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佛寺勒僧尼還俗制》是唐代李炎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毀佛寺勒僧尼還俗制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李炎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毀佛寺勒僧尼還俗制
朕聞三代已前,未嘗言佛,漢魏之後,象教浸興。是由季時,傳此異俗,因緣染習,蔓衍滋多。以至於蠹耗國風,而漸不覺;誘惑人意,而眾益迷。洎於九州山原,兩京城闕,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遺君親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飢者;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雲構藻飾,僣擬宮居。晉宋齊梁,物力凋瘵,風俗澆詐,莫不由是而致也。況我高祖太宗以武定禍亂,以文理天下,執此二柄,用以經邦,豈可以區區西方之教,與我抗衡哉。貞觀開元,亦嘗釐革,劃除未盡,流衍轉滋。朕博覽前言,旁求輿議,弊之可革,斷在不疑。而中外諸臣,協予至意,條流至當,宜在必行。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予何讓焉?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錄僧尼屬主客,顯明外國之教,勒大秦穆護祓二千餘人還俗,不雜中華之風。於戲!前古未行,似將有待;及今盡去,豈謂無時。驅游惰不業之徒,已逾十萬,廢丹雘無用之室,何啻億千。自此清淨訓人,慕無為之理;簡易齊政,成一俗之功。將使六合黔黎,同歸皇化,尚以革弊之始,日用不知。下制明廷,宜體予意。宣布中外,鹹使聞知。
作者簡介
李炎(814-846年)即唐武宗。本名李瀍,臨死前十幾天改名李炎。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穆宗第五子,文宗弟。身材高大,性情豪爽。長慶元年(821年)封潁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開成五年(840年),在宦官仇士良的操縱下立為皇太弟,由此得以登基。次年,改元會昌。在位期間,重用宰相李德裕,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挫抑宦官,甚至連有擁立之功的大宦官仇士良亦被迫致仕。主張對藩鎮武力討伐,派兵戍守邊境。會昌三年(843年),澤潞鎮(今山西長治)節度使劉從諫死,其侄劉稹襲位割據。採納李德裕的建議,命諸道出兵征討。次年,劉稹為部下所殺,叛亂平息。武宗崇信道教,由於長年服用丹藥,武宗身體受到極大損傷,中毒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