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黑葉蜂

毛竹黑葉蜂

毛竹黑葉蜂(學名:Eutomostethus nigritus)成蟲 雌蟲體長 7-9 mm。體黑色,有天藍色光澤。觸角黑色,9節,密生黑色絨毛。前翅淡煙褐色;翅柄黑色,後足腿節尖端、脫節均黃白色。唇基前線平直,中窩深,近圓形。觸角溝深。橫縫及側縫深,冠縫隱晦。頭部及胸部刻點細稀;中胸前側片幾乎無刻點。頭、胸部細毛黑色。雄蟲體長 5-7 mm。中胸後片後端刻點較密。觸角9節,其餘色澤及構造同雌蟲。 成蟲羽化後喜成群活躍在陽光充足的東南坡毛竹、雜竹及其它植物頂部,是竹子害蟲,被害狀:葉部食光。主要分布於中國浙江、福建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竹黑葉蜂
  • 學名:Eutomostethus nigritus
  • 體長: 7-9 mm
  • 顏色:體黑色
  • 分布:中國浙江、福建等地
  • 活躍地方:東南坡毛竹等
形態特徵,生長特性,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雌蟲體長 7-9 mm。體黑色,有天藍色光澤。觸角呈黑色,9節,密生黑色絨毛。前翅淡煙褐色;翅柄黑色,中央稍帶黃色;翅脈黑色。前足及中足腿節尖端、勝節、第一、二跗節或第一、三脛節,後足腿節尖端、脫節均黃白色。唇基前線平直,中窩深,近圓形。觸角溝深。橫縫及側縫深,冠縫隱晦。頭部及胸部刻點細稀;中胸前側片幾乎無刻點。頭、胸部細毛黑色。雄蟲體長 5-7 mm。中胸後片後端刻點較密。觸角9節,第三節長度與第四、第五節長度和之比為1:1:1。其餘色澤及構造(外生殖器除外)同雌蟲。
毛竹黑葉蜂
卵:長橢圓形,長約 2 mm,寬 0.8 mm。初產時為粉紅色,近孵化時變為灰色。
幼蟲:初孵幼蟲身體淡黃色,頭黑色。5齡幼蟲後期,腹部氣門下線處每節各有2個黑點,6齡時黑點成肉瘤狀。老熟幼蟲身體黃色發亮,氣門黑褐色,腹部有2排橫向排列的刺。
蛹:長約 10 mm,剛化蛹時,身體淡黃色,足白色透明。近羽化時為揭黑色。

生長特性

竹林區 1年發生1代或2代,以老熟幼蟲在上中 1-4 cm深處結繭變為預蛹越冬。翌年5月中旬開始化蛹,5月下旬始見成蟲,6月上旬為羽化盛期,6月下旬為羽化末期;6月上旬開始產卵,中旬為產卵盛期;6月中旬卵孵化,7月中旬幼蟲進入7齡,並陸續下竹入土。其中部分發生2代的老熟幼蟲8月下旬開始化蛹,9月上旬開始羽化,中旬為羽化盛期,並開始產卵,9月下旬卵孵化,10月下旬幼蟲老熟下竹。幼蟲從竹桿上爬行下竹,至地面入土作繭靜伏其中。同一批蛹雄成蟲比雌成蟲羽化早。
在羽化始盛期,雄成由約占78%,至盛期雌成蟲的占70%。雨天基本不羽化;天氣晴朗,有利於成蟲羽化。雌雄性比一般為1:2.2。成蟲羽化後喜成群活躍在陽光充足的東南坡毛竹、雜竹及其它植物頂部,陰天停息於葉片上,很少活動。交尾前,雌、雄成蟲均在竹冠頂部成群飛舞。交尾後,卵產於毛竹或雜竹的葉肉組織內。產卵時,成蟲停息在竹葉上,腹部緊貼葉片,從主脈兩側的葉片正面將卵產入。每產1粒卵移動約1mm,卵成“一”字形排列。一般每葉產卵1排偶有2排。產卵部位的葉背稍有泡狀隆起。卵快孵化時,卵邊緣出現小黑點。同一卵塊的卵多在同一時間孵化。孵化率:第一代為50-100%,平均93%;第二代為20一100%,平均 75.4%。孵化時,幼蟲多從正面咬一小孔鑽出,少數從葉背鑽出,不食卵殼。
幼蟲孵出後即在原產卵葉上取食,全部幼蟲沿葉緣排成一隊,頭向葉基,前一條幼蟲的尾部翹在後一條幼蟲的頭上,從葉尖吃向葉的基部,常將葉食盡,僅留主脈,以後一起轉移至另一葉片上取食。 4齡幼蟲開始分散取食。幼蟲蛻皮6次。蛻皮前停止取食,排盡體內糞便。蛻皮時用尾鉤住被食葉的主脈或其他部位,由體中前部脹直,頭亮與前胸間的舊蛻不斷膨脹,伸脹幾次後頭殼開裂,蟲體逐漸伸出。從脫裂線脹開到蟲體爬出約需15分鐘。脫皮後約75分鐘,頭殼成黑色,隨即幼蟲開始爬行活動。幼蟲每次脫皮後,體長和頭殼明顯增大;而7齡幼蟲體長自脫皮3-6天后縮短,此時開始爬行下竹,尋找適宜地面入土作繭。

防治方法

1.加強毛竹林撫育,剷除林內或林緣蜜源植物,以斷絕毛竹黑葉蜂補充營養來源。
2. 人工防治(1)幼齡幼蟲群集葉上時,可採取人工捕捉方法。(2)利用幼蟲假死性,3齡後於樹下鋪張塑膠薄膜,震動樹幹,收集落下幼蟲拿來漚肥。
3. 生物防治 可噴1億孢子/毫升蘇雲金桿菌、10億孢子/毫升白僵菌防治2—3齡幼蟲。
4. 化學防治(1)對幼齡幼蟲可噴射90%敵百蟲晶體或80%敵敵畏乳油1500—2000倍液;或 50%殺螟松乳油 1000倍液;或 5%敵百蟲粉;或2.5%溴氰菊酯5000倍液;或用 50%久效磷水乳注入竹乾腔內,用量1-1.5 ml/株。(2)對於成蟲可利用其取食花蜜習性,噴50%敵敵畏乳油1500—200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