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細血管充盈試驗
- 外文名:Capillary filling test
- 【別稱】:毛細血管再充盈試驗
- 【禁忌證】:局部皮膚損傷、感染者。
原理,方法,結果判定,臨床意義,適應證,注意事項,微循環再充盈試驗,參考文獻,
原理
對皮膚施加一定壓力後,局部毛細血管血流中斷,血液被擠向周圍,皮膚呈白色,去除壓力後,血流很快恢復,皮膚又重新變為潮紅色。當血壓過低、血容量不足、休克時,解除壓力後毛細血管血流恢復緩慢,皮膚由白轉紅的時間延長。本試驗可判斷血液微循環狀態。
方法
患者取平臥位,使身體各部位基本與心臟處於同一水平。用手指壓迫患者指(趾)甲或額部、胸骨表面、脛骨前內側面等皮下組織表淺部位,片刻後去除壓力,觀察按壓局部皮膚顏色變化。
結果判定
1.撤除壓力後,局部皮膚顏色由白轉紅的時間≤2s為正常,試驗陰性。
2.由白轉紅時間>3s,或呈斑點狀發紅為試驗陽性,說明循環功能障礙。
臨床意義
1.正常人陰性結果。
2.陽性見於各種原因的動脈血液循環障礙,如各種原因的休克,肢體動脈梗阻性病變等。
3.某一肢體陽性,其它肢體、部位陰性,提示該肢體動脈血液減少或中斷,如脈管炎等疾患。
適應證
各種原因的休克,休克與低血壓狀態的鑑別,可疑肢體動脈阻塞者。
注意事項
皮膚顏色過深,影響結果判定。環境溫度過低,患者感覺寒冷時,本試驗可出現假陽性。
微循環再充盈試驗
常用於檢查肢體末梢微循環的狀況。一般選擇骨面較平坦處,如額部、胸骨表面、指趾端等。用手指壓迫皮膚片刻,使皮膚蒼白。正常時,鬆手後立即充盈轉紅,一般需要時間2s。若轉紅時間顯著延長,說明末梢循環障礙,多見於休克、嚴重擠壓傷及肢體局部動脈阻塞等。
參考文獻
1. 張振嶺:《實用臨床試驗診斷》,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P330;
2. 劉向前:《骨傷科常用診斷技術》,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P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