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芋頭薯蕷

毛芋頭薯蕷

毛芋頭薯蕷(學名:Dioscorea kamoonensis Kunth),為薯蕷屬纏繞草質藤本。塊莖通常近卵圓形,外皮有多數細長鬚根。莖左旋,密生棕褐色短柔毛。掌狀複葉有3-5小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狀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花序軸、小苞片、花被外面密生棕褐色或淡黃色短柔毛;雄花序為總狀花序,或再排列成圓錐花序。雌花序為穗狀花序。蒴果三棱狀長圓形,疏生短柔毛。花期7-9月,果期9-11月。分布於中國南方大部分省區。生於海拔500-2900米林邊、山溝、山谷路旁或次生灌叢中。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植株,莖葉,花果,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該種提示,

形態特徵

植株

纏繞草質藤本。

莖葉

塊莖通常近卵圓形,外皮有多數細長鬚根。
毛芋頭薯蕷
莖左旋,密生棕褐色短柔毛,老時變疏至近無毛。
掌狀複葉有3-5小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狀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有時最外側的小葉片為斜卵狀橢圓形,長2-14厘米,寬1-5厘米,頂端漸尖,全緣,兩面疏生貼伏柔毛,或表面近無毛。葉腋內常有肉質球形珠芽,表面有柔毛。

花果

花序軸、小苞片、花被外面密生棕褐色或淡黃色短柔毛。
雄花序為總狀花序,或再排列成圓錐花序,常數個著生葉腋;雄花有短梗;小苞片2,三角狀卵形,其中1個頂端尾狀尖,3個發育雄蕊與3個退化雄蕊互生。
雌花序為穗狀花序,1-2個著生葉腋,雌花子房密生絨毛。
蒴果三棱狀長圓形,長1.5-2厘米,寬1-1.2厘米,疏生短柔毛;種子兩兩著生於每室中軸頂部,種翅向基部伸長。
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2900米林邊、山溝、山谷路旁或次生灌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浙江南部、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主要價值

【藥 名】:毛芋頭薯蕷
【拉 丁 名】Dioscorea kamoonesis kunth-D.
【來 源】:為薯蕷科植物毛芋頭薯蕷的塊莖。
【功 效】:舒筋活血。
【主 治】:用治腰膝酸軟,萎弱無力,肢麻拘攣,筋骨疼痛症。
【性味歸經】:甘,溫。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18克,或研末沖服。
【動植物資源分布】:主要產於四川貴州
【考 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中藥化學成分】:塊莖含17種以上的胺基酸,其中含量高的有天冬氨酸 1.33%、精氨酸 1.39%、谷氨酸 1.29%,亮氨酸 0.996%。

該種提示

該種由於以前各作者劃分種的概念不一,命名較為混亂,A. Franchet 1896. 發表2個新種 R. Knuth 1924 發表6個新種,D. Prain et I. H. Burkill 1914 又把 R. Knuth發表的6個種其中5個降為變種,I. H. Burkill 1936.又增添3個變種,以上模式標本大部分采自我國湖北、四川、雲南等省,經我們野外觀察及標本鑑定,認為以上文獻所記載的新種及新變種,除高山薯蕷 D. henryi 地下部分為圓柱形的塊莖,雄花苞片、小苞片背面有貼伏白色或銀灰色毛,花被背面無毛等明顯的特徵可由變種提升為種外,其餘都為本種的異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