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鏡頭

段落鏡頭

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手法和美學主張,促使以後的電影理論界不論在電影的敘事手法,蒙太奇剪輯、攝影、表演,以致在劇場景的結構上都出現新的論證和觀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段落鏡頭
  • 提出者:巴贊
  • 誕生於:1958年
  • 特點:符合生活
簡介,內容,

簡介

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手法和美學主張,促使以後的電影理論界不論在電影的敘事手法,蒙太奇剪輯、攝影、表演,以致在劇場景的結構上都出現新的論證和觀點。最明顯的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即長鏡頭理論,反對單鏡頭剪輯,而主張像一些新現實主義影片一樣,更多以"段落"或一場戲作為一個剪輯單元。在他看來,只有這種剪輯方法,才更符合生活。

內容

“新浪潮”電影誕生於年1958年,該電影流派把巴贊推崇為自己的精神領袖。巴贊的理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
巴贊在《攝影影象的本體論》中,提出了“攝影的美學特徵在於它能揭示真實”的美學原理。他說:“……攝影機鏡頭擺脫了陳舊偏見,清除了我們的感覺蒙在客體上的精神銹斑,唯有這種冷眼旁觀的鏡頭能夠還世界以純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從而激起我的眷戀”。由此,巴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電影藝術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徵就是“紀實的特徵”。它和任何藝術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貼近現實。巴贊的“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被稱作是“寫實主義”的口號。
在“新浪潮”的作品中,特呂弗的《胡作非為》直接實踐了巴贊的理論,是一個很能說明巴贊理論的影片。《胡作非為》描寫了一個12歲男孩安托納,由於得不到家長和老師們的理解和關心,兩次出逃,流落街頭,後因行竊經受警察與心理學家的審問,被送進勞教營,後又逃跑出來奔向大海的過程。特呂弗打破了傳統敘事手法,將影片的敘事語言始終保持在生活的漸近線上,形成了一種嶄新的藝術風格。這部影片同時在國際影壇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和歡迎,為“新浪潮”的崛起打下了基礎。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巴贊認為:“敘事的真實性是與感性的真實性針鋒相對的,而感性的真實性是首先來自空間的真實”。蒙太奇理論的處理手法,是在“講述事件”,這必然要對空間和時間進行大量的分割處理,從而破壞了感性的真實。相反,景深鏡頭永遠是“紀錄事件”,它“尊重感性的真實空間和時間”,要求“在一視同仁的空間同一性之中保存物體”。巴贊希望電影攝製者認識到電影畫面本身所固有的原始力量,他認為,解釋和闡明含義固然需要藝術技巧,但是通過不加修飾的畫面來顯示含義也是需要藝術技巧的。所有這些,構成了巴贊“場面調度”的理論,也有人稱其為“景深鏡頭”理論或“長鏡頭”理論。巴贊提出的“場面調度理論,幾乎在一切方面與蒙太奇理論相對立。蒙太奇出於講故事的目的對時空進行分割處理,而場面調度追求的是不作人為解釋的時空相對統一;蒙太奇的敘事性決定了導演在電影藝術中的自我表現,而場面調度的紀錄性決定了導演的自我消除;蒙太奇理論強調畫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場面調度強調畫面固有的原始力量;蒙太奇表現的是事物的單含義,具有鮮明性和強制性,而場面調度表現的是事物的多含義,它有瞬間性與隨意性;蒙太奇引導觀眾進行選擇,而場面調度提示觀眾進行選擇。
巴贊的這個理論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特呂弗是巴贊的忠實弟子,他說:“沒有正確的畫面,正確的只有畫面”。戈達爾說:“電影就是每秒鐘24畫格的真理”。他們的電影觀念,同巴贊的場面調度的理論一脈相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