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段澤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臨潼縣零口鄉段家堡
- 出生日期:1893
- 逝世日期:1943
人物簡介,生平歷程,
人物簡介
民國建立後,積極從事革命活動,投入反對軍閥的鬥爭,曾任中國國民革命軍二軍獨立營長。在劉允臣任國民政府委員時,段澤生任劉允臣隨從秘書。民國二十年(1931年)受劉允臣推薦,擔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不久,因國民黨政府不予撥款而解散。後楊虎城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他曾先後任彬縣、蒲城等縣縣長。抗日戰爭時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曾組織“華北救亡委員會”並任委員。做了不少工作。民國三十二年(1943),病逝於西安。葬於華山革命烈士陵園,于右任曾為其撰寫墓誌。
生平歷程
段澤生出身於仕宦家庭,祖父段蘊山,於清同治時任河南省厘金局長及開封道尹等職,頗有德政。光緒三年(1877年),時值關中大飢,蘊山公疏財仗義,協同臨潼知縣沈家楨召集全縣富戶、大紳、名商,成立賑災組織,倡修零口、馬額、雨金、關山、相橋義倉五所,自己帶頭捐糧、勸募,使全縣二十多萬災民無一人餓死,年饉中還將多餘的五千石糧支援了韓城、蒲城兩縣,鄉民無不贊其賢,有《樂善亭碑記》存世。父段梅臣,為本縣名紳,民國初年倡修零河渠水利。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同光緒皇帝西京巡難,駐宿零口行宮,聞段公乃地方鄉賢,亦步訪其家,傳為佳話。
段澤生少時聰敏好學,長於書法。他年十二歲時,隨父梅臣來到縣衙,適值縣署宴請關中幾位名士為禹王殿題寫大匾,縣長即讓梅臣公題字,梅臣遂命小兒代書,段澤生態度大方,毫不畏懼,從棉衣袖子上撕下一團棉花,蘸飽濃墨,一口氣寫成“禹王殿”三個顏體大字,真是金筆銀勾,字字璣珠,在座的墨客學士無不驚服,此匾一直掛了幾十年,待段澤生故後才由楊紹麟更換的。清末,縣南門外有一木牌樓名“大地陽春”坊,上面三尺見方的大字即是段澤生十五歲時所題,故段澤生從小就有“段才子”之美譽。
辛亥革命後,段澤生同楊明軒、杜斌丞等人參加同盟會。1918年,參加陝西靖國軍任胡景翼部秘書。1923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二軍任岳西峰部二營營長,二軍失敗後,他住北京,與共產黨人陳譚秋等同志來往密切。1928年,劉守中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兼選為國民政府委員,段澤生任劉秘書長之職,與張言先、張木鐸等人隨劉住西安、鄭州、南京等地,並參與重要工作。1929年,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中原大戰,汪精衛趁機組織“擴大會議”於北京,同年八月,段澤生與劉守中等全國三十餘名代表應邀參加了擴大會議,會上堅決駁斥汪精衛賣國主義主張,使其陰謀破裂。同年十月,段澤生與劉守中、許權中、楊明軒、楊曉初、王復初等人往來奔波,組織西北進步人士,策動楊虎城入關回陝。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段澤生隨劉守中、馮玉祥、張言先、邢復寬等人乘車出娘子關,取道豐臺,轉道津浦線至濟南,復又轉車到北京,極力宣傳,聯絡抗日進步力量,反對汪、蔣之不抵抗政策。1932年,返回鄭州後,與劉守中、丁維汾、張繼等人積極組織“華北救亡委員會”,任委員,並在河南新鄉成立“華北辦事處”。後以蔣介石所謂“國未亡何以言救”而被迫解散,但是段澤生卻理直氣壯地以“國既亡則不及救焉”而對之。之後,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協助水利專家李儀祉工作,但因國民黨政府不予重視,經費緊張而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