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土生,直立,高45-80(-110)厘米,具一橫走的地下根狀莖和遊走莖。
根托只生於莖的基部,長5-7厘米,直徑0.4-1.6毫米,根多分叉,被毛。主莖自中下部狀分枝,明顯呈“之”字形,禾稈色,不分枝的主莖高(5-)10-20厘米,主莖直徑2-4毫米,莖有棱,具溝槽,無毛或在分叉處被毛,維管束3條,主莖頂端不呈黑褐色,側枝5-7對,2-3回羽狀分枝,小枝較密排列規則,主莖上相鄰分枝相距6-12厘米,帶葉小枝背腹壓扁,兩面被毛,主莖在分枝部分中部連葉寬6-8毫米,末回分枝連葉寬3-5毫米。
葉互動排列(除不分枝主莖上的葉外),二形(除不分枝莖上的葉外),草質,表面光滑,邊緣全緣,具白邊,不分枝主莖上的葉排列稀疏,相距1.5-2.0厘米,較分枝上的大,一形,綠色,卵形,背腹壓扁,背部不呈龍骨狀,邊緣全緣。主莖上的側葉明顯大於側枝上的,寬卵形或近圓形,3.8-4.5毫米X2.6-4.0毫米,基部鈍或近心形,分枝上的腋葉對稱,窄
橢圓形,2.4-4.2毫米X2.0-3.4毫米,邊緣全緣,基部雙耳狀。中葉不對稱,主莖上的略大於分枝上的,分枝上的側葉鐮形,1.2-1.5毫米X0.4-0.6毫米,相互排列不是非常近,背部不呈龍交叉,先端急尖,基部楔形,邊緣全緣。側葉不對稱,主莖上的較側枝上的大,分枝上的長圓形或鐮形,略斜升或外展,接近,2.5-4.0毫米x0.8-1.4毫米,邊緣全緣,上側基部具三角形的耳,不覆蓋小枝,下側邊基部不具耳。
孢子葉穗緊密,四稜柱形,單生於小枝末端,4.0-10毫米x1.4-3.5毫米;
孢子葉一形,寬卵形或近圓形,邊緣全緣,具白邊,先端急尖或漸尖,略呈
龍骨狀;僅一個大孢子葉分布於孢子葉穗中部的下側和基部的下側,其餘的均微小孢子葉。大孢子深褐色;小孢子淺黃色。
生長環境
生於林下,海拔150-900米。
毛枝卷柏可適應較大的溫度變化幅度,由於葉片細小,葉片厚,
蒸騰失水較少,因此植株能忍受較高的溫度。但是為了保證植株的生長量,使植株葉片更密集,株型更美觀,應保證生長環境溫度不低於10℃。由於生長旺盛,毛枝卷柏對環境濕度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吊蘭栽培時,由於幼根裸露,需要及時補充水分。植株密集的小葉片也有一定的持水功能,可保持葉片的鮮綠。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安徽(黃山、芒山、祁門、休寧)、福建(福州、長汀、龍門、南靖)、廣西、廣東(乳源、和平、懷集、連州)、湖南(江永、納雍、桑植)、江西(安遠、臨川、龍南、瑞金、宜豐)、浙江(遂昌)。模式標本采自安徽黃山。
繁殖方法
毛枝卷柏分枝速度很快,因此分株繁殖是最佳的繁殖方式。將橫走莖切斷繁殖,成本低,周期短,植株性狀穩定,方法簡便易行。空氣濕度和溫度適宜的情況下,毛枝卷柏的橫走主莖生長迅速,生出不規則的分枝。由於每個分枝都會生出新的不定根,因此每個分枝都可以獨立成為一個新的植株,在不切斷的情況下,很容易形成成片的綠色景觀。
栽培技術
毛枝卷柏根系淺,但較發達,根有氣生性狀,需氧量大,因此,宜淺植或吊蘭懸掛。毛枝卷柏對栽培基質要求不是很嚴格,以疏鬆栽培基質能夠穩定植株即可。根據不同的目的,可選不同的栽培方法。
日常管理:蕨類植物一般屬喜陰濕型植物,但毛枝卷柏怕對光照、溫度、濕度都不是很敏感,環境條件利於控制,一般人工栽培的隱蔽度在50%左右,環境濕度保持在22-28℃之間,相對濕度控制在50-80%之間即可。
病蟲防治
毛枝卷柏病蟲害較少,主要有葉斑病和炭疽病,傷害部位均以葉片為主,濕度大的環境易於發生。
葉斑病發病初期或後期均可用0.5%-1%的波爾多液,或50%
多菌靈1000倍液噴灑防治。
炭疽病發病初期用0.3-0.5%等量式
波爾多液,或60%代森鋅800-900倍液,或70%托布津1500倍液噴灑防治。
主要價值
藥用: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痢,利濕消腫。用於濕熱痢疾,寒濕痢疾。
景觀:毛枝卷柏是一種熱帶觀賞蕨類植物,因主莖直立或橫臥,有短毛,遊走狀,毛枝卷柏葉色翠綠,葉片終年鮮綠色,是地被綠化、景觀培植及室內觀賞的植物。生長迅速的主莖吊蘭懸掛種植時,能延長到1米以上,別樣的觀賞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