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毀約棄耕
- 外文名:This abandoned
毀約棄耕前因,毀約棄耕後果,
毀約棄耕前因
工商資本下鄉,的確可以帶來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經營模式,加快傳統農業改造和現代農業建設,但類似“毀約棄耕”這樣的風險卻不得不防。
河北某地的一家食品加工企業為了保證原料供應,去年在近50個村莊流轉土地7000餘畝,約定給農戶每畝流轉費用1680元。但不到一年時間,在農戶還沒見到足額土地租金的情況下,企業就提出了退地。而且,由於退地時間錯過了耕作時間,部分土地撂荒了。這種工商資本大面積流轉土地又“毀約棄耕”的情況,還不只出現在河北,一些中東部省份也存在類似現象。土地流轉者單方毀約甚至“跑路”,地租難以兌現,退回的土地要么地界匿跡,要么機井、管道嚴重損壞……
近兩年,現代農業的投資前景被廣泛看好,工商資本下鄉在不少地方都進行得紅紅火火。某某領域的“大鱷”又進軍農業了,某某企業又承諾給農民“天價”土地租金了,類似的訊息時常見諸報端。據農業部統計,近3年來,流入企業的承包地面積年均增速超過20%,截至2014年底已達到3882.5萬畝,約占全國農戶承包地流轉總面積的10%。在這一浪高過一浪的潮湧中,“毀約棄耕”現象的發生,不啻一針“清醒劑”,提醒人們冷靜思考這熱潮背後的風險。
表面看,這些工商資本退地都有其客觀原因,或是資金鍊緊張難以支付土地租金,或是生產線出現問題難以消化大量原材料。但從更深的層次講,一方面是這些下鄉資本忘記了循序漸進、穩步發展的“度”,一味貪多貪大,形成新的“規模不經濟”,步子邁得太大,而相應的管理人員、管理經驗卻跟不上,因此“閃了腰”就在所難免;另一方面則不得不說這些不善稼穡的人們無知者無畏,對農業的基本屬性、’對農業投資的複雜性、長期性及高風險性估計不足,盲目跟風,導致一旦遭遇自然災害或市場變化等,相關人員應對失措。不少種田的“老把式”就對企業敢於將地租一漲再漲頗多質疑:“這光靠種糧食能賺這么多?”
毀約棄耕後果
縱然說“毀約棄耕”是因為下鄉資本賠了錢,但更為受傷的還是農業和農民。面對受傷的農民和撂荒的農田,不得不說“毀約棄耕”的背後也暴露出目前土地流轉監管方面尚存短板。相當一個時期,資本下鄉“拿地”時間、面積沒有上限,對下鄉資本流轉資格、項目審查以及風險保障制度沒有明確規定,一些地方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也尚停留在“掛了牌子、發了檔案”的階段,職能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走得穩才能走得遠。針對工商資本下鄉容易出現的問題,有關部門應及時引導,對症下藥。近日,農業部等四部門聯合下發檔案,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監管和風險防範。檔案不僅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時間和面積提出進行上限控制,也鼓勵各地依法探索建立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制度,並要求建立分級備案制度。這對於引導工商資本有序進入農業,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害,農業生產不受影響,意義不可謂不大。
現代農業這樣說,歡迎工商資本下鄉,但請你們來之前認真做好功課,不要讓“毀約棄耕”的事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