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魚藤

毒魚藤

毒魚藤,中藥名。為豆科植物中南魚藤Derris fordii Oliv.的莖、葉。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解毒殺蟲之功效。常用於瘡毒,皮炎,皮膚濕疹,跌打腫痛,關節疼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毒魚藤
  • 別稱:白藥根、雷公藤蹄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魚藤屬
  • :中南魚藤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 毒性:有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莖、葉。

性味

味苦,性平,有毒。

歸經

歸脾經。

功效

解毒殺蟲。

主治

瘡毒,皮炎,皮膚濕疹,跌打腫痛,關節疼痛。

相關配伍

治皮炎:(毒魚藤)莖煎水洗。或加楓樹皮(路路通亦可)、松樹根皮、骨碎補等更好。(《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莖、葉,莖切片曬乾;葉曬乾。

形態特徵

中南魚藤,又名霍氏魚藤。藤本。奇數羽狀複葉,互生,長15-28cm;小葉5-7,革質,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4-12cm,寬2-5cm,先端短尾狀或漸尖,基部圓形,兩面無毛。圓錐花序腋生,序軸及花梗均被棕色短硬毛;小苞片,鑽形,具毛;花萼淺杯狀,萼齒5,三角形,極短,有棕色短柔毛;花冠白色,旗瓣有短爪,翼瓣一側有耳,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基部具尖耳;雄蕊10,單體;子房無柄,有黃色長柔毛。莢果長圓形,扁平,長4-9cm,寬約1.5cm,無毛,兩側有狹翅,種子1-4顆。花期8月,果期9-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或溪邊灌叢中或疏林中。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鑑別

藤莖圓柱形,表面粗糙,折斷面木部占大部分。完整葉為羽狀複葉,小葉5-7片,小葉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4-12cm,寬2-5cm,先端短尾狀而稍鈍,基部楔圓形,全緣。黃綠色,兩面均光滑,近革質。氣微。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洗瘡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