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朝初年,平南王尙可喜率領清兵攻占廣州城,沿途遭到民眾的截擊,特別是清兵開到廣州市郊龍眼洞時,損兵折將,傷亡慘重,幾經艱險,才攻陷了廣州城。尙可喜發誓要血洗廣州,準備下令殺人三日,從西門起連殺十八鋪路,以解心頭之恨。當時有一個良心未泯的幕僚王湘泉得知內情,大驚失色,心想:“一鋪路就是十里路,十八鋪就是一百八十里,血洗十八鋪,廣州不知有多少人死在屠刀下!”他萬分焦急之際,突然想到:古代的“甫”與“鋪”相通,我何不以“鋪”代“甫”,這樣可以減少傷害無辜。
王湘泉馬上叫來兩個心腹士兵,向他們如此這般交代一番。要他們趕製十幾塊木牌,寫著“第一鋪”、“第二鋪”,一直寫到“十八鋪”。然後連夜拿去立標誌。從六脈渠的第一津起,算是“第一鋪”;橫過一條街,又釘上“第二鋪”;過二三十米,又釘“第三鋪”;轉個彎,又釘上“第四鋪”;當釘到“第九鋪”,發覺這條街很長,怕引起懷疑,聰明的士兵當機立斷,以六脈渠為界,分為“上九鋪”和“下九鋪”。經過一夜奔波,總算將“十八鋪”的木牌釘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殺人十八甫
- 朝代:清朝初年
- 相關人物:平南王尙可喜
- 位於:廣州
歷史,文化,經濟,
歷史
廣州西關有第二甫、第三甫……一直到十八甫,惟獨沒有第一甫,但有第一津,為什麼?人們說起第一津,便
會說:“第一津——冇甫(譜)。”廣州有句俗語:“人好你話好,唔識花共草,行到第一津,完全冇曬甫(譜)。”
這些“甫”字號的地點怎么來的?
第二天,執行“殺人十八鋪”的清兵不熟悉環境,不知底細,果然殺到釘有“十八鋪”的木牌處便罷手。
其它百姓聽聞清兵屠城,倉皇跑到六脈渠里躲避。怎知那天剛好下了一場暴雨,六脈渠水陡漲,不知淹死多少在渠中避難的百姓。這就是廣州歷史上的“殺人十八鋪,塡屍六脈渠”的慘案。
後來,為了避免露餡,人們悄悄刮掉了木牌中“鋪”字的金字旁,這樣一來,“鋪”字便成了“甫”。就這樣,西關出現了一連串帶“甫”字的地名。
文化
至於地名中的“甫”出處在哪,後人的解釋有幾種。
有人認為是指“村莊”,因為現存地名中“甫”字與布、埔、圃、浦、步等字,都是古代越語中“村”的譯音,無論是廣州的黃埔、東圃,還是從化的江浦都是指村莊。
也有人認為是指“店鋪”,因為在明代史料中,廣州的“甫”均寫作“鋪”。明代時,西關一帶“商業店鋪特別集中而整列排成‘鋪’”。後來,人們將“鋪”簡化寫成“甫”。
曾有人認為“鋪”是明代的“商人自衛組織”,那時廣州和佛山的商人為了防盜賊,成立了民間自衛組織——鋪。“十八甫”就是源於廣州西關的商人成立的十八個商業自衛組織。更有一種看法認為“甫”是指“埠頭”。因為西關帶“甫”字號地名,從第二甫開始,而沒有第一甫,祇有第一津。津是指渡口,渡口必有埠頭,明代的珠江河岸在西關。
經濟
不管出處在哪,從第二甫到十八甫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成為聞名遐邇的商業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