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美國中西部一座叫薩米特的小鎮。一天傍晚,兩個殺手艾爾和麥克斯走進f亨利快餐店,準備槍殺一位常來此店吃飯的顧客,拳擊手奧爾·安德烈森。他們把店裡唯一的廚師薩姆和小夥計尼克·亞當斯綁在廚房裡,讓另一個夥計喬治打發來吃飯的顧客,等待著目標的到來,不巧的是那位常客沒有來。匪徒離開後,尼克立刻去通知那位處境危險的拳擊手,卻意外發現他早已知道此事,但並不準備採取任何行動。
創作背景
《殺手》發表於1927年,也就是海明威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作的作品之一,同樣流露出了迷惘的情感。迷惘的一代原意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殺害的年輕人和倖存下來但在精神上和道德上處於游離狀況的年輕人,而在文學史上是指表現迷惘一代生存下來的情感的美國小說家,其中海明威是這一作家群的領頭羊。所謂迷惘,其實是指戰後的一種幻滅的情緒,即對人們生存狀況不理想所表現出的憂慮,是作家對戰爭、暴力和死亡威脅給人們帶來的影響的強烈反應。
《殺手》的故事發生在芝加哥附近的一個叫山峰的小鎮。其實該小鎮是海明威生活的社會與時代的縮影和真實描寫。在20世紀初期的芝加哥,處在一個充滿暴力的時代,海明威以山峰小鎮為背景再現了現實的真實性。
人物介紹
尼克
尼克是快餐店的侍者,但他與喬治比起來卻顯得稚嫩。在殺手走後,尼克罵了一句“他媽的”來消消氣,他對殺手往他嘴裡塞毛巾的行為感到氣憤,其實這個時候他還完全不知道殺手的身份和意圖。等到喬治說明情況並讓他去奧利·安德森家走一趟時,尼克沒有絲毫的猶豫,他的一個簡單但果斷的“好”字將他單純而善良的個性勾勒出來。尼克在勸說無果後回到快餐店,向喬治抱怨“是件很糟糕的事”,說明奧利·安德森將要被謀殺卻毫無辦法的情況已經進入了他的情感層面。尼克年少而不諳世事,所以在發現“邪惡”之後無法適應這種狀況。這也無可厚非,但尼克無法坦然面對而決意出走則凸顯了他稍顯幼稚固執卻又富有同情心的個性特徵。
奧利·安德森
奧利·安德森是瑞典人,曾經是職業拳擊手。從尼克與他的對話中可以窺見他的個性特徵。他對於尼克的關切之語基本都是給予否定的回答,他拒絕了尼克的幫助並表示自己無法解決只有面對。從尼克進入房問到離開,奧利·安德森都躺在床上,“眼睛望著牆壁”,這在常人看來不可理解的事情其實是在意料之中。為了躲避追殺,他“東奔西跑”,也許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這樣就將自己和社會生活割裂開來;另外,他在逃亡過程中也感到了“無力”,他的大塊頭和他的虛弱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尼克走後,奧利·安德森將直面即將到來的災難,他沒有像尼克一樣採取行動來抗拒邪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尼克是“海明威式英雄”—他用行動來對抗不可抗拒、無法逃避的災難。
薩姆
海明威對黑人廚師薩姆的描寫並不多,但很精練,主要也是通過對話來完成的。從他在喬治給他鬆綁後先“摸摸嘴角”,然後問:“他們都走了尹也許是由於驚恐和被毛巾塞住嘴巴而帶來的疼痛,薩姆說:“我不喜歡這事,我一點兒也不喜歡。”到他極力反對喬治和尼克與殺人目標有任何牽扯,從“我”出發,從“喜歡”和“不喜歡”出發,薩姆膽小謹慎而又自我的一面躍然紙上。薩姆是黑人,在白人的快餐店裡做廚師,也許這對他來說是體面的工作了,如果一旦插手白人世界的謀殺事件,也許工作不保、性命堪憂。另外,在種族歧視下的美國社會,黑人無法同白人一樣享有人權。因此,薩姆不想也不敢去通知奧利有人要追殺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喬治
喬治不是一個唯命是從的懦夫,他聰明、富有同情心,暴徒命令他把黑人廚師叫進來時,他未俯首貼耳地去執行,一再追問是“什麼意思”。這說明他早已意識到這兩個陌生人到那,不是為了就餐,因此他察言觀色,想知道他們的意圖。後來當他知道兩個暴徒要趁安德森六點鐘來飯店吃飯的機會把他殺死時,他心急如焚,可作者未直接描寫他的內心世界。讀者可以從作者在敘述中三次談到喬治“看鐘”的行為而懂得他的那種既擔心又恐懼的心理。他擔心的是安德森的安危,如果時針一指到六點鐘,安德森出現在飯店,那他將遭到暗算;恐懼的是當那可怕的時刻一到,他自己或者是槍殺事件的目擊者,或者是他本人也成為槍殺事件的犧牲品。他“看了看鐘”,他盼望時針慢慢走,推遲即將發生的可伯事件,他“看了看鐘”,他期望安德森不要來到飯店,避免一場槍殺事件;他“看了看鐘”,他希望時鐘快快走,早點結束那令人窒息的氣氛。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安德瑞生在面臨死亡時拒絕採取行動,自願處於一種被動和宿命論的狀況,安靜地等待著死神的到來,因為他已經知道任何行動都是無用的,這體現了海明威一貫關注的是人們在面對不幸時的一種虛無主義主題。正如克里斯·西曼斯基指出:“《殺手》包含一系列海明威關於人類狀況的思想,從他‘虛無’的觀念,到他男性的行為規範。”在安德瑞生這一人物的頭腦中,虛無的觀念已經是根深蒂固,他認為在面對死亡時採取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勞無益的,所以他乾脆以冷靜的態度來面對它,這就是海明威所要表達的一種男性行為規範。比爾·德萊尼認為:“讀者在看完海明威故事時所感悟到的振顫可以描述為一種無意義生活的絕望與無上帝宇宙中存在的恐懼之混合。”德萊尼的總結十分精闢地概括出了海明威《殺手》的主題內涵。從表達人物的迷惘,到人類命運的不確定性,再到英雄的宿命論,這些主題的涵義都是一脈相承,為闡釋一個哲學命題而設計的,那就是“存在主義”。
藝術特色
《殺手》有別於大多數小說家的作品,也是因為他採用大量的對話。縱觀世界短篇名作,多數作家都無不傾向於採用講述來交代事情的原由,講述故事的情節,這樣讀者在閱讀時往往要對講述的細節進行抓捕,以便在頭腦中構成對故事的了解,從講述的細節來獲得組織故事的材料,並用符合邏輯的方式來排列組合故事。而海明威運用的對話是一種展示,即用對話來展示故事的內容,是直接用對話給讀者提供信息和故事內容。在此,展示起到了戲劇中舞台表現的作用,在讀者的腦海中產生更加直觀的效果。當然,其他作家的小說也都採用對話的形式,也不乏人物的行動,但有別於其他作家或作品的是,海明威知道如何用文字來控制並突出戲劇的一面,並賦予故事濃厚的戲劇性。
對於《殺手》里的人物,海明威並沒有直接去“描繪”,而是間接地通過對話來“塑造”,從而達到了“立體”的效果。
《殺手》的人物形象在人物神情和人物性格兩方面得到了體現。
首先,電影對白般的對話使不同人物的種種神情維妙維肖:歹徒作為職業殺手引以為榮的自負、自得和冷酷;對餐館夥計目空一切的傲慢、挖苦和輕蔑;對周圍人和事的不滿、抱怨和厭煩。喬治身處險境時的鎮定;想通知拳擊手的急切;面對黑社會現象的坦然。尼克被捆綁時的激動;對拳擊手坐以待斃的焦慮;首次接觸罪惡世界法則時的驚駭。此外還有黑人廚師的膽怯、恐懼和冷漠。
其次,人物的性格也因高度濃縮的對話躍然紙上:兩個殺手雖然身材相差無幾,穿得“像是一對雙胞胎”,“都穿著繃得緊緊的大衣”,性格卻迥然不同一一麥克斯性格外露,話不絕口且喜好吹牛;而艾爾話少且利索,顯示出審慎、老道的一面。此外,餐館三人的性格也隨著對話的展開而逐漸鮮明。“你對這事情還是一點也別去插手為好,你最好還是別卷進去。”“同這種事情攪在一起,對你並沒有什麼好處,你別卷進去。”和尼克的這些對話活靈活現地展示了黑人廚師薩姆膽小怕事的性格特點,恰好與尼克的天真和喬治的正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作品評價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洛斯特:(《殺手》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小說”。
英國小說家休·沃波爾:“我們英國沒有任何活著的短篇小說作家像《殺手》的作者那么傑出,而且美國也沒有。”
菲利普·布斯:“《殺手》像海明威的很多短篇故事一樣,從最少的文字中獲得了最大的戲劇效果。”
作者簡介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義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隨後遊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