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審美文化學是研究民間習俗、禮儀、藝術等民俗文化的審美特性、審美價值、審美創造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是美學與民俗學、人類文化學相結合的學科,美學、人類文化學的分支學科之一。《禮記-緇衣》中最早提出“民俗”一詞。在《札記》、《山海經》、占希臘神話等中外古代典籍中有許多關於民俗文化及其審美意義的記載。1846年,英國人類學家威廉·托馬斯提出“民俗學”一詞,包括研究民俗審美文化特徵的民俗學便作為人類文化學的一個分支在歐美國家逐步盛行。“五四”前後,民俗學傳人中國,也開始了民俗審美文化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俗審美文化學
- 定義:研究民間習俗、禮儀、藝術等民俗文化的審美特性、審美價值、審美創造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20世紀80年代,我國民俗審美文化學開始進入自覺研究階段,在鐘敬文、賈芝、姜彬等人的民俗文化研究中都包含了民俗審美文化學的豐富內涵。民俗審美文化學主要研究:人類源遠流長的積澱著物質生產、精神生產、生活方式等文化內涵的民風民俗及其審美特質;歷史的和現實的民間文藝、宗教信仰、祭祀禮儀、歲時節慶、婚喪壽誕、衣食起居、生產技藝、貿易集市等民俗文化活動中的審美習尚、審美趣味、審美創造;民俗審美文化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徵及其發生、承傳、發展;各民族、地域之間民俗審美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響。其中側重研究民間文學、美術、戲劇、音樂、舞蹈等民間文藝形式所表現的民間的勞動的美、智慧的美和民眾的審美趣味、審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