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景寧畲族自治縣是浙江省麗水市下轄的一個自治縣。東接青田縣、文成縣,南連泰順縣和福建省壽寧縣、西鄰慶元縣、龍泉市,北連雲和縣,東北毗蓮都區。而毛垟鄉就是景寧畲族自治縣中的一個鄉。
資源
水利資源
毛垟鄉水利資源豐富,全鄉現有毛垟電站、景潤電站、永庫電站、銀庫電站、爐西電站、爐西坑電站等6座水電站,庫容總量360萬立方米,總裝機容量24290 kw。
旅遊資源
毛垟鄉文物古蹟眾多,有馬仙殿、毛氏宗祠、古戲台、古行宮、以及古橋、古水灞、古水車、古渡、古城門、古民居等古蹟,另有革命老區黃秀。
民間文化
毛垟木偶戲。毛垟木偶戲班組建於1976年,有前台和後場兩組人員配合演出,每逢春節、婚嫁等傳統節日戲班到村上門表演。
毛垟花鼓戲。毛垟花鼓戲班組建於解放前,劇情簡潔明快,曲調活潑流暢,用當地方言演唱,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農民喜愛。常演劇目有《賣絲線》、《買小布》、《補缸》、《繡盤桃》、《春花思郎》、《賣雜貨》、等,每逢春節、中秋、重陽等節日都會組織演出,同時也到景寧、慶元等鄰縣一帶表演。
毛垟舞獅。毛垟舞獅班組建於解放前,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 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每年春節元宵期間到各村巡迴表演,還至景寧、慶元等鄰縣一帶表演。並多次獲獎。
毛氏祭祀。毛氏祭祀是毛垟毛氏人拜祖宗的風俗。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為祭祀日,要請“祖宗”吃團圓飯,進行祭祀。每年一小祭,每十年一大祭。
福利
“免費體檢”這對許多城裡人想都不敢想的好事,今天毛垟的村民卻得到了這份厚禮。為鼓勵農民積極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減少農民的醫療支出,本著有病早發現,無病保健康的原則。自7月31日起,由鄉政府埋單,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免費健康體檢,體檢的項目包括內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血壓、心電圖等。該活動的開展受到了民眾的熱烈歡迎,毛垟村76歲的毛道興老人,早早地就來到衛生院排隊等候體檢,在進行完所有的體檢項目後高興地說:“以前我們鄉下人,連看病都難,現在政府為村民免費體檢,村民可以查出自己平時沒有留意到的身體毛病,並及時得到治療,這件實事真是送到了我們的心坎里了。”像毛道興老人一樣,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毛垟鄉轄區庫頭、陳坪、爐西等7個村委的2000多在家的民眾將陸續接受體檢。
政策
毛垟鄉團委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適時順勢,與時俱進,引導農村團幹部和農村青年利用周末休息時
毛垟鄉間交流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今年,鄉團委在原有基礎上,對學習的內容、形式作了進一步探索,確保農村團幹部和農村青年的培訓質量。
一是提高對學、用技能的認識。召集全鄉團幹部和農村青年召開座談會,鄉團委主要從青年團幹部和農村青年的實際出發,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本著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通過座談,使他們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引導他們認識到學、用技能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簡單的農業實用技術的學習和運用,提高他們學、用技能的意識,要求他們在學、用技能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二是努力創新學習形式。為增強學習的吸引力,在學習形式上力求做到三個“結合”。一是黨政領導授課與通過座談會等相結合。在學習中要注意採用案例式、研討式、答疑式等方法,努力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座談會中每講了一個好的做法都要組織學員進行討論,使學員不斷加深對先進做法的理解。二是“本地學”與“走出去學”相結合。利用春節期間人員返鄉機會,如開座談會,交流好的經驗做法,帶動在鄉青年就業;也利用鄉團委乃至其他縣、市、區團委的相互交流機會,鄉團委積極爭取提供學員們到外地進行學習考察的機會,讓學員們能夠親身體驗。三是理論學習與實踐鍛鍊相結合。只有不斷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進行實踐能力鍛鍊,才能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歷史名村
毛垟村
因毛姓開基建村於垟地而得名,又稱帶溪。在村的一堵牆上有胡述文、琴垞同治乙丑年所著的“帶溪十詠”。蒼龍捲水、伏虎飲泉、東山掛榜、渡品浮槎、前對筆峰、後倚畫屏、雙印呈奇、一笏獻瑞、長溪環帶、合澗垂虹。
胡述文為湖北武昌府江夏縣人,嘉慶十年(1805)乙丑科進士。而琴垞則為湖南寧鄉人陶章溈之號,字季壽,嘉慶年間官鳳台(今山西晉城市)知縣。
毛垟位於縣城西南,群峰拱秀,碧水環繞,為景寧慶元兩縣邊界重鎮,八九十年代,曾與英川一起被喻為“景寧的小香港”,其繁華景象由此可見一斑。至於帶溪景點文化,前賢時彥點讚著述頗豐,筆者自知摻和並無補益。
上沙灣
順流而下,不到兩公里,便到了上沙灣。這是一個自然村,始建於清順治年間,估計也就三百來年歷史。上沙灣,因處溪灣沙地而得村名。溪水經年累月衝擊,積澱的泥沙在溪邊形成了人們賴以生存的一彎土地。
上沙灣村,座座房屋,並無破敗跡象,不像其他偏遠山村那樣有十室九空的落寞感。在城市化進程大浪衝激下,這裡仍顯生機。出入村莊的“五道門”,可謂鄉村建築的一道奇觀。走過上百個農村,別說是自然村,就是鄉鎮中心村也未見過如此神奇的物件。小小的村莊還有牌坊、戲台、聚仙亭、觀音閣等人文景觀。顯而易見,這個村莊歷史上曾經是何等的繁華。據說,自清初建村以來,村里中進士和舉人9人。而今只有48戶人家的上沙灣竟然有63位公職人員,也就是說戶均一人以上,可謂歷代人才輩出。
大凡人才出眾的地方,總少不了“人傑地靈、底蘊深厚”等語。上沙灣村還真坐擁奇山異水。村前兩座山峰,一文一武。左邊的山峰像將軍帽高而尖,村人稱為“將軍山”,另一座稍低的山峰,村人稱其為“丞相山”。仿佛冥冥之中注定,這兒是孕育人才的風水寶地。
憑心而論,若論及上沙灣緣何物產豐富,代有人才,上蒼賜予的將軍、丞相兩座山峰故然神秘,而我更看好農耕文化的足跡——家家戶戶的泥巴牆。
上沙灣的泥巴牆,有令人震撼的感受。這兒的泥牆顏色別具一格,有種溫馨的感覺,不知是泥土結構不同,還是築牆技藝所致。除顏色宜人之外,牆面特別的平整,牆體筆直筆直的,幾乎上下一樣大小,經風歷雨數百年,大多數牆面,依然是那么光滑,並沒多大滄桑跡象。
前人有志書這樣描述景寧先民的生存境遇:“山谷遐阻,商賈罕集,人惟力田務穡,無他為生。”村上有戶農家的對聯仿佛為此作了註解:“紹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耕惟讀”,橫批“耕讀持家”。鮮活的對聯與道道泥巴牆交相輝映,印證了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的上沙灣人是多么勤勞而富有智慧。通過道道泥巴牆,我們仿看到:清康熙時期,邑癢生葉上蘭英年病逝,三個苦命的兒子,如何在才面貌雙全的後媽含辛茹苦撫養下,長大成人並先後考取功名;道光年間,葉在田一心向學,直到八十一歲考中舉人。正是這股鍥而不捨,不向困難低頭的上沙彎精神,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才,成就了五道門、戲台、聚仙亭、觀音閣等深山奇觀。
上沙灣的泥巴牆保持的非常完整,而且村中少見鋼筋水泥房。但願往後每次到此,都能欣賞到如此精妙的農耕文明傑作。
庫頭村
因村前昔有險灘,時有翻排事故,排運工人吃盡苦頭,故稱“苦頭”,因方言苦與庫音近,演變成今名。村里曾有棟龐大的古宅,386支柱落地,設18個天井、24個上間,半個多世紀前就毀於火災,聞者無不唏噓。古老的庫頭村,有待人們考證的人文歷史還真不少。庫頭為景寧陳氏最早落腳之地。與張仲景齊名的南宋名醫陳言,客居景寧書就不朽醫學名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是否與庫頭有關,非常值得探究。
三十年前,曾有前輩這樣形象描繪這一帶的風光:“毛垟港,彎過了幾道彎,五十里水路到沙灣。河邊幾多老村莊呀,枕著波濤代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