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蟲咬傷病

毒蟲咬傷,中醫病名。是被毒蟲類叮咬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以鮮紅斑、腫脹,伴有輕重不等的疼痛、麻木、瘙癢為臨床表現。與西醫病名相同。本病若及時治療和處理,病情較輕者,一般預後良好。但部分嚴重患者可導致休克,昏迷,抽搐,心臟和呼吸麻痹等,甚至死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毒蟲咬傷
  • 發病部位:全身
  • 相關西醫疾病:毒蟲咬傷
  • 主要病因:熱毒蘊結
  • 多發群體:所有人群
  • 疾病分類:外科—中毒性疾病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是被毒蟲類叮咬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以鮮紅斑、腫脹,伴有輕重不等的疼痛、麻木、瘙癢為臨床表現。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特點,與西醫病名毒蟲咬傷基本相同。

病因病機

人體皮膚被蟲類叮咬,接觸其毒液,或接觸蟲體的毒毛,邪毒侵入肌膚,與氣血相搏所致。

診查要點

1.有毒蟲叮咬及接觸史,可見叮咬部位的咬痕、毒刺等。
2.多見於夏秋季節,好發於暴露部位。
3. 以鮮紅斑、腫脹,伴有輕重不等的疼痛、麻木、瘙癢為臨床表現。
4. 一般無全身不適,嚴重者可有惡寒發熱、頭痛、胸悶等全身中毒症狀。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應以虛實為辯證要點。皮膚成片紅腫、水皰、瘀斑,發熱,胸悶,尿黃,舌紅,苔黃,脈數,應考慮為熱毒蘊結證,以實證為主。

治療原則

本病主要是以外治法為主要治療原則,症狀嚴重者,清熱解毒,五味消毒飲加減。

證治分類

熱毒蘊結證
主證:皮膚成片紅腫、水皰、瘀斑;可伴有發熱,胸悶,尿黃;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
代表方: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其他療法

1.入乳汁、米醋、香皂水等,外搽。
3.內服解毒消炎丸、牛黃解毒片等。 

轉歸預後

本病若及時治療和處理,病情較輕者,一般預後良好。但部分嚴重患者可導致休克,昏迷,抽搐,心臟和呼吸麻痹等,可致死亡。 

預防調護

1.搞好環境衛生,清除周圍雜草。
2.野外工作時,應掌握蜂的生活習性,應注意防範。

文獻摘要

《外科正宗》云:“惡蟲乃各稟陰陽毒邪而去……,如蜈蚣用鉗,蠍蜂用尾……自出有意附毒害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