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咀遺址,位於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株林鎮柏條鋪村毛家咀灣東南部,面積約3萬平方米,是西周時期的古遺址。
毛家咀遺址文化層厚2.5米左右。1958年,發掘。清理出西周木構建築蹤跡5000平方米左右,發現直徑20厘米的木樁280根及一些木板牆和平鋪的大木板。出土新石器時代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夾砂褐陶次之,有少量夾砂黑陶,紋飾有籃紋,器形有鼎、罐、缸、缽及紡輪等,尾石家河文化;西周銅器有爵、錛、缸、缽及紡輪等,屬石家河文化;西周銅器有爵、錛、刀、鏃等,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有少量夾砂褐陶,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弦紋,器形有有鬲、豆、罐等;秦漢遺物有夾砂灰陶繩紋筒瓦、板瓦等。毛家遺址大型半乾闌木構建築是繼河姆渡文化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也是中國商周考古的重大發現,充分體現了先民的建築技術和智慧,具有較高研究價值。
2013年5月,毛家咀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家咀遺址
- 地理位置: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株林鎮柏條鋪村毛家咀灣東南部
- 所處時代:西周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344-1-344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57年冬,當地村民挖水塘時發現毛家咀遺址。
1958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發掘隊在蘄春毛家咀遺址發掘出西周木構建築,並出土一些遺物,是鄂東地區考古的重大發現。
遺址特點
綜述
毛家咀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5米左右。發掘清理出西周木構建築蹤跡5000平方米左右,主體遺存為屬於第三層的古代木構建築遺蹟以及共出的陶、銅、木、骨、石質類遺物。
木構建築遺蹟
木構建築遺存包括立柱、柱洞和木板等建築組件。研究者認為,這些古代木構建築具有鮮明的南方地區建築特點。
西邊的中型水塘發掘面積約1600平方米,發現立柱109根,主要分布於水塘的中、北部。中部可辨三座房址,其中兩座(1號房、2號房)的周邊局部殘留木板,四面圍起成房子外牆,內部用木柱和橫板分割空間,另一座3號房只殘留有立柱。三座房址規格基本相同,面向西南或東北。其中西北側的2號房寬8米,深4.7米,立柱的柱網排列成5列3排,可知其為面闊四間、進深二間。東南面的1號房格局近似,但其西面的兩個隔間寬,東面的兩間明顯窄。1號的東北面還有3號房,僅殘留周邊的7根立柱,可知與1號的規格基本相同,兩者間有1.3米通道。
中型水塘東邊近70米還有大型和小型水塘,水塘里發現有木柱171根、木板牆13處和1處長2.3、寬2.8米的平鋪木板遺蹟。其中可辨房址兩間,1號房址的周邊殘存有木板牆,可知房址平面為梯形,方向接近正方向,東西寬4.6米,西側進深2.2米,東側進深3.3米。房址內有粗細木柱15根分割空間,格局與西面中型水塘發現的房址相同。其北有2號房址,殘存東南部的木板外牆,東牆殘長4米,南牆殘長1.6米。東牆方向為348°,大致為西北—東南向。大型水塘區域的其他木柱,排列多有規律,有的一排成直線,有的排成直角,有些排之間平行,但由於破壞過甚,難以確知它們的建築群組和內部結構。
文物遺存
古代木構建築構件
毛家咀遺址發現直徑20厘米的木樁280根及一些木板牆和平鋪的大木板。木構建築遺存包括立柱、柱洞和木板等建築組件。
銅、木、骨生活用器
毛家咀遺址古代木構建築同出的日用生活用器有銅、陶、木、骨質四類以及水稻遺存。其中銅器有銅爵1件,有一字,為族氏銘文,與新屋塆一件青銅方鼎的族氏銘文相同。骨制類除1件骨匕外,還有卜骨和卜甲,發現與西邊大型水塘的北部。木器有杯和勺形器。還有1件漆器。
水稻遺存
東部的大型和小型水塘之間發現成堆的水稻遺存,可能是存放糧食的地方,在中型水塘的北部、水井以北的幾個探方中,也發現有一小片一小片的水稻穀遺存。
陶器
毛家咀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夾砂褐陶次之,有少量夾砂黑陶,紋飾有籃紋,器形有鼎、罐、缸、缽及紡輪等,屬石家河文化;西周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有少量夾砂褐陶,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弦紋,器形有有鬲、豆、罐等等。
研究價值
毛家遺址大型半乾闌木構建築是繼河姆渡文化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也是中國商周考古的重大發現,充分體現了先民的建築技術和智慧,具有較高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毛家咀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毛家咀遺址位於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株林鎮柏條鋪村毛家咀灣東南部。
毛家咀古文化遺址
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毛家咀遺址,路程約28.4千米,用時約44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