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文章·教育》是一部別具特色的教育教學研究文集。所收4JD余篇文章,既有“大學語文”教材編寫、教學改革、教學資源建設、精品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和課程實踐活動及師資培訓、教學協作等方面的實踐總結和經驗介紹,又有對於“大學語文”課程及學科的定位、母語高等教育性質和使命、“好文章”和“文”的傳統及語文教育涉及的各種學術方法等一系列學術問題的理性思考。全書內容廣泛,角度多樣,見解新穎,探索深入,是一部代表目前大學語文教育發展方向和建設水準的學術文集。《母語·文章·教育:大學語文研究文集》可供高校中文學科負責人、大學語文教師、語文研究者、教學管理人員研讀、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母語•文章•教育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頁數:311頁
- 開本:16
- 定價:22.10
- 作者:陳洪 李瑞山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40257762, 7040257769
-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葉嘉瑩,1924年出生於北京。加拿大籍。曾任台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
王一川,1959年出生,四川沐川人。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文學院教授。
李瑞山,1956年出生,天津人。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副院長,語文教育研究中心成員。
徐揮,1954年出生,北京人。文學碩士。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出版中心副主任、編審。兼任南開大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靳靈芝,1976年出生,內蒙古人。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出版中心策劃編輯。
遲寶東,1973年出生,吉林東豐人。文學博士。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出版中心首席策劃、副編審。兼任南開大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周志強,1969年出生,山東濱州人。文學博士。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語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圖書目錄
領悟古典詩詞的語文魅力——葉嘉瑩教授訪談
電子媒介時代的語文教育——王一川教授訪談
母語高等教育:從危機到轉機
母語高等教育意義論要
母語高等教育狀況報告——《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7)》之一節
在改革中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
對大學語文課程開設情況的調查及思考——在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上的講話
論大學語文的課程方向與內容構建
呈現與召喚:對大學語文教學理念的反思
大學語文應落實文本本位
主體、對象與技術條件——大學語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
淺說大學語文教育中的開放與包容
從單一教材建設向教學資源集成的轉變——新形態《大學語文》數位化教學資源的研發理念與實踐
深度介入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資源集成水平——再談新形態《大學語文》數位化教學資源的研發理念與實踐
激勵式教育:大學語文網路教學改革及其套用
打開語文教育的一扇新窗——嘗試將性別視角引入大學語文教育
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漢字字音問題——以《楚辭·漁父》之“父”字讀音為例
《侍坐》中的言說與沉默——母語經典的表意風格及釋義特徵例說
中國古代文章學與大學語文教學理念——兼談“好文章”之標準
“文”的教育與“文”的闡釋——關於大學語文教學形態的思考
淺談漢語“文”的傳統及其重建——有關語文高等教育學術研究架構的初步構擬
經典漢語:正在遭遇什麼
在“新語文”的崛起面前
“新語文”與大學語文的感染教育
新語文:拒絕還是接受
修辭教育:大學語文不可或缺的一課
漢語的四類修辭形態
談“大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角色
試論大學語文的“古今並蓄”與“融匯古今”
大學語文閱讀教學初探
“大學語文”古文教學的一點思考
談大學語文教育中的性別偏差
略論母語高等教育改革
大學生母語水平評價與考核初探
試論大學語文的課程內容與教材內容
談《大學語文》現代文的編寫及教學
為當代大學生築造閱讀的世界——評《(大學語文)拓展讀本》
新的語文教育資源的開發與闡釋
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和新途徑——讀《語文素養高級讀本》有感
語文,不止是語文
母語:不滅的鄉愁
理念·資源·模式——南開大學“大學語文”教育改革述略
“寫好文章”——南開大學“大學語文”課程實踐活動簡述
研修·交流·共享——南開大學“大學語文”教師培訓活動綜述
改革·轉機·贏得尊重——南開大學“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媒體報導
附錄:作者簡介
編後記
文摘
第二個例子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體會。比如說,我們現在要看一個說明性的文字,如產品說明書。大概大家都有過這種體驗,很厚的一本書,看過之後依然不知道該怎么做。因為寫說明書的人的文字組織能力、思維的合理性都比較差。大學生需要這種能力。我們培養的人才需要這方面的能力或是基本的素質。
另外一個話題就比較大了。現在我們知道,我們國家、我們黨都在倡導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這個精神家園的第一載體就是語言文字。這個家園的精神都在語言文字這個載體上生成和傳播。現在我們有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媒體,但是最基本的表達式樣還是語言文字的表達。語言可以轉化成視覺、畫面,但它還是語言的一種表達。從這一點來說,我們要有豐富的精神家園,大家在這個精神家園裡要有發展的空間。因此,整個語言、文字、文學的水平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這只是一個方面。
另一個方面就是民族的凝聚感、認同感。一個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得以生生不息的向心力量,是和母語密不可分的。我們說一個負面的事。當初日本占領台灣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台灣民眾在國小開始學日文,不再學漢語。日本占領了東三省之後,也做了這類事情。這是為什麼呢?語言變了,思維方式就變了,情感也就跟著變了。從正面來說,我們要是強化這種思想,也必須從語言開始。
後記
從2004年以來,在高教社諸君的鼓動下,南開數人,以陳洪老師為統帥,重拾舊話,重整旗鼓,開始了有關“大學語文”這個老話題的新“說道”。倏忽四載已過,檢點舊作新文,輯編為這個集子。是成績斐然,抑或成績菲薄?不禁躊躇起來。
但還是有些“自得”的。畢竟,這裡凝聚了參與此役的十多人(這只是說直接參與者,其實更多)的心血。它的背後,是幾千名學生,千餘個課時,我們這個團隊,真是難得:博士多,有幽默感的人多,認真的人也多,受學生歡迎的也多。在一起,很融洽,很愉快,很有收穫,除了別的,還包括這裡的文字。
40餘篇文章,既有所謂實踐總結和經驗介紹,關於教材編寫,關於教學改革,關於資源建設,關於“精品課程”,關於“教學團隊”,關於學生的寫作,關於師資培訓,等等;也有理性思考、學術論說:對於課程的定位,對於我們的母語,教育的使命,對於“好文章”,對於“文”的傳統,還有,“字音”啦,“性別”啦,“沉默”啦,那是更學術的話題了。整個來看,用一句俗話說,還是有些特色的。
當然,除了“自得”,還需要有自審,自問,自勵,有“國家級精品課”、“國家級教學團隊”等類擔子壓在身上(那可是需要繼續“建設”的),我們只能說,做得還不夠。
集子中,無疑有深思熟慮的產物,有些也許只能說是急就章。那是因為大家多數時間在忙教學,忙其他事務:畢竟教學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大學語文這種涉及眾多學子的教學;似乎難於靜下心來,從容思考和寫作。又或者大半是因為這些話題本就在學理上做得不夠,基礎還不很堅實,積累也較貧乏,所以開拓維艱,難於深入。這自然有待於持續的努力。好在我們很有信心。
序言
在語言規劃領域,當年只把語言看做問題,而今還把語言看做資源。語言資源作為一種新的語言觀,正成為學界探究的新課題,並促人反思往日語言文字工作領域之成規,以新態度對待中國的各種語言、方言及外語,用新措施保存、保護、開發利用各種語言資源。
巨觀而論,語言資源可分三類:第一類是自然語言及其文字,包括漢語漢字及漢語方言,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及其方言,外國語言文字等。第二類是自然語言的衍生品,如辭書、各種檢字法、利用語言文字進行的信息檢索法、語言文字教科書、語言文字的各種規範標準、語料庫、語言知識庫、計算機字型檔、各種鍵盤輸入法、處理語言文字(包括語言翻譯)的各種軟體技術等。這一類語言資源,有些是傳統的,有些是面向信息化的,與高新科技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第三類是語言能力,包括母語能力和外語能力。語言能力優秀者便是各種語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