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毛澤東思想縱橫觀
- 作者:鄭德榮、王占仁
- 類別: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
- 首版時間:2014年
- 字數:25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成書過程,作品鑑賞,主題思想,內容特點,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總論篇、體系篇、內容篇三篇,十四個問題。介紹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軌跡,剖析了它的體系結構,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社會主義改造等理論的主要內容,揭示了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供的重要啟示,對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進行了充分的論證。
作品目錄
總論篇 |
---|
一、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旗手和奠基人 | 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 |
---|---|
(一)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的真諦 |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命題的提出 | (二)開創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先河 |
(三)踐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典範 | (三)20世紀中國先進文化的傑出代表和集中體現 |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思想淵源和中國特色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先導 | |
(五)對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當代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
三、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革命道路 | 四、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係 |
---|---|
(一)完整準確理解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內涵 |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兩次歷史性飛躍兩大理論體系 |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指引新民主主義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道路 |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與時俱進 |
(三)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引社會主義改造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 | |
(四)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前提條件提供制度保障 |
體系篇 |
---|
五、毛澤東思想形成發展的歷史軌跡 | 六、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結構 |
---|---|
(一)毛澤東思想形成發展的基本要件 | (一)毛澤東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 |
(二)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與毛澤東思想的誕生 | (二)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領域解析 |
(三)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到抗日戰爭興起與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 (三)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專題解析 |
(四)抗日戰爭與毛澤東思想的成熟 | (四)毛澤東思想體系結構的立體剖析 |
(五)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與毛澤東思想的發展 |
內容篇 |
---|
七、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 八、統一戰線理論 |
---|---|
(一)馬克思主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 (一)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統一戰線理論 |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脈絡 | (二)統一戰線理論形成的脈絡 |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基本點 | (三)統一戰線理論的基本點 |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 (四)統一戰線理論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
九、武裝鬥爭理論 | 十、黨的建設理論 |
---|---|
(一)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武裝鬥爭理論 | (一)馬列主義建黨思想和毛澤東黨建理論 |
(二)武裝鬥爭理論形成的脈絡 | (二)黨的建設理論形成的脈絡 |
(三)軍事思想和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 | (三)黨的建設理論的基本特點 |
(四)武裝鬥爭理論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 (四)黨的建設理論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
十一、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 十二、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兩類矛盾理論 |
---|---|
(一)列寧過渡時期理論與毛澤東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 (一)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 |
(二)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 | (二)兩類矛盾理論 |
(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 |
(四)過渡時期總路線 |
十三、四個現代化目標和中國式工業化道路思想 | 十四、毛澤東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思想火花 |
---|---|
(一)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 (一)社會主義有發達的和不發達之分 |
(二)中國式工業化道路思想 | (二)利用價值法則 發展商品經濟 |
(三)統籌兼顧 綜合平衡 |
成書過程
該書在鄭德榮教授編著的八部專著及五十七篇論文的基礎上,以“毛澤東思想縱橫觀”為視角,進行匯總、整合、提煉並作必要的補充加工整理而成。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全書的思路、觀點較少人云亦云,提出了一些學術界未曾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充分體現作者從巨觀上掌握了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及其深刻的理解。例如,關於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者提出,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的真諦在於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旗手和奠基人。關於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作者從三個維度加以論述:將毛澤東思想置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高度;將毛澤東思想置於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維度;將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高度。論及毛澤東思想的當代價值,作者則是從巨觀上進行把握:將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之間與時俱進一脈相承的關係加以論述,提出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革命的成果集中體現為中國特色革命道路,這就是在農村建立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經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作者總結出這一體系具有四個特點:全面性與完整性、獨創性、實踐性與開放性、多視角多層次。如何總結概括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作者認為不宜定於一尊,應從多視角多維度進行概括。主要是從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學科視角、從中國革命和建設各條戰線、各個領域,從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問題與專題進行解析。此外,作者還認為,體系的結構,不僅有平面的,還有立體的。並提出立體結構解析的獨到見解,頗有新意。
該書上掛下連,闡述基本理論。該書不僅論述理論的內涵,還著眼於上掛毛澤東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下連其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學界既有研究成果往往只講毛澤東思想的內容觀點,而對它運用了哪些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觀點,它的理論基礎是什麼,則輕描淡寫,籠統略之。至於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也是一筆帶過。該書在這兩個方面,則濃墨重筆。例如: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作者就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毛澤東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以及列寧關於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理論,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特殊國情,科學總結近代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教訓,同時考慮到中國革命的時代背景與國情環境,所創立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學說。這一創造性的革命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主要標誌,它的偉大實踐的集中成果就是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新中國。關於三大法寶,作者就指出,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的統一戰線不僅是指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要爭取廣大同盟者,而且還包括共產黨人同無產階級內部不同階層、不同政黨和團體的聯合。毛澤東在這一馬列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從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和階級狀況出發,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以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聯盟為重要內容,堅持無產階級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的思想。抗日戰爭時期,在同國民黨結成統一戰線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採取既團結又鬥爭,以鬥爭求團結的方針,鞏固和發展了統一戰線,使統一戰線成為中國共產黨戰勝敵人的一個“主要法寶”和“基本武器”,並最終建立了工人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關於武裝鬥爭理論,作者指出,毛澤東堅持並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戰爭與政治的關係特別是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觀點,並進行了寓意深刻的精闢論述。毛澤東在指導戰爭的過程中總是把革命戰爭同政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執行黨的路線,為黨的中心任務服務,並且認識到,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鬥爭形勢,根據中國特殊國情,必須以農村為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關於黨的建設理論,該書在簡要地闡述了列寧建黨學說之後,著重論述了毛澤東從中國國情和黨情出發,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總結出毛澤東建黨思想的四個特點:一、思想建設放在首位,把組織入黨與思想入黨相統一;二、密切結合政治路線,把黨的建設與完成黨的中心任務相統一;三、密切聯繫民眾,以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為根本,把建設工人階級先鋒隊與中華民族先鋒隊相統一;四,堅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則,把廣泛民主與高度集中相統一。從而解決了在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黨的組織大部分在農村,黨員的成分以農民為主體構成的黨組織,如何堅持建設成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難題。這一黨建理論,使黨的建設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並長期執政的主要法寶,為改革開放後推進黨的建設 “新的偉大工程”奠定了牢固基礎。
學界既有的毛澤東研究學術著作體系結構大致分五類。一是毛澤東思想發展史,二是毛澤東思想基本理論,三是某個領域的研究,四是專題研究,五是綜合性研究。《毛澤東思想縱橫觀》屬於第五類,但又與概論不盡相同。概論的主要讀者群是面向一般讀者,通過通俗的語言全面地揭示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而該書並非這種通俗讀物,是面向高校教師和研究生以及領導幹部和有志於學習研究毛澤東思想人群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專業性書籍。例如總論中關於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與當代價值,就不是通俗讀物所能回答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該書從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的角度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成果論述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與當代價值,及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的關係。作者指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開創了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先河,是20世紀中國先進文化的傑出代表和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淵源和中國特色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先導。這一思想寶庫中所蘊含的許多思想火花和理論觀點,是中國特色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先導。可以說,如果沒有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內容特點
該書體系架構新穎獨到,別具一格。該書體系結構高屋建瓴,布局合理。既駕馭巨觀,又重點突出,以三篇十章的結構,從縱橫兩個維度體現了作者對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給讀者鮮明的印象。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0年12月10日,該書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作者簡介
鄭德榮,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2月出生,吉林延吉人,東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中共黨史專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2018年5月病逝。出版學術著作和教材50餘部,主編的《毛澤東思想史稿》開創毛澤東思想史科學體系的先河。鄭德榮同志逝世後,先後被追授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改革先鋒”等榮譽稱號。
王占仁,男,漢族,1975年3月生,吉林榆樹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青年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傑出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吉林省人民政府“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