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德貝赫會議

1954年5月29日,荷蘭伯恩哈德親王召開了第一屆比爾德貝赫會議,旨在增進歐美在政治、經濟和國防領域的交流。比爾德貝赫會議得名於舉行的地點——荷蘭村莊奧斯特貝克的比爾德貝赫酒店,被人們形容為“全球精英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比爾德貝赫會議
  • 外文名:Beard Behr Conference
  • 首次時間:1954年5月29日
  • 首次地址:荷蘭
會議簡介,會議爭議,會議解密,會議組成,與中國的關係,與會者名單,會議評議,

會議簡介

為了讓歐美精英聚在一起,1954年5月29日,荷蘭伯恩哈德親王召開了第一屆比爾德貝赫會議,旨在增進歐美在政治、經濟和國防領域的交流。比爾德貝赫會議得名於舉行的地點——荷蘭村莊奧斯特貝克的比爾德貝赫酒店,被人們形容為“全球精英會議”。亨利·基辛格、赫爾穆特·施密特、格哈德·施洛德、丹尼爾·瓦塞拉(魏思樂)、可口可樂、殼牌和菲亞特等公司的領導人甚至荷蘭女王都是常常被人提及的與會者。會議一年一度舉行。
2011年6月9日至12日,和過去一樣,這個聚集了全球最頂尖精英的論壇神秘依舊,全程閉門舉行,沒有新聞發布會,也沒有任何決議或聲明。

會議爭議

在搜尋引擎上搜尋比爾德貝赫,排在前面的竟是一個英國人為揭開比爾德貝赫的“驚天陰謀”開設的網站。“陰謀論”中最醒目的“證據”是:“這個集團的創始人荷蘭親王伯恩哈德本人就是納粹黨衛軍。” 過去半個多世紀來,類似的傳言一直是比爾德貝赫陰謀論者樂此不疲的談資。該組織被指暗中操縱著重大國際事件,如選拔未來領袖,創造歐盟,密謀發動伊拉克戰爭等。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1991年,還是年輕州長的比爾·柯林頓應邀參加比爾德貝赫會議;1993年年僅40歲的工黨議員托尼·布萊爾也獲得邀請,之後兩人都登上本國權力的巔峰。在陰謀論者看來,這正是比爾德貝赫會議控制大國政治的證據。
年復一年,比爾德貝赫集團引發了人們各種各樣的猜測。這些有時被斥為“陰謀論”的猜測在線上論壇上四處流傳,最終匯成這樣一種觀點:一個有權勢的少數派集團正在實施計畫,企圖建立一個新的世界秩序。這種觀點認為,在閉門會議上、在沒有民主制度控制的情況下作出了重要的政治經濟決定。參加比爾德貝赫會議的重要政界人士既有左翼人士,也有右翼人士,因此有謠言說,這個集團在推薦未來的國家元首。比爾·柯林頓、利昂內爾·若斯潘甚至若澤·巴羅佐都在掌權之前受邀參加會議。
著名的陰謀論網站“監獄星球”不斷更新歐巴馬政府收比爾德貝赫會議控制的諸多證據:例如,2008年參加比爾德貝赫會議的美國代表幾乎就是一個處於雛形的歐巴馬班底。歐巴馬原計畫在6月6日從華盛頓乘專機飛回芝加哥度周末,但當隨行記者登上專機後,才發現總統候選人沒有一同前往。他們後來得知,歐巴馬當日和他昔日的對手希拉蕊在華盛頓秘密會晤。“監獄星球”因此斷言,兩位即將登上美國權力巔峰的要人正是在比爾德貝赫會議上密謀如何接手美國政壇。

會議解密

會議組成

在一位比爾德貝赫會議的與會人士看來,這場精英聚會並非沒有什麼神秘之處。“除了參與者大都是重量級人物,這和其他國際會議並沒有什麼不同。”
比爾德貝赫集團並沒有“會員”一說,只有“籌委會成員”,他們來自18個歐美國家。除了每年參會的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和洛克菲勒家族掌門人大衛·洛克菲勒,籌委會尤其青睞歐美政界、經濟界的的新秀。如:2003年,葡萄牙總理巴羅佐,他在一年後當選歐盟委員會主席;2010年,谷歌創始人埃里克·施密特、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2011年,世界銀行行長佐羅克、俄羅斯鋼鐵大亨莫爾達紹夫。
外界常誤以為比爾德貝赫扮演著選拔世界領袖的角色,實際上恰好相反,柯林頓和布萊克參會之前就已經被視為有潛力的政壇新星。
比爾德貝赫集團從來不邀請開發中國家代表,只向西方精英敞開。一位與會者甚至不屑地說:“我們只找想發相近、志趣相投的人。否則比爾德貝赫會議就會成為迷你版的聯合國......成為一個笨蛋俱樂部。”
直到最近幾年比爾德貝赫會議才逐漸走出“封閉”。2008年籌委會“罕見地”發布了表達會議宗旨的聲明。2010年,其官方網站終於上線。

與中國的關係

2011年,與會者名單中出現了兩位中國人的名字: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傅瑩女士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有國外媒體認為,這是中國崛起的又一個標誌。

與會者名單

佐羅克
若澤·巴羅佐
丹尼爾·瓦塞拉
莫爾達紹夫

會議評議

比爾德貝赫會議本質仍然是“歐美兩個地區的對話”,恰如比爾德貝赫官網對自己的定義:“如今歐美面臨著更多而非更少的共同問題,從財政到投資,從環保挑戰到國際安全,一個歐美的構想並沒有過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