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概況
北距盤縣縣城(紅果)約78公里,西至省級旅遊景點石橋妥樂古銀杏旅遊景區約26公里。全鎮國土面積140平方公里,9320餘戶,3.56萬人,90%的農民居住在農村,80%的人民民眾還處於貧困生活狀態,在溫飽線上掙扎。民主鎮屬
黔西南溫和春乾夏雨農業氣候區,本區包括黔西南州(冊亨、望漠除外)、盤縣、
六枝、
關嶺、
鎮寧、
紫雲、
普定、
安順、
長順等14個縣。
氣候環境
民主鎮一般海拔1300—2330米。地勢南高北低,北部為石山山原山地和盆地,海拔較高。地形起伏較大。南部為低中山、低山丘陵、河流切割侵蝕強烈,地形破碎,岩溶發育,坡度大。地表乾旱缺水,給發展農業生產帶來一定困難。本區最大的農業氣候問題是冬春乾旱少雨。夏季暴雨成澇,對作物生長發育有一定影響。由於海拔高,最熱月平均氣候只有21℃~23℃,≥35℃高溫日數,但≥20℃終日在8月中,下旬出現。農作物以
玉米+
小麥(
油菜)一年兩熟為主,冬溫高,凍害輕,使茶樹等生長良好,是茶樹種植的理想地。民主鎮種植以玉米、小麥、洋芋為主,糧食年產量達1萬元以上;畜牧業以養殖豬、年、羊、家禽為主,現有豬品改點21個,牛品改點4個,羊品改點1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量的40%以上;礦產資源主要有
煤、汞、
黃金、鐵等。
經濟發展
民主鎮主要財稅來源於弓角田煤礦和紅岩洞金礦廠,農民主要經濟收入靠種植、養殖和勞務輸出。
民主鎮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穩步協調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公路通村率達100%,實現了村村通電,行動電話覆蓋率達100%。修建生產生活水窖35381立方米、沼氣池904口。硬化道路、庭院54907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38%。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2006年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99.7%,國中階段入學率143.2%,合作醫療參合率82.24%。建成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接收站點16個,科技推廣成效顯著,農民素質穩步提升。
傳統的土特產品
核桃、
板栗、
葵花、水果享譽全縣,特別是糯寨茶葉遠近聞名。
民俗文化
民主鎮地處山區盆地地段主要以壩子的形式存在,最著名的為九廠壩子、中壩、下壩連成一個民主鎮盆地式壩子,四面環山中間平坦而且正中間還有氣勢恢弘的麒麟山,古今主要有彝、苗、漢、回、蒙古、白等族別。
彝族、苗族是最早居住在這些地方的,謝姓、余姓、龍(攏)姓、牛姓等幾乎為原著彝族後裔,譚姓、杜姓、安姓、部分董姓、何姓、黃姓均為原土著苗族後裔。龍姓主要住民主和李子樹,有人口817人占全鎮人口的2.3%。
民主鎮是一個歷史悠久漢文化進入較早的,漢族與少數民族融合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期隸屬宛溫,從那時起這個地方就開始慢慢接受漢人及漢文化,盤縣真正的建城地最早是在民主,在貞觀八年因為民主壩子四面環山中間有麒麟山,取其地形猶如盤中盛物因而命名盤州,從這時候開始漢文化第一次全面的在這一片土地上開花,只可惜到了天寶年間中後期一直到元朝軍隊進入這裡一直屬於大理石城的於矢部,受彝族人管轄。漢文化受到一定的打擊,但是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明顯,自那後大部分地方開始流行段家地的小地名,謝氏家族作為主要的彝族後裔一直成為這個地方的土司繼承家族管理於矢城的少數名族(其實這一管直到清朝跟麗江木府同年才結束了其土司職權)。正是因為大理國佛教的影響至今這個地方還流行一種男性剃頭入殮的葬俗,從唐朝以後一直到明朝萬曆年間民主壩子一直是一座城市,由於明朝人口經濟的大力發展,從萬曆十四年遷普安州至普安衛(今城關鎮),自此民主壩子一直作為普安的別城(即為副城);從此壩子的名稱大家習慣改叫九廠壩子,由於這裡保留有普安州最大的糧倉大廠,最齊全的軍用物資製造機構九廠,因此習慣性叫九廠壩子,因為九廠及其分支遍布了九廠周邊現如今的盤南絕大部分村落地段,而且以民主壩子為最密集。直到清光緒中期地方管理混亂,貪污受賄嚴重,衙門機構重疊,導致大廠,九廠,普安州政府設的營盤向九廠下屬的九廠民眾收取其他營三倍以上稅收,應徵多倍的壯丁,還有過重的捐款,引發了清末普安州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多達三萬人之眾,不分男女,一天時間摧毀了大廠、九廠、營盤政府;並燒毀了營盤、洗劫了大廠、九廠(其實此時的九廠、大廠已經被貪腐得比較空虛了),第二天將九廠、大廠一把火燒得精光,大軍浩浩蕩蕩經過水塘、南里直接打入普安州城下,第三天攻破普安州,殺了普安州府台家屬,知府府台逃跑,義軍將銀庫糧倉打開發錢放糧,到了第七天府台跟知府帶著從昆明、曲靖、貴陽調集來的三個火槍營和炮營部隊突然攻入普安州,義軍根本沒有任何的防範的情況下,又難以聚攏集合,於是以譚苗子等為首的首領迅速往南門跑,義軍由於沒有嚴格訓練和建制,一路順著回九廠的路往回跑,一路上死傷無數,到了九廠由於九廠和大廠被毀,無力抵抗就朝著東面逃竄,沒想到到了柏木沖就遇上從東面而來的南籠府清軍,義軍陷入混亂被兩面夾擊,由於人數眾多被切割成很多部分,當天有一部分被清軍趕到窟窿坑裡一個個跳了下去號稱萬人坑,當天晚上義軍在冷風丫口各山頭點起了大火用苗語和彝族語言對山歌召集到了殘餘義軍就兩萬人,到了半夜義軍將壩子以東和南面山頭都點了篝火,清軍由於不熟悉地形不敢請舉妄動,到後半夜一部分義軍將東面的南籠清軍大營防火燒著,大批的義軍由於家屬被殺憤怒的殺入清軍營,南籠清軍幾乎被殺光。後義軍大部隊安營於各山頭,並且常常用弩機襲擊清軍,僵持了一星期後清軍在後援供給不足的情況下提出談判和解,義軍也缺糧的情況下兩星期後清軍撤離達成協定將原譚姓舉族搬遷至譚家寨,其餘領頭家屬一部分在譚家寨,大部分遷居從下壩至頭廠的地段叫罰待(即今天的發揚村),將九廠更名為歸順,在地方首富李永芳妻子顏氏及其子李盛富的捐獻下,將前院和貨鋪(今天政府所在地)用於新政府的辦公地,於是正式成立了歸順營。歸順一名一直用到1950年解放,為慶祝解放將歸順一名改為民主。
漢族是洪武年間,因原居雲貴的族別不服王化。朱元璋調部征南(調北征南)。本是後就地而居之。將原“衙門”改稱“營、里、馬”。清朝時改稱“大團圓”。民國時設為“縣、區、鄉、保、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先設“縣、區、鄉、村、組”。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地方為“公社、管理區、大隊、生產隊”,現為鎮,漢族現有人口33897人,占全鎮人口的97.13%,居住全鎮各地。
行政區劃
下轄村:
大廠蔭村 夾馬石村 小松林村 中壩村 譚家寨村 下壩村 發揚村 依米谷村 砂廠村 高梘村 博地村 猴跳石村 小白岩村 大鍋底塘村 小鍋底塘村 郭家寨村 機密村 滑石村 上糯寨村 石階路村 下糯寨村 雨打河村 尖山村 燕塘村 下廠村 馬家廠村 濫灘村 李子樹村 馬龍村 舊屋基村 撒樹村 金寨村 坪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