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早年讀書生活》分為30章,以毛澤東早年讀過的重要書籍和對他有深遠影響的人物及所接觸的時間為縱橫線索,對毛澤東的早期思想以及早期歷史觀等進行多方面的探討。
基本介紹
- 書名:恰同學少年——毛澤東早年讀書生活
- 作者:李銳
- ISBN:9787806016879
- 類別:毛澤東、鄧小平著作
- 出版社:遼寧畫報
- 出版時間:2007-08-01
- 開本:16開
作者簡介,內容提要,導語,目錄,前言,後記,
作者簡介
李銳,國內外知名的毛澤東研究專家。湖南平江人。1917年生於北京。1934年考入武漢大學工學院機械系,曾參加一二·九運動,為武漢秘密學聯負責人。193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戰爭年代在湖南、延安和東北等地從事青年工作和新聞工作。1949—1952年任新湖南報社社長、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部長。1952年轉業到工業部門,主管水電建設工作。1958年任水利電力部副部長,兼任毛澤東的秘書。1979年平反覆職,任電力工業部副部長、國家能源委員會副主任。1982—1984年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青年幹部局局長、常務副部長。中共十二大被選為中央委員。中共十三大被選為中顧委委員。著述甚豐。
內容提要
讀書造就了毛澤東。
毛澤東本人又是怎樣回響歷史的召喚,從而使自己成為順應歷史所潮流的偉大人物的?他從學生時代開始,曾為此作過一些怎樣的努力?這些努力又給他後來的事業怎樣的影響?曾擔任過毛澤東秘書的作者李銳從第一手材料的翔實考證和精密分析,引出觀點和見解,在本書中為你作答。
青春的歲月,會在人生心路上刻下濃濃的痕跡,毛澤東很早就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有膽的人。他不僅是一個刻苦用功、好學深思的學生,更重要的是,他如此關心著國家和人民的前途命運,不斷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今天,他又成為中國一面映照歷史歲月的鏡子,一座連線過去和現在的渡橋,一種給人們帶來多種啟示的人格象徵。
導語
近世以來,湖湘之士,英雄輩出,其中最傑出者首推毛澤東。他從出身於閉塞山村的一介少年而至經國濟民的一代傳人,平生嗜書如命,手不釋卷,在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更是求知若渴。 青春的歲月,無疑是人生路程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追溯毛澤東早年的讀書生活,無疑是探尋他成長曆程的最好方式,以之啟迪後學,證悟經驗,教益匪淺。
目錄
學生時代的毛澤東(代序)
六年私塾(上)——《三字經》和《幼學瓊林》
六年私塾(下)——四書五經
讀《水滸傳》
讀《三國演義》
讀《西遊記》
讀《紅樓夢》
讀《盛世危言》
從《綱鑑易知錄》到第一篇史論
《新民叢報》和梁啓超的影響
康有為的《大同書》
讀嚴譯名著
讀《群學疑言》
一個用心聽課的學生
熟讀韓文
芋園問學及對留學的態度——同黎錦熙的交往
印象最深的老師——楊昌濟
“獨服曾文正”
以文會友
憂國憂民的“時事通”
“略通國學”與評說孔子
愛好詩詞
《新青年》的影響
讀社會這一本大書
《倫理學原理》批註
新民學會
“一時楷模”陳獨秀
新聞學研究會和邵飄萍、蔡元培的影響
同胡適的一段交往
文化書社與自修大學
三本入門書
附錄 為毛澤東思想研究開拓新的領域——(《毛澤東思想與中國文化傳統》讀後)
後記
前言
毛澤東誕生於1893年,正好是甲午戰爭的前一年。在這以前的半個多世紀裡,腐敗的清王朝無力抗禦“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中國社會迅速地墜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從舊中國到新中國,這一偉大的歷史轉變,是億萬中國人民在一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堅忍不拔、前仆後繼、艱苦奮鬥取得的。毛澤東是中國人民在這場鬥爭中最傑出的領袖之一,可以說,他的一生曾影響和主宰過中國之命運。他出生和生活在中國歷史發生空前變革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正如恩格斯所說,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列寧也說:偉大的革命鬥爭會造就偉大人物。毛澤東,就是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鬥爭所造就出來的偉大人物。
毛澤東本人是怎樣回響歷史的召喚,從而使自己成為歷史所需要的偉大人物的呢?他從學生時代開始,曾為此作過一些怎樣的努力?這些努力又給他後來的事業怎樣的影響?這些都是極有意義的研究課題。這篇短文只準備介紹他學生時代若干有關的資料。
毛澤東出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的家庭。當年這裡是一個交通不便、風氣閉塞的山村。他的父親識字不多,但精明能幹,亦農亦商,終於成為一個在鄉間有資格發行小額錢票的“小財東”。由於在一次訟訴中的失敗,使他願意讓兒子念一點書,“可以幫助他打贏官司”。毛澤東8歲被送進私塾,一直讀到16歲,中間曾停學二年,經過同父親力爭,才又讀了一年。六年私塾,讀《論語》、《孟子》、《左傳》這些經書,讀得背誦如’流。後來他說起自己的幼年,“學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套,這種學習的內容雖然陳舊了,但是對我也有好處,因為我識字便是從這裡學來的。”事實上,當時的學習遠不是只起了識字的作用,這些對於兒童來說枯燥難懂的書本,讀熟了,就有些近似於電腦的軟體儲存,以後用起來是現成的。毛澤東幼年時代的記憶,顯然幫助了他後來的“古為今用”。我們看五卷《毛澤東選集》,其中許多孔孟之言常用得恰到好處。
那時,毛澤東的生活是學生兼小長工或者小長工兼學生。13歲到15歲這幾年,整天在地里乾一個全勞力的活,夜晚還要幫助父親記賬。儘管這樣,他還是如饑似渴地閱讀能夠找到的任何書籍。對《三國》、《水滸》等等小說尤其喜愛,熟記其中的一些故事。難能可貴的是,他在閱讀中能進行獨立思考,“有一天我忽然想到,這些小說有一件事情很特別,就是裡面沒有種田的農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將、文官、書生,從來沒有一個農民做主人公。對於這件事,我納悶了兩年之久,後來我就分析小說的內容。我發現它們頌揚的全都是武將、人民的統治者,而這些人是不必種田的。”《三國》、《水滸》這些小說中充滿了戰爭的描寫,加上《左傳》中那些戰爭的記載,這對於毛澤東後來數十年特別是游擊戰爭初期的軍事生涯,顯然是有啟發和幫助的。例如《水滸>中洪教頭的故事、三打祝家莊的故事,他都在自己的軍事著作和哲學著作中當作例證加以引用。可笑的是,十年內戰時期的教條主義者,曾經這樣挖苦過他:靠《三國演義》、《孫子兵法》、《曾胡治兵格言》等等,來指揮戰爭。
毛澤東在第一師範的最後兩年,主要是按照自己的讀書計畫在那裡自修,對不感興趣的課程則應付了事,甚至根本不去上課。教師們都能諒解他,把他當作一個特殊的學生。對於一個有自學能力的好學的人來說,自修,也許是一種最好、最有效地利用時間的學習方法。不少成大事業大學問的人,都有過這種獨立自學的經歷。馬克思在柏林大學,9個學期中只選修了12門功課,甚至這12門課他也很少去聽。他選修法學的課程不過是作為研究歷史和哲學的一種附屬修業。正如梅林說的,“作為一個思想家,馬克思在大學時代就已經獨立地工作了。他在兩個學期中所獲得的大量知識,如果按照學院式的餵養方法,在講堂上點點滴滴的灌輸的話,就是20個學期也是學不完的”。這一點上,青年毛澤東同青年馬克思頗有近似之處。
1918年6月,毛澤東在第一師範畢業。他在1920年6月7日寫給黎錦熙的信中說:“我一生恨極了學校,所以我決定不再入學校,自由研究,只要有規律,有方法,未必全不可能。”從此,毛澤東結束了他的學生生活。隨即進行了組織新民學會、組織勤工儉學等等活動,開始了他投身革命洪流的新階段。
從毛澤東在學生時代的這些事跡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很早就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有膽識的人,他不僅是一個特別用功、好學深思的學生,更重要的是,他如此關心著國家和人民的前途命運,不斷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和道路。所有這些,都是值得今天青年一代學習的。
後記
去年春季,遼寧人民出版社為我出了個題目:寫一本《毛澤東早年讀書生活》。這可能也同近年社會上出現的“毛澤東熱”有關。我覺得這是一件應當做的事情,自認為這方面的材料還是比較熟悉的,就貿然答應下來。不料一真動手,問題就來了:毛澤東當年讀過的重要書籍和對他有影響的人物,總得多有些了解或重新接觸一下才行。譬如幼年在私塾讀過《三字經》、《幼學瓊林》,還讀過四書五經,總不能憑想像說幾句空話吧。又如《楊昌濟文集》、《達化齋日記》和《新民學會資料》等,都是80年代出版的,過去沒有可能全讀過,現在總得瀏覽一下吧。為了進入角色,先逼自己將《早年毛澤東》(即《毛澤東早期革命活動》)再次增訂,以為這樣同步進行,可以“一舉兩得”。殊不知還是兩回事情,難以同步,不過互有啟迪而已。《早年毛澤東》於去年9月交稿後,直到年底才認認真真的一篇篇寫,交稿日期一再拖延,很是不安。平時還有必辦之事,以及人客來往,電話鈴響,身體不適,種種打擾,有時雖說不上心煩意亂,卻常有“何苦來”之感!好在讀書常樂,伏案有癮,總算斷斷續續,幾個月之內,弄出這么30篇難登大雅之堂的東西,呈現在“熱心”的讀者面前。
朱正同志幫了大忙:這30篇中約有一半是他打了初坯或提供材料的,如《綱鑑易知錄》的考證就是他的功勞,此書我過去也沒有注意過。有10篇左右請幾位學者專家過目,他們提了很好意見,及應加補正之處;最要緊的是得到他們的支持,增加了我的信心。特向這幾位朋友深致感謝。我有自知之明,平生是個做工作的幹部,不是做學問的學人:不過比不讀書的人喜歡讀點書,頂多是個“剽學家”,對許多東西特別是國學一知半解而已。毛澤東在學生時代就那樣刻苦用功,那樣博學廣聞,那樣志高才大,那樣特立獨行,50年代初有感於此,才大膽寫出那本《早期革命活動》,也可說是一種“ 毛澤東時代”感逼我做的。現在冒充學人,寫出這本《早年讀書生活》,這種感想依舊。因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如何走上寬闊平坦的社會主義大道,就很有必要深入研究毛澤東思想:那么,這個思想的來源,本人思想的變化過程,我們有責任將它弄清楚,以便從中得到啟示,找出教訓。前人開路,艱難險阻,千辛萬苦,流血犧牲,白骨累累;如果說,幾十年來這條路有些坎坷不平或嫌狹窄一些,那么,後人的責任就應當將之鋪平展寬,暫時不能成為高速公路,也應修成一級公路才是。
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早年毛澤東》的姊妹篇。權且替出版社做個廣告:希望讀者讀了這一本還讀那一本,或讀了那一本還讀這一本。這兩本書確有同根互補的親緣關係。因之,也難免有某些重複之處,例如《新民學會》和《文化書社與自修大學》這兩篇,就有互見的內容。當然,後出的這一本總不免對那一本舊作有所補充和修正。
還應當致謝的,有遼寧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他們照顧我的身體,不忍逼得太緊,寬限了交稿日期;薛京同志謄抄全部原稿,使之得以付排;也要向我的老伴致意,雖然有時不免有點埋怨,但沒有她當電話員等幾大員,我不可能“筆耕不已”。
雖然著筆謹慎,力求準確,但由於自己學識有限,紕繆必多,衷心地希望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註:本後記作於1992年本書首次出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