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果杜英

毛果杜英

毛果杜英 (Elaeocarpus rugosus Roxb.)是杜英科、杜英屬喬木。小枝粗壯,圓柱形,具明顯葉痕及花序梗痕。葉革質或薄革質,聚生枝頂,倒卵狀披針形、提琴形、倒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側脈16-18,上面中脈、側脈平,網脈明顯,下面中脈、側脈及網脈均隆起;葉柄頂端曲膝狀。總狀花序著生於脫落葉及生長葉的腋部,密集,花大,有花約8-10朵;花芽、花梗及花序梗密被銹色絨毛;花芽長圓形,先端急尖,基部圓形;萼片5-6,外面被毛,裡面無毛;花瓣5-6,小裂片15-20;雄蕊45-51;花盤腺體5裂,小,每裂2裂,被毛;子房密被絨毛,花柱上部無毛,比雄蕊稍長。核果橢球形,外果皮被絨毛,內果皮表面具明顯的瘤狀突起,核扁,具兩條明顯的邊。

分布於中國雲南、廣東、海南;印度、緬甸、孟加拉、泰國、馬來半島也有分布。生於海拔500-800米的溝谷、箐溝常綠闊葉林中。

毛果杜英是中國華南地區重要的觀賞樹種,在園林中常叢植於草坪、路口、林緣等處,也是優良的行道樹和重要的風景林樹種。還可作為廠區的綠化樹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1998年 ver 3.1)——易危(VU)。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果杜英
  • 拉丁學名:Elaeocarpus rugosus Roxb.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酢漿草目
  • 杜英科
  • 杜英屬
  • :毛果杜英
  • 命名者及年代:Roxburgh,1832
  • 保護級別:易危(IUCN標準)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30米。小枝粗壯,圓柱形,粗6-11毫米,具明顯葉痕及花序梗痕,被銹褐色短絨毛,褐色。葉革質或薄革質,聚生枝頂,倒卵狀披針形、提琴形、倒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長(14-)18-30(-45)厘米,寬6-11(-16)厘米,先端突尖、圓形或微凹,自2/3向基部漸狹,基部楔形,邊緣具淺的疏鈍齒,葉表面僅沿中脈被極短柔毛,下面沿中脈被極疏柔毛;側脈16-18,上面中脈、側脈平,網脈明顯,下面中脈、側脈及網脈均隆起;葉柄頂端曲膝狀,長1-2.6厘米,粗3毫米,上面平坦,下面圓形,初被銹黃色毛,後變禿淨。
總狀花序著生於脫落葉及生長葉的腋部,密集,長4-12厘米,花大,有花約8-10朵;花芽、花梗及花序梗密被銹色絨毛,花梗長9-18毫米;花芽長圓形,先端急尖,基部圓形,長10-14毫米;萼片5-6,長11.5-14.5毫米,外面被毛,裡面無毛;花瓣5-6,長13-15毫米,寬8毫米,先端撕裂至1/5左右,小裂片15-20,外面密被銹黃色絨毛,裡面被絨毛,邊緣具睫毛;雄蕊45-51,花葯長3.5-4毫米,先端有長4-4.5毫米的芒,花絲長2-2.5毫米;花盤腺體5裂,小,每裂2裂,被毛;子房密被絨毛,2室,每室胚珠多數,花柱上部無毛,比雄蕊稍長。核果橢球形,長約3.5厘米,徑2-2.5厘米,外果皮被絨毛,內果皮表面具明顯的瘤狀突起,核扁,具兩條明顯的邊,1室,1種子。花期3月,果期5-8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景洪、勐臘、金平)、廣東(仙湖植物園(深圳王國棟022490)、蓮塘(李沛瓊3141)、東門北路(李沛瓊3135))、海南;印度、緬甸、孟加拉、泰國、馬來半島也有分布。生於海拔500-800米的溝谷、箐溝常綠闊葉林中。喜溫暖濕潤環境,適生於酸性黃壤,但要求排水良好。

繁殖方法

播種或扦插繁殖。種子秋季成熟,陰乾沙藏;播種前宜用70℃的熱水浸種至自然冷卻,再用冷水漫種1周;條播行距約20厘米,覆土厚約2厘米,蓋草保濕。大苗移栽時,要結合整形,適當疏去部分枝、葉,以減少水分蒸發,有利樹體恢復生長。

主要價值

層層輪生的枝條自上而下形成塔形樹冠,巍峨壯觀;開花時節,有如懸掛了層層白色的流蘇,迎風搖曳,並散發著奶油味的香氣,惹人喜愛,成年樹樹幹基部的板根十分壯觀,是中國華南地區重要的觀賞樹種,在園林中常叢植於草坪、路口、林緣等處,也是優良的行道樹和重要的風景林樹種。還可作為廠區的綠化樹種。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1998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易危(VU)。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