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莖馬蘭,中藥名。為菊科紫菀屬植物毛莖馬蘭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lasiocladus (Hayata)Hand.-Mazz.的全草。植物毛莖馬蘭,分布於台灣、福建、江西、安徽、湖南、貴州、廣西、廣東(包括海南)、雲南東南部(富寧、硯山、蒙自)等地。具有散風熱,理氣止痛,解毒之功效。主治風熱感冒,頭痛,咳嗽,胸痛,周身疼痛;外用治蛇咬傷,燒、燙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毛莖馬蘭
- 別稱:銀柴胡、青箭桿草、大魚鰍串、大柴胡《全國中草藥彙編》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屬:紫菀屬
- 種:毛莖馬蘭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法用量:內服:9-15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涼。
功效
散風熱,理氣止痛,解毒。
主治
風熱感冒,頭痛,咳嗽,胸痛,周身疼痛;外用治蛇咬傷,燒、燙傷。
相關配伍
1、治陰箭(即胸口痛,如刀刺一樣,起病驟然):青箭桿葉三錢五分,田蒿子二錢五分,小種巴茅心三根,兌開水搗爛,取汁服(用藥渣搓痛處),每次一酒杯,連服三次即愈。(《貴州民間藥物》)
2、治周身疼痛,有時胸痛徹背,青箭桿草三錢,鐵箭風根(即地胡椒)二錢,共搗爛,兌淘米水服,每次半茶杯,二次即愈。(《貴州民間藥物》)
3、治風熱感冒,青箭桿草根、牛蒡子根各三錢,紫蘇根二錢,桑樹根、黃巴茅根各一錢,煎水服,每日三次,每次半飯碗。(《貴州民間藥物》)
4、治蛇咬傷,先將頭頂(百會)用瓦針刺出微血,再用青箭桿草適量搗爛敷上,用扇頻扇,至發涼及傷口出黃水,病即減輕。(《貴州民間藥物》)
用法用量
內服:9-15g。
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患處。
使用注意
忌油和豆腐。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曬乾用。
形態特徵
毛莖馬蘭,別名三脈紫菀(毛枝變種)《中國植物志》。莖被黃褐色或灰色密茸毛;葉長圓披針形,常較小,長4-8厘米,寬1-3厘米,邊緣有淺齒,頂端鈍或急尖,質厚,上面被密糙毛,或兩面被密茸毛,沿脈常有粗毛;總苞片厚質,被密茸毛。舌狀花白色。
生長環境
分布於台灣、福建、江西、安徽、湖南、貴州、廣西、廣東(包括海南)、雲南東南部(富寧、硯山、蒙自)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