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草,中藥名。為毛茛科人字果屬植物耳狀人字果Dichocarpum auriculatum (Franch.) W. T. Wang的根。植物耳狀人字果,分布於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具有清熱除濕,解毒散結,止咳化痰之功效。主治濕熱黃疸,癰腫瘡毒,瘰癧,痰熱咳嗽,癲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母豬草
- 別稱:山黃連(四川)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毛茛目
- 科:毛茛科
- 屬:人字果屬
- 種:耳狀人字果
- 分布區域:湖北、四川、貴州、雲南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鑑別,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
清熱除濕,解毒散結,止咳化痰。
主治
濕熱黃疸,癰腫瘡毒,瘰癧,痰熱咳嗽,癲癇。
相關配伍
1、治黃疸型肝炎,母豬草12g,茵陳15g,青蒿、金錢草各12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2、治癰腫瘡毒,母豬草、馬蹄草、菊花葉、四葉菜各適量。搗爛外敷。(《萬縣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
外用:適量,搗爛敷。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挖,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直立草本,無毛。根狀莖橫走,黑褐色,質堅硬,有多數細根。基生葉少數,在果期常枯萎;葉柄長5-11cm;葉為二回鳥趾狀複葉;中央一回指片菱形,長1.8-6cm,寬1.5-5cm,中上部有淺牙齒,側生指片有小葉2枚,小葉不等大,上面小葉斜卵形,下面小葉斜卵圓形;莖生葉2-4枚,似基生葉;葉柄長2-5cm。復單歧聚傘花序,長7-19cm,有1-7朵花;下部苞片葉狀;花梗長2.5-3.5cm;花兩性,萼片5,花瓣狀,白色,倒卵狀,橢圓形,長5-9mm,寬3-5.5mm,先端鈍;花瓣5,金黃色,長約4mm,瓣片寬倒卵圓形,長、寬均1.5mm,先端微凹或全緣,下部有細長的爪;雄蕊約20,長5-6mm,花葯黃色,長約0.6mm;心皮2,基部合生。蓇葖果2,狹倒卵狀披針形,長11-15mm,叉狀分開,喙長約2mm。種子8-9顆,近圓形,直徑約1mm,黃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陰處潮濕地,或疏林下岩石旁。分布於湖北、四川、貴州、雲南。
鑑別
藥材性狀:本品皺曲呈團狀,綠色。基部根狀莖黑褐色,質堅硬,密生細根。斷面黃褐色。莖圓形,細。葉皺曲,破碎或脫落,完整者展平後為二回、鳥足狀複葉,長4-7cm,寬3-7cm,中央一回指片菱形,長3-5.5cm,寬2-2.3cm,中部以上具淺齒,側生指片具2大小不等的小葉,上面的斜卵形,較大,下面的小葉卵形,較小,均綠色;葉柄長3-5cm。花序腋生,具1-7花,萼片5,白色,倒卵狀橢圓形,長5-9mm;花瓣5,寬倒卵狀圓形,金黃色;雄蕊多數。蓇葖2,基部合生,狹倒卵狀披針形。氣微。以帶根狀莖、葉多、色綠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