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氈草,中藥名。為菊科艾納香屬植物毛氈草Blumea hieracifolia (D. Don)DC.的全草。植物毛氈草,分布於華南及福建、台灣、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泄瀉,毒蟲螫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毛氈草
- 別稱:臭草《廣西本草選編》,鵝掌風、走馬風《河池常用中草藥》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屬:艾納香屬
- 種:毛氈草
- 分布區域:華南及福建、台灣、貴州、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全年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微辛,性涼。
功效
清熱解毒。
主治
泄瀉,毒蟲螫傷。
相關配伍
1、治腸炎腹瀉,毛氈草9-15g。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2、治毒蛇咬傷,腫癢疼痛,毛氈草水煎外洗,或用鮮品搗爛取汁外塗。(《廣西本草選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汁塗。
炮製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切段晾乾。
形態特徵
草本,高50-150cm。莖上部有分枝,具條棱,被開展的密絹毛狀長柔毛,並雜有頭狀具柄腺毛,在上部和花序軸被毛更密,節間長1-2cm。葉主要莖生,下部和中部葉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7-10cm。寬2-3.5cm,先端短尖或小凸尖,基部漸狹下延,近無柄,邊緣有硬尖齒,上面被白色短毛,下面被密絹毛狀絨毛或綿毛;上部葉較小,無柄,長2-4cm,寬0.4-1.5cm,兩面被白色密綿毛或絲光毛,邊緣有尖齒。頭狀花序多數。2-7個簇生,排成穗狀圓錐花序;總苞圓柱形或鐘形;總苞片4-5層,上部淡紫色,外層線狀披針形,背面被白色絨毛,中層線狀長圓形,背面被疏毛,內層極狹,絲狀;花托無毛;花黃色;雌花多數,花冠檐部3齒裂;兩性花較少數,花冠檐部5稀6淺裂,有疏毛和腺體。瘦果圓柱形,具棱10條,被毛;冠毛白色,糙毛狀,易脫落。花期12月至翌年4月。
生長環境
生於田邊、路旁、草地或低山灌叢中。分布於華南及福建、台灣、貴州、雲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