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11年5月,腐敗的清政府為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把原本屬於四川人民的川漢鐵路抵押給美、英、法、德四國銀行大舉外債。這一無恥行徑激起了全川人民的憤怒,各地紛紛成立保路同志會,作為南充縣股東代表的張瀾會同保路同志會的其他領導人,以破約保路為宗旨向官府提出強烈抗議,清政府總督趙爾豐悍然逮捕張瀾等領導人,張瀾等人被囚之後,成都震動,數萬名市民自發地到督署門前請願。趙爾豐命令清兵向門外的民眾開槍,在混亂當中,有數十名無辜的百姓死於非命,這一慘案直接引發了省內的暴動,清政府遂派督辦鐵路大臣端方率湖北新軍數千人入川解圍,同情革命的新軍途中發生兵變,趙爾豐被迫釋放張瀾等保路同志會的領導人。
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同日,蔡鍔、唐繼堯等人在昆明通電討袁,護國戰爭爆發。張瀾聞訊立即回響,挺身而出,在南充宣布獨立。1917年北洋政府任命張瀾為四川省省長,張瀾卻把母親和妻子留在鄉下,讓她們依舊過著養豬種地的農村生活。由於張瀾為官清廉,處處為百姓著想,被譽為“布衣省長”。
1926年4月,張瀾出任國立成都大學校長。張瀾堅持發揚民主科學的精神,堅決反對以政治干預學術和封建主義的“奴化教育”。成大形成了各派思想自由傳播,自由鳴放的學術空氣和民主求實的良好學風。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後,中華民族的暗夜呈現出第一縷曙光。同年,多年杳無音信的張瀾的次子張諤突然回家,張瀾為此驚喜若狂,他沒有想到這個他一直牽掛的兒子已是中共旅德書記。但兩年後,年僅30歲的張諤因病去世。張瀾悲痛不已,在兒子身上,張瀾第一次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共產黨員的形象,使張瀾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共產黨。
1945年8月28日中共毛澤東主席在周恩來、王若飛的陪同下,從延安飛抵重慶,參加國共和談。張瀾推測,所謂和談很可能只是一種姿態,他為毛澤東的安全感到擔憂。目送毛澤東離開特園後,一向謹言慎行的張瀾感慨道:得天下者毛澤東。重慶談判的43天中,毛澤東總共三訪特園,其間觥籌交錯,侃侃而談。在對和平民主的共同努力和殷殷期盼中,民盟和中共結下了風雨同舟的友誼。
1945年10月10日,歷時近兩個月的重慶談判終於結束,國共雙方共同簽署了《會談紀要》,史稱《雙十協定》。《雙十協定》墨跡未乾,內戰危機已經一觸即發。在這種情況下,張瀾領導中國民主同盟發起了反內戰運動,並要求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2月10日,國民黨特務在重慶搗毀慶祝政協成功大會會場,製造了“較場口血案”。在中共和民盟的共同抵制下,1946年的所謂國民大會成了國民黨尷尬的獨角戲,無人喝彩的表演落幕後,蔣介石終於惱羞成怒,民盟被迫解散。
1948年1月,民盟一屆三中全會在香港召開,並且與中共合作。民盟新總部還號召,必須用革命手段,為推翻整個國民黨反動集團的統治而鬥爭。民盟的再生讓蔣介石大為惱火,國民黨當局稱張瀾勾結中共,投靠蘇俄,下令不任其逃出國境,他在上海的住所成了國民黨特務監控的目標。此時,張瀾的健康每況愈下,從四川趕來照顧他的女兒這才發現,身為一黨主席的父親竟然窮到了無錢就醫。就在這時,一向仰慕張瀾為人的上海虹橋療養院的丁惠康院長執意要接張瀾住院治療。在虹橋療養院病房裡,張瀾和正在接受治療的羅隆基不期而遇。
音樂原聲
音樂 | 作詞 | 作曲 | 演唱 | 備註 |
---|
《民主之瀾》 | 葛鵬燕 | 梅孩 | 袁晨野 | 主題曲 |
幕後花絮
獲獎記錄
幕後製作
該劇從2000年開始醞釀,開拍前劇本就改了四五次。初稿有些拘謹,主創團隊又進行了修改、充實,添加了一些張瀾先生從未披露過的生平事跡。
劇集評價
《民主之瀾》是一部生動地體現多黨合作優良傳統的影視作品,不僅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共創新中國的歷史畫卷,而且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形成的歷史淵源。觀看該劇,可以更好地了解民主黨派創建和發展的歷史,了解新中國的建立也有民主黨派的歷史功績,了解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風雨同舟、和衷共濟的光榮傳統。該劇濃縮了中國近百年波瀾壯闊歷史中的重大事件,真實地再現了以張瀾先生為代表的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愛國民主思想、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清正廉潔的作風,感人至深,寓意深刻。(《人民日報海外版》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