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壽松,濱海縣建國前老黨員。
2015年殷壽松已受邀赴北京參加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大閱兵抗戰支前模範乘車方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殷壽松
- 職業:建國前老黨員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
人物經歷
1925年10月,殷壽松出生在濱海界牌一個貧困農民家庭,雖然天資聰穎,無奈家境貧寒,連溫飽都成為難題,自然無緣跨進學校的大門。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抗日戰爭全面打響,那時殷壽松只有12歲,他親眼目睹了兇惡殘暴的日本侵略者在自己家鄉犯下了慘絕人寰的罪惡行徑,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對日本侵略者刻骨仇恨的種子。
1942年3月,經民兵中隊長李德俊介紹後,殷壽松參加了民兵組織,加入了“濱海抗日支前團”,為活動在當地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濱海縣抗日救國大隊送水、送飯、送情報。由於表現突出,參加民兵組織僅3個月,他就秘密加入了黨組織,由於當時敵對鬥爭形勢嚴峻,入黨宣誓是在一座墳塋場裡舉行的,殷壽松嚴守秘密,沒有讓父母知道自己加入黨組織的事。
當時,按照民兵組織的任務分配,殷壽松和其他4名民兵隊員負責一副擔架,搶運在戰鬥中受傷的傷員到後方搶救治療。在解放高盪的戰鬥中,由於戰鬥異常慘烈,敵我雙方傷亡嚴重,惡劣的環境中,殷壽松和戰友搶運出多名傷員。
1943年3月29日,日軍再次在八灘王橋安設據點。1943年3月30日夜9時30分,隨著一顆紅色信號彈劃破夜空,戰士們展開了對盤踞在八灘的日本鬼子的攻擊。當時,以山本為首的日軍分住在3個大院內,憑藉著大院拚命抵抗,戰鬥異常激烈。這時,奉命參戰的縣武裝大隊和殷壽松所在的民兵中隊以及周邊民眾,紛紛找來火油、柴草、門板等點火和阻敵工具,全面投入戰鬥。殷壽松所在的民兵中隊同新四軍戰士們一起把蘸油的棉花球綁在長竹竿上,拋向大院的房頂,隨著大火熊熊燃燒,火勢越燒越旺,日本鬼子死傷慘重,哭喊成一片。經過近四小時的鏖戰,戰士們終於攻克據點,蘇北重鎮八灘獲得了解放。
八灘王橋戰鬥結束後,殷壽松所在的民兵中隊和當地民眾,眼含熱淚掩埋了壯烈犧牲的新四軍指戰員等48位烈士以及30多名地方武裝和抗日民眾的遺體。在攻擊占領東坎、七套日本鬼子的戰鬥中,殷壽松帶領民兵用手推車運糧、冒險抬擔架送傷病員等支前事跡,至今仍在濱海大地為許多人知曉。
建國後,殷壽松先後擔任初級社、高級社社長,他始終保持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在集體生產勞動中,苦活、重活、累活、別人不願乾的活,他都搶著乾,堅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為民眾放好樣子,當好楷模。
擔任濱海縣界牌公社學地大隊黨支部委員兼第二生產隊隊長達20多年,殷壽松愛護集體公物,從不把集體的財物拿回家。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正逢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由於分配的糧食不夠吃,看到年幼的孩子餓得嗷嗷直叫,殷壽松悄悄地找來個籮筐,準備挑著年幼的孩子外出討飯,他含淚請生產隊副隊長主持生產隊里的工作。
訊息傳出後,10多個好心的社員從家裡拿出胡蘿蔔乾給他幾個孩子吃,堅決不同意他們的老隊長外出討飯。
有一次,學地大隊第二生產隊的財務賬戶上不知咋回事少了四角錢,在走訪了解了殷壽松的品行為人後,濱海縣派駐界牌公社社教隊隊長侯光銀從自己口袋裡掏出四角錢,交給生產隊會計入賬,堅決不要殷壽松賠錢。在擔任第二生產隊隊長期間,他經常要到山東省青口縣去買山芋秧苗,來回全靠步行,儘管殷壽松的口袋裡揣著200多元現金,但他堅持煮山芋乾吃。當時生產隊存放糧食的倉庫鑰匙殷壽鬆手里就有一把,他寧願挨餓,也不動用權力將生產隊的糧食拿回家。
由於在當地享有較高的威望,殷壽松幾次提出把位置騰出來讓別人乾,村民們都堅決不答應,每次村民小組長選舉他都是全票當選,直到1986年初,年滿61歲的殷壽松才離開了村民小組長的崗位。
個人生活
殷壽松7個子女中,只有一個兒子殷夕香讀完國中。今年63歲的殷夕香將陪同父親去北京參加閱兵。據其介紹,他的父親身體非常好,耳不聾眼不花,在濱海縣醫院體檢,結果讓醫生都大發感嘆“老爺子有著年輕人的身體”。這次他們將在8月20日出發去北京。
多年來,為了減輕子女們的負擔,殷壽松一直堅持自食其力,靠自己種地維持老夫妻倆的日常開銷。但天有不測風雲,他的老伴姜紅英左眼患白內障,右眼患青光眼,終致雙目失明。從那以後,老夫妻倆才不再種地,靠子女贍養。
自從老伴雙目失明後,殷壽松主動承擔起照料老伴的義務和責任,一日三餐全都是他做飯,老伴想吃什麼,他就買什麼,做什麼。殷壽松原來有抽菸的習慣,自從60歲那年滿嘴的牙全部掉光後,主動將煙戒掉,6個女兒幾次將籌好的錢送來,要給他安裝假牙,都被殷壽松婉言謝絕。1999年春天,國家對農村農戶居住的草房實行草改瓦補助政策,國家補助800元,殷壽松又拿出多年的積蓄兩千多元建起了兩間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