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殿前歡·客中
- 作品別名:雙調·殿前歡·客中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張可久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殿前歡1·客中
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征雁2,行路艱難3。青泥小劍關4,紅葉湓江岸5,白草6連雲棧7。功名半紙8,風雪千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殿前歡:曲牌名,為張可久所創,雙調四十二字,前段四句三平韻、一叶韻,後段五句兩平韻、兩叶韻。
2、征雁:指來往於南北兩地的大雁。
3、行路艱難:喻求取功名的艱難。
4、青泥小劍關:指青泥嶺如同劍關。
6、白草:北方之草,堅挺。
7、連雲棧:在今陝西漢中,為古時川陝通道。
8、功名半紙:形容功名微不足道。
白話譯文
遙望京師長安,前程渺茫而兩鬢斑斑。我追隨那南來北往的征雁,經歷多少險難。泥濘路滑青泥嶺,蜀中天險小劍關,紅葉紛飛湓江岸,白草飛沙連雲棧。得了個半紙功名,穿越風雪千山。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已不可考。張可久一生仕途崎嶇,才華橫溢卻不得志,統治者極端輕視知識分子,作者內心充滿了矛盾。這首散曲便是作者為抒發感慨不平,酸楚隱衷的感受而寫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作者借長安喻指元朝廷所在地大都,他遙望大都,那個地方跟自己的前程一樣渺茫,而他已然兩鬢斑斑。一個“望”字,暗含作者期待被朝廷重用而未能得償所願。“南來北往隨征雁,行路艱難。”按說他已到了致仕歸家之年,但為了生活不得不繼續奔波於艱難的路途中,和征雁一道“南來北往”。一個“隨”字則暗示作者仕途不順、身不由己的傷感。
“青泥”古為甘、陝人入蜀要道。據《元和郡縣誌》載:“懸崖萬仞,上多雲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李白在《蜀道難》中寫道:“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可見此地地勢之險峻。此小令的鼎足對里,除了“青泥”還有“劍關”“湓江”“連雲棧”這些地名,無一不是險要之地。走過泥濘險峻的青泥小劍關,到過地勢低濕的紅葉湓江岸,穿越過白草翻卷的連雲棧,這一路,作者踏遍了萬水千山。
結尾兩句“功名半紙,風雪千山”,道盡了當時無數知識分子懷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劇。儘管他們知道所追逐的功名無足輕重,卻又擺脫不了名利的羈絆。作者明知“前程渺渺”,身為小吏,又不得不奔走於風雪千山。這樣的感慨,流露出一種面對酸楚人生的無奈和痛苦。
這首散曲中的鼎足對與結尾的合璧對,十分精工;再加上色調的有意組合配搭,使意境極為鮮明。
名家點評
中國散曲研究會會長趙義山《元曲鑑賞辭典》:此曲抒懷,情感悲涼沉鬱,雖境況慘澹,卻既不怒髮衝冠,也不怨天尤人,這既表現了一種面對沉淪潦倒的無奈,也表現了張可久散曲“怨而不怒”的特點。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評》:曲以蜀道之難喻仕途之艱,用意與李太白略同。惟曲子要“說盡道透”,與詩異趣,故結二句明白揭出:“功名半紙,風雪千山。”既知“前程渺渺”,況又“鬢斑斑”,還得去履艱涉險,足可見出小山的無奈,元代士人之竭蹶。
作者簡介
張可久(約1270~1348後),元代散曲家。一說名久可,號小山。慶元(今浙江寧波)人。多年任下級官吏,時官時隱,足跡遍及江、漸、皖、閩、湘、贛等地,一生坎坷不得志。他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作家,與喬吉並稱為元散曲兩大家,與張養浩合為“二張”。現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數九套,為元代傳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其散曲多為欣賞山光水色,抒寫個人情懷和應酬懷古之作。作品講究格律音韻;著力於鍊字鍊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運用詩、詞作法,講究蘊藉工麗,而且常常熔鑄詩詞名句,藉以入於典雅。明清以來頗為文人推重,《太和正音譜》譽之為“詞林之宗匠”。有《小山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