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羅胝子尊著

毗羅胝子尊著

世間眾生的一切苦樂,都是過去世的因果報應。苦行外道,淘槽飲汗,拔髮灰身。經生死劫數間,自盡苦行,認為苦行如縷丸轉於高山,縷儘自止一般,因此,解脫要順應自然,既然過去世做了惡事,就要接受苦果的報應,待八萬劫苦果受盡,自然就能獲得解脫。後歸依佛教,成阿羅漢果。五百羅漢第叄拾柒尊毗羅胝子尊者,名刪闍夜。是古印度苦行六外道之一,所以只稱其母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毗羅胝子尊著
  • 屬性:因果報應
  • 對應:苦行外道
  • 對象:順應自然
第叄拾柒尊毗羅胝子尊著,佛教認為,生平,尊者法相:,禪詩:,偈解:,

第叄拾柒尊毗羅胝子尊著

毗羅胝子尊者,名刪闍夜。是古印度苦行六外道之一,所以只稱其母名。
毗羅胝子尊著

佛教認為

世間眾生的一切苦樂,都是過去世的因果報應。據《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維摩經·弟子品》等載,尊者為外道六師中之第三師。苦行外道,淘槽飲汗,拔髮灰身。經生死劫數間,自盡苦行,認為苦行如縷丸轉於高山,縷儘自止一般,因此,解脫要順應自然,既然過去世做了惡事,就要接受苦果的報應,待八萬劫苦果受盡,自然就能獲得解脫。後歸依佛教,成阿羅漢果。

生平

毗羅胝子尊者是古印度毘藍過人,原是一個苦行僧,一苦修為解脫之法,與佛教的正宗不相容。後來受到佛祖的點悟,歸從正法,成為德行高深的羅漢。見到佛祖之前,毘羅胝子是個堅定地苦行主義者,他認為,時間眾生的一切苦樂,都是前世的因果報應,如果世間的人不做惡事,也不做善事,轉生到來世就沒有苦樂的區別,現在持戒修行,轉生到未來世就不會受苦。毘羅胝子不但有一套理論,做起來也毫不含糊。他時常連續七天不吃不喝,而精神依然飽滿。因為這個原因,他的觀點受到人們的追捧,許多年輕人慕名而來,追隨在他的左右。佛教提倡用智慧的方法獲得解脫,認為苦行對人不但沒有幫助,做的過分了,還會引誘人走上邪路。因此苦行歷來為正宗所不齒,被視為旁門左道。雖然如此,佛祖並沒有捨棄毗羅胝子,為了感化他,佛祖親自來到毘藍國。他入鄉隨俗,按照苦行僧的習慣住屋頂漏雨的草屋,吃牲畜才吃的麥糠。這樣過了三個月之後,佛祖對毘羅胝子說:“我嘗試了你們的生活,但是並沒有感到有什麼好處。天地的一切出產,本來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認為壞的,也許動物覺得很好;我們認為好的,也許動物一點不喜歡。所以說,天地所賜取之不盡,但是生命各取所需,合乎本性也就是順其自然,這樣才能讓天神感到滿意。佛祖又告誡他說,修行靠的是內心的純淨,和吃什麼喝什麼沒有關係。人的物質需要僅僅是外在形式,並不重要,如果過分強調,一味苛求,反而會讓人心神不寧,修行也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了。佛祖的一番教誨讓毗羅胝子幡然醒悟,他這才知道自己不能進步的原因。他立刻燒掉自己苦修的茅屋,帶領所有的弟子皈依了佛祖,毘羅胝子是佛祖最早收服的外道領袖,他知過能改,為其他的外道提供了榜樣,因為有這份功德,終於修成羅漢正果。

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現為附身傾坐,雙手交叉,右手攏於袖中,左手執羽扇,目光內斂,神情憂苦。尊者心誠志堅,道行高妙。

禪詩:

人生得意盡可才,命運於君總青睞。
快馬加鞭莫停歇,水到渠成龍門開。

偈解:

人生得意之際大展其才,因為這時會得到命運的格外眷顧。盡其才能快馬加鞭莫要停下,水到渠成時功名自然附身可拾。得此偈者,正當好運當頭,做起事來得心應手,須抓住機會倍加努力,待水到渠成之時,功名利祿都可到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