實性拍攝活動,實事上,通過他們的相機也紀錄了許多有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民俗資料,但都是無意識、不自覺的零散地活動,沒有形成完整明確的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從而也就不可能把“民俗攝影”作為一項宏大的工程和事業提出並加以實施。可見,“民俗攝影”的出現要有一個漫長的認識過程。
從上述情況不難看出,儘管攝影術和民俗學的產生都已有百餘年歷史,但二者卻始終未能結合在一起變成“民俗攝影”。而能動地有意識地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使之形成一門新的攝影門類--民俗攝影的,還是我國近幾年的事情。
現任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執行會長的沈澈同志,就是我國“民俗攝影”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的主要發起人和創始人。他從1980年起,放棄優越的大城市工作和生活,歷時兩年多時間,騎腳踏車深入祖國各民族地區進行拍攝創作,歷盡千辛萬苦,幾度戰勝死神的如喚,拍攝了大量珍貴的民俗圖片。在這漫長的過程中,他接觸了大量的鮮為人知的民俗事象,與各族人民進行了廣泛的交往,並認真閱讀了不少有關民俗學的書籍。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終於使他領悟到:原來民族地區的拍攝內容那么廣泛,拍攝題材那么豐富,別說自己一個人,就是千百萬人乾也是永遠乾不完的,這不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宏大事業——“民俗攝影”么!用他自己的話說:“一個酷愛攝影的狂熱分子,從此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了歸宿,找到了終生為之奮鬥的事業。”從此,他堅定了一個信念:以畢生的精力開發“民俗攝影”這塊尚未被人們認識的處女地!他對民俗攝影事業的創造性構想與執著精神,得到了老一輩革命家張愛萍將軍及一大批專家學者的贊同和支持。張愛萍將軍還及時指點:“民俗攝影不光是少數民族的事,把漢族民俗也加上就完整了。漢族民俗豐富多彩,很有形容價值,這才是完整的中華民族民俗文化。”
1993年7 月,經文化部批准,民政部登記,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在北京正式成立,以此為標誌中國的民俗攝影事業作為一個新的攝影門類首次被國家和攝影界廣大同仁所承認所接受。
民俗攝影

特性

民俗攝影,除具有其它攝影門類共同的特性外,還具有自己的特性,主要是:

真實性

由於民俗攝影是歷史的紀錄,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就必須十分強調作品的真實性,否則就失去了民俗攝影的存在價值。可以說,民俗攝影屬於紀實攝影的範疇,但更強調真實性。因為攝影的紀實性並不能代替民俗攝影作品的真實性。紀實性與真實性是兩個不同範疇的概念。紀實性是攝影具有的技術特徵,每一張照片都具有紀實性。我們所強調的攝影作品的真實性,則是指畫面內容所反映的民俗事象能達到的準確程度,即民俗事象本質的真實,不是違背民俗真實和民俗規律的形象。現實中的民俗事象,並非從任何角度、任何瞬間拍攝都能表達出它所固有的本質意義。這就說明,用一幅或幾幅照片就準確地反映一項民俗活動的真實本質,並非一件易事。首先要求攝影者對所拍內容要有事先的了解,並有一定的拍攝功底,注意觀察選擇那些能說明事物本質的畫面拍攝;要求作品充分表現生活的本來面目,環境的自然狀態及人物自然的神態;還要注重體現作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在攝影技法上應儘量採用寫實的手法,格調要力求樸實。避免過分誇張、變形。在拍攝民俗活動時,儘量不要去干預和擺布被攝對象。

藝術性

民俗攝影是歷史的紀錄、人類的記憶,但這絲毫不意味民俗攝影只是民俗事象的簡單紀錄和現實的翻版。因為,民俗攝影是用攝影藝術的手段來表現民俗生活的,它是民俗生活和攝影藝術的載體,它所反映的是作者在生活中不斷觀察、分析、思考、選擇所捕捉的典型民俗事象。所以要求被攝對象的外在形式與本質內涵有機統一,即作品在準確表現民俗事象本質的基礎上,力求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這就是真實性與藝術性的統一。那種平平淡淡的民俗事象過程的簡單紀錄,遠遠達不到高度概括、深入刻劃、富有藝術魅力的民俗攝影作品的說服力和表現力。
具體講,民俗攝影的藝術性就是要運用攝影形象思維和攝影造型法則來表現民俗事象,體現其本質的美。如構圖、用光、色彩和運用各種造型手法,選擇最佳的瞬間和角度等,都是體現民俗攝影藝術的重要手段。如果不重視攝影美的研究,就很難拍出好的民俗攝影作品,或許只能拍出普通的“民俗照片”。一個有成就的民俗攝影家,不但有多年的民俗生活和實踐經驗的積累,更重要的是他能緊緊抓住民俗事象的本質內容和特點進行拍攝,從而創造出既有強烈民俗特徵,又有自己獨特藝術風格的優秀之作。
一幅藝術很強的作品,反過來又會極大的增強作品的真實性。我們所強調的藝術性,是在嚴格遵從忠實紀錄的原則上的藝術性,絕不可為過分追求藝術性而淡化或犧牲民俗作品的真實性和史料價值。相反,在藝術性與真實性發生矛盾時,寧可淡化或犧牲藝術性,也要保護作品的真實性。不能因過分的藝術誇張和渲染而使民俗事象變形或失真。

學術性

民俗攝影,是一種學術性很強的攝影門類。這是區別其它攝影門類的又一重要標誌。
首先,民俗攝影所拍攝的內容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的是民族的民俗文化歷史。這本身就涉及到民族學、民俗學、地理學、歷史學、人類學等等,具有極為廣泛而深刻的學術性內容。
其次,真正有價值的民俗攝影作品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知識性與學術性。有人說,一組好的民俗攝影作品就是一篇學術論文,毫不為過。因為它能通過攝影作品的外在形式反映出民俗活動的深刻內涵和本質意義。
再次,如果說攝影是一門技術,那么民俗攝影不僅僅是一門技術,還是一門學問。民俗攝影中蘊含著淵博的民俗知識和藝術哲理,它不僅是攝影學的研究工程,也是民俗學的研究工程。如何去研究民俗歷史文化、掌握民俗的基本內涵、特徵等,是一個專門的學問。因此它要求民俗攝影工作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和很強的民俗意識,才能把民俗攝影搞得更好、更深入、更有成就。一個真正的民俗攝影工作者,既是利用攝影來作學問的學者,又是一個有學問的攝影家。不懂得民俗理論知識的攝影家,不能算合格的民俗攝影家。這,不僅已被大量的實踐所證明,而且是民俗攝影的學術性這一特性的內在規定。

包容性

包容性,是民俗攝影的又一重要特徵。
民俗攝影雖是一門獨立性很強的攝影門類,但並非與其它攝影形式絕緣、相互排斥毫無聯繫。恰恰相反,民俗攝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與其它攝影形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紀實、新聞、藝術、人像等攝影形式的一些拍攝技法,都程度不同地在民俗攝影中有所體現和運用;而其它攝影形式又在廣泛地採用著民俗攝影的題材、思路、形式及表現手法。
近幾年,不少非民俗攝影工作者以紀實、新聞等手法拍攝的民俗作品早已被人們熟知。一本本的《胡同集》、《里弄集》、《水鄉集》、《窖洞集》,從多角度,多側面,真實地把典型的民俗事象攝入鏡頭,展現給觀眾,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有的還引起國外人士的青睞。
同樣,一些規格較高的藝術類影展中,有相當比例的藝術性攝影作品直接或間接地表現的是民俗題材, 甚至不少優秀的藝術攝影作品帶著古樸的民俗、民風唱起了大型影展的主角戲。
人像攝影中也把大量的具有民俗特色的內容“引進”其中。如方興未艾的婚妙攝影,本身就是婚俗中興起的一種新民俗。還有各地可見的、讓顧客租用其民族服飾、古代服裝、民俗交通工具等拍留念照的等等,無一不充滿民俗味道。
這些,一方面說明民俗攝影已逐漸成為各種攝影門類攝影家競相追逐的一種風尚和潮流,體現了民俗攝影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雄辯地說明了。民俗攝影的包容性。

價值

1.在搶救頻臨消失的民俗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攝影是搶救瀕臨消失的民俗文化遺產,最有效的手段,具有其它手段不可比擬的獨特作用。
眾所周知,一方面我國是民俗大國,有著豐富的、永遠拍不盡的民俗題材;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和發展,許多傳統的民俗事象又在很快變異和消失。為了不使中國五千年悠久寶貴的民俗文化在我們這一代造成斷層,抓緊時機,採取一切有效措施紀錄和搶救民俗文化遣產的重任,嚴峻地擺在了國人面前。這也是國家想做但又暫時難以顧及的領域。應運而生的中國民俗攝影正是承當這一歷史重任的最佳角色。她已經和正在運用攝影這個最便捷最形象的手段,在搶救、紀錄和整理祖國民俗文化方面顯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上萬名會員分散掌握的大量的民俗圖片資料,僅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總部就已經收集了我國各民族的民俗圖片達10多萬張。當然,這與完成全國56個民族龐大的民俗文化搶救工程尚距離遙遠。但可以預見,隨著各級黨和政府及全國人民對民俗攝影事業的重視和支持,隨著民俗攝影隊伍的日益壯大,這座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俗文化寶庫必將建設的更加完美壯觀!
2.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史料收藏和研究價值。
民俗攝影作品是社會歷史發展狀態的紀錄與表達,是各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生活情態和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真實寫照,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獻價值,史料收藏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在一定意義上說,民俗攝影可稱為國家的“形象歷史檔案”或“圖像民族學、圖象歷史學、圖象民俗學”。所以,這項事業是大有作為、意義深遠的事業。
3.具促進有移風易俗及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
張愛萍將軍指出:“中國56個民族,各有特點,各有優良傳統,但也有它不足的和落後的一面。只有把落後的,不文明的風俗習慣改掉,不斷發展優良的民俗傳統,社會才能進步。”“我覺得,我們民俗攝影協會的工作,除了利用攝影的手段來表現各個民族不同的風俗特點外,還應該有一個奮鬥的目標,那就是移風易俗。”可是,舊的、落後的民族習俗的改變不能靠行政命令,這一點已被“文革”的教訓所證明,只能靠提高人們的認識,啟發人們的覺悟。而民俗攝影,可以其形象直觀、真實可靠的特性告訴人們,什麼是文明的、高尚的、進步的,什麼是不文明的,落後的東西,啟發人們自覺地棄舊布新,移風易俗,從而促進各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設。所以,民俗攝影在我國兩個文明的建設進程中,也有其現實作用和用武之地。
4.具有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進民族團結,促進對外交流的功能。
隨著全國民俗攝影活動不斷深入廣泛地開展,眾多的民俗攝影工作者及愛好者瀕瀕深入祖國各地採訪創作,一方面可以親身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及各地飛速發展的建設形勢,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在與各族人民接觸交往中,他們的攝影作品在各地展覽、交流、宣傳中,都會大大增進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感情交流,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在這個意義上講,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地,既是民俗攝影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又是進行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大課堂。
民俗攝影所具有的超越語言的功能,在國際交流中能顯示其獨特的作用,能促進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合作,為我國的改革開放貢獻力量。這已被近幾年我國民俗攝影同十幾個國家交流的事實所證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擴大及民俗攝影事業的不斷發展,民俗攝影在這方面的優勢將更清晰地顯露出來。
5.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經濟價值。
這一點不僅已經被人們所認識,而且象字畫一樣,已經以其特有的魅力和特殊的身份進入商品市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現代化及欣賞水平的提高,民俗攝影作品以一定規模進入市場,既登大雅之堂,又進尋常百姓家的情勢為期不會太遠,而且前景可觀。

前景

為便於讀者比較,在介紹我國民俗攝影情況之前,有必要對國際上的有關情況做一簡要介紹:遠的不說,僅以我國的近鄰日本和韓國為例,日本除大和民族以外還有一個少數民族——阿依努族,而韓國則是單一的朝鮮民族。這兩個幅員極小、民族成份極為簡單的國家,民俗攝影活動開展的活躍程度卻令人刮目。韓國,活躍在各地的民俗攝影家和愛好者們,每年都有新的奉獻,他們有自己的組織,每年都舉行各種類型的拍攝和研討活動,每年都出版民俗圖書、畫集、圖冊不下數千種。其中一位民俗攝影家,家中就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民俗圖片庫,僅他拍攝的韓國薩滿教的活動就出版了系列畫冊十多套近百冊。他對中國具有無盡的民俗攝影題材羨慕不已,他說:“如果到中國拍片,就是活500歲也不夠。”
日本,由於只有一個少數民族阿依努族,政府每年大量撥款保護該民族的傳統生活,為日本從事民俗攝影的專業工作者提供拍攝和研究的良好條件,每年都有大批民俗圖書出版。
在我國,由於經濟發展及其他諸多原因,加之民俗攝影被人們認識較遲,故使得我們的民俗攝影工作起步較晚,前些年發展比較緩慢。但值得欣慰的是,自民俗攝影的社會地位被確認以來,尤其是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成立以來,在自我發展,服務社會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確立了“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展現可愛的中華”的宗旨;高揚起“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振奮民族精神,弘揚祖國民俗文化”三面旗幟;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前輩,著名的專家學者擔任協會的重要職務,建立了強有力的協會領導班子和辦事機構,制訂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章程制度和發展規則;協會由最初的200名會員,到1996年底三年的時間, 會員隊伍就迅速發展到近萬人,會員遍布全國各省市(包括台灣在內);開辦了民俗攝影大專班,相繼建立地方組織100多個,建立和正在籌建10餘個民俗攝影創作基地, 舉辦了10餘期民俗攝影培訓班;創作班和函授班,在協會的組織指導下,各地會員採取各種形式進行民俗方面和採訪創作、舉辦影展、影評和學術交流活動;建成了中國唯一比較完整的民俗圖片庫,現存有我國56個民族及部分外國民族的民俗圖片達10多萬幅。協會還致力於中國民俗攝影走向世界,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先後同美國、德國、法國、日本、芬蘭、丹麥、澳大利亞、印度、緬甸、韓國等進行了民俗攝影方面的交流,擴大了中國民俗攝影在國際上的影響。
如今從我國民俗攝影的發展勢頭來看,今後幾年,無論是會員隊伍還是民俗攝影活動,都將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
首先,我國有取之不盡,拍之不謁的民俗攝影資源,民俗攝影意義深遠大有作為的事實和道理,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隨著這一認識的深化及其影響的擴大,必然會吸引更多的仁人志士投身於民俗攝影的大潮中來。現照相機已經從“貴族式”的奢侈品變成了尋常百姓自娛自樂的普通用品,全國擁有數以百萬計的攝影愛好者,這就為組織浩浩蕩蕩的民俗攝影大軍儲備了源源不斷的後備兵源。
其次,民俗攝影熱已經和正在全國興起,而且越來越顯示出其獨有的魅力與風采。近幾年來,廣大攝影工作者,專業攝影師紛紛轉向,開始拍攝本鄉本土的民俗風情。在各年度攝影比賽、攝影展覽中,民俗圖片的比例在不斷增加,民俗攝影作品被評為優秀作品的越來越多。民俗攝影正在被更多的攝影工作者和愛好者們接受和熱愛。
此外,我國的民俗文化在國際上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已經引起了國際民俗攝影工作者、學者的重視,一批批國外人員到中國各地採風,拍攝中國民俗風情,採訪中國民俗文化。同時還吸引了眾多的旅遊觀光者。他們把觀光的熱點轉向中國民俗文化。他們在中國多拍一些民俗照片,歸國時就帶回了由衷的滿足。
上述事實告訴我們,中國的民俗攝影協會成立不過三年的暫短時間,就取得了如此令人予料不到的發展和成績,其奧妙何在?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一事業的誕生順應了歷史的發展,其本身就蘊含著無比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因而民俗攝影事業在中國有著極其廣闊的發展前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