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培君

段培君

段培君,男,漢族,1956年出生於江蘇連雲港,祖籍山東臨沭。著名戰略學學者,中國戰略哲學學科創始人,戰略哲學家和科技哲學家。現任中央黨校高端智庫項目首席專家,戰略學研究室主任,哲學教研部副主任,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哲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授,戰略哲學和科技哲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戰略思維與領導能力”項目負責人,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地方政府創新研究”項目聯合負責人,國際管理科學院(IAM)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刊戰略學編委,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學術指導委員會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段培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連雲港
  • 出生日期:1956年
  • 職業:學者、教授、戰略專家
  • 畢業院校:東南大學、北京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戰略哲學學科創始人
    北京大學首屆(博士)研究生十傑
    中央黨校省部級官員“戰略思維與領導能力”項目負責人
    中央黨校高端智庫項目首席專家
    戰略思維叢書總主編
    提出“當代戰略思維形態”、“三維結構”、“三要素”方法
    提出“雙引擎”、“雙向開放”、“社會發展機制統一論”
    中英文論文200多篇,出版專著、合著、編著30多種
  • 代表作品:戰略思維理論與方法;中國結構性大戰略;創新發展模式;社會科學次邏輯視野中的方法論個體主義
  • 性別:男
人物介紹,個人履歷,承擔項目,學術研究,主要作品,專著和主編,合著,叢書,論文專題,國際演講,榮譽表彰,

人物介紹

段培君,男,漢族,1956年出生於江蘇連雲港,祖籍山東臨沭。著名戰略學學者,中國戰略哲學學科創始人,戰略哲學家和科技哲學家。現任中央黨校高端智庫項目首席專家、戰略學研究室主任、哲學教研部副主任、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哲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授,戰略哲學和科技哲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戰略思維與領導能力”項目負責人,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地方政府創新研究”項目聯合負責人,國際管理科學院(IAM)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刊戰略學編委,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學術指導委員會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段培君
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科技哲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哈佛大學高級研究員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教授,作為高級研究學者對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美國企業研究所、傳統基金會、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等機構進行訪問、交流或演講。
因論述當代戰略思維形態的“五個轉變”和“五對關係”及其文明轉型的性質,對戰略本質作出“特殊的實踐理性”的哲學新概括和闡述戰略分析的“三要素”方法等而奠定戰略哲學學科基礎,並培訓逾萬名高中級官員和企業高管;率先倡導“中國結構性大戰略”(包含“雙引擎”、“雙向開放”、“結構性巨觀調控”)、“全面協調發展”、“創新是核心戰略”並納入國家決策;提出的“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渤海灣”經濟帶率先創新轉型的戰略思想、中國企業“戰略管理”和“開放生長型創新”戰略的總結和倡導,對國家、區域或企業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近期的重要工作是對社會發展機製做了統一表述,並提出了大數據兩種模型的方法論。

個人履歷

1982年本科畢業於東南大學哲學與科學系,獲學士學位;1995年畢業於東南大學哲學與科學系,獲碩士學位;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獲博士學位。1998年破格提升教授。2000年以來在中央黨校工作。2000年任中央黨校哲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授;2001年任中央黨校戰略學研究室副主任,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2003年任戰略學研究室主任;2004年為國家軟科學課題評審專家;2006年科技哲學學科博士生導師;2007年任中央黨校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08年任中國科技論壇編委,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評審專家,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高級研究學者;2010年兼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高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刊戰略學編委;2012年兼任中國與全球化研究編委、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首席戰略專家;2013年任教育部學位中心評審專家,哈佛校友中國公共政策論壇發起人、常務理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教授;2014年任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戰略哲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地方政府創新項目”聯合負責人;2015年至今任現職。2004年以來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公安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機構的兼職或特邀教授。
研究領域
段培君
戰略哲學、戰略學、大戰略、發展模式、中國發展戰略、企業創新戰略、區域創新與戰略規劃、地方政府創新、中國企業走出去、大數據模型與平台建設;
科技哲學、科學方法論、社會科學方法論、哲學人文學科方法論、經濟學方法論、系統論、次協調邏輯;
外國哲學、戰略思想史、文化哲學、心理哲學、現代思想史和歷史哲學、現代化;

承擔項目

2000年“寶鋼發展研究-戰略管理”項目;
2001年 中央黨校“科教興國戰略”項目;
2004年 中央委託中央黨校“科學發展觀研究”-發展模式”項目;
2005年 中央黨校“創新戰略”項目;
2006年 中央黨校和美國全球環境研究所合作項目“發展與環境”;
2006年 國家軟科學項目“中國總體戰略布局下的生態環境戰略”;
2007年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發展新模式及其戰略體系”;
2008年 國家留學基金高級研究學者項目“可持續視野中的中美發展模式比較研究”;
2009年 中央黨校“戰略思維理論和方法”項目;
2012年 百度集團“大數據研究”項目;
2013年 廣汽集團“自主創新研究”項目;
2014年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地方政府創新項目”;
2015年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之二“科學發展觀的實踐新要求”項目;
2016年 中國殘聯 “無障礙總體戰略”項目(與清華大學合作);
2016年 神華集團“戰略系統工程及其案例研究”項目;
2016年 中央黨校“創新工程”高端智庫項目;

學術研究

戰略學
段培君在2003年《中央黨校學報》2003年第1期《戰略學何以可能》中提出某種一般的戰略學理論作為戰略的分析框架,認為超越軍事戰略學等具體形態的一般戰略學是能夠確立的,戰略研究的視野、對象和方法的擴展已經為戰略學的學科建立提供了前提條件,戰略已不再限于軍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個別領域而具有了一般性,並提出了戰略三維結構的概念。他認為,戰略思維是在戰爭或競爭環境中對重大問題進行全局性、長遠性籌劃和指導的一種思維,其基本特徵是:價值目標與效用手段的統一性結構,全局與局部的整體性結構,現在與未來的預見性和發展性結構。戰略思維必須從三個維度的統一上予以把握。基於此,段培君提出了戰略分析的“五個基本方法”。2010年他在《戰略思維理論和方法》一書中做了比較系統的闡述。2012年2月2日《 光明日報 》介紹了本書的基本觀點和意義。該書已成為中央黨校省部級和廳局級官員和高級管理者的培訓教材。
段培君
戰略哲學
段培君在戰略哲學方面做了以下開創性工作。首先,論述了當代戰略思維形態的形成和內涵。他在《學習時報》發表的系列論文(2012-8-27、2012-8-13、2012-7-30、2012-6-18、2012-6-04)論述了從傳統戰略思維轉向當代戰略思維的“五個轉變”,即戰略到大戰略、軍事戰略到發展戰略、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博弈、他組織到自組織機制、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為主的轉變。它進一步形成了當代戰略思維形態的“五對關係”,即大戰略與戰略、發展戰略與安全戰略、非零和博弈與零和博弈、自組織與它組織、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關係。處理“五對關係”的方法論原則是:必須具有大戰略視野,同時善於將大戰略運用於戰略和戰術的層面;必須將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同時善於將戰略重心與安全戰略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必須堅持非零和博弈的主導地位,同時善於處理某些零和博弈並將其控制在特定範圍;必須將自組織作為戰略運作的基礎性機制,同時善於發揮他組織機制的作用;必須在總的方向上爭取競爭優勢,同時善於將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結合起來。段培君認為,“五個轉變”和“五對關係”的方法論屬於工具理性的哲學範疇。
其次,段培君通過對哈特大戰略概念價值核心的分析,結合二戰以來的戰略發展提出:“五對關係”的形成與大戰略的價值核心密切相關。哈特在提出大戰略時說過極其重要而許多戰略研究者沒有給予重視的一句話:“勝利的真正含義意味著,在戰爭結束後和平的狀況和人民的生活狀況比戰前要更好一些。”由此,戰略的價值立足點從立足於軍事勝利轉變為立足於持久和平和改善民生。因為這樣的轉變,“五個轉變”和“五對關係”的形成得到了邏輯的說明。在這一意義上,筆者把和平的持久和民生的改善視為當代戰略思維的價值核心,並提出,這屬於價值理性的哲學範疇。
第三,段培君進而指出:當代戰略思維形態作為“五對關係”+“一個價值核心”的結構,其基本構成是工具理性+價值理性。戰略思維的當代形態具有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的特點。以此為基礎,段培君得到了兩個重要結論:第一,對戰略思維的本質得出了當代的新概括。在傳統戰略思維中,存在著對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不同強調而形成的不同流派。但是,從傳統戰略思維向當代戰略思維轉變的歷史進程表明,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相統一的發展趨勢更加清晰地展現了戰略思維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實踐理性。第二,當代戰略思維形態的形成和結構不論從工具理性還是價值理性的方面都反映了戰略的某種文明轉型。可以通過這種轉型的視角分析當代戰略問題,如他所分析的《戰略文明轉型中的全球治理》即此一例。
中國結構性大戰略
段培君在《中國結構性大戰略》一書中首次提出並論述了中國結構性大戰略,是國內第一本從結構轉型的角度論述的大戰略著作。其中包含一系列已經影響中國發展和高層決策的戰略建議。結構性大戰略是以廣義的結構最佳化調整為主要目標與路徑的戰略,它既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整體結構的最佳化調整,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結構的最佳化調整。在操作層面上,它是以經濟結構的最佳化調整為主軸,將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結構最佳化調整聯為一體的戰略。作者在中國經濟崩潰論和繁榮論之外提出了第三種觀點:中國走向繁榮還是走向崩潰取決於如何解決結構問題、尤其是大結構問題。結構性大戰略包括雙引擎戰略、“十 ”字型戰略、雙向開放戰略和結構性巨觀調控等內容。
段培君
雙引擎戰略
段培君在《全面深刻地把握雙引擎戰略》等論述中提出,雙引擎戰略是通過調整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而發揮兩個動力引擎的作用,使之形成互補效應,形成新的經濟動能。供給引擎是通過要素結構的調整,實施創新戰略,使經濟向創新驅動轉變,實現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需求引擎是通過需求結構的調整,將投資拉動轉變為以消費拉動為首、消費、投資、出口形成比較合理的結構。就經濟成長的總量和穩定性來說,需求引擎具有特殊重要性,而從未來經濟發展的質量、增長的更大空間、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看,創新驅動的供給引擎更具有根本性。2015年和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都使用了“雙引擎”的表述,其戰略思想在“十三五”規劃中得到體現。
“十”字型戰略
“十”字型的結構性政治戰略以政治結構的最佳化調整為主要目標和路徑,主要涉及人財物管理的權力結構和社會治理的權力結構的最佳化調整。“十”字型戰略的“I”方面是人財物管理的縱向放權及其權力結構的合理化,“一”的方面是社會治理權力結構的橫向分權及其合理化配置。前者主要基於經濟需求結構的最佳化調整而提出,後者主要基於經濟供給結構的最佳化調整而提出。總的看,都是以經濟結構的最佳化調整為參照而設定。
雙向開放戰略
雙向開放。對內開放是社會財富、公共資源與公共服務的開放與均衡化,使社會財富、公共資源在開放中進一步流動起來,使得內需得以擴大,需求結構得以改善,效率進一步提高,同時社會公正程度得以改善。對外開放,指為推動創新和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拓展和最佳化開放結構,完善內外聯動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強調“技術與經濟的層面、制度的層面和思想文化的層面都面臨更加開放的任務,這些任務用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說,就是構建開放社會”。
結構型巨觀調控研究
結構性巨觀調控是段培君2006年以來提出的一個概念,反映了結構性大戰略視野下的巨觀調控,體現於巨觀調控的外部關係和內部關係中。外部關係指巨觀調控、結構性戰略與市場機制的“三位一體”關係;內部關係指結構性的巨觀調控目標和結構性的調控手段——結構性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就業政策——之間的關係。外部關係強調“巨觀調控不僅應當注意短期政策效應,而且應當注意與長期戰略和發展機制的銜接。巨觀調控對總量的調控措施必須與解決經濟的結構性矛盾結合起來,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合起來,同時也必須與改革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緊密結合起來”。內部關係強調巨觀調控目標在“魔力四邊形”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結構性含義。調控手段強調運用結構性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就業政策等使其形成結構性功能效應,以促成結構的最佳化調整。
全面協調發展
段培君的代表作之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發展的新戰略》系統論述了中國發展戰略四個方面的新內涵,強調了中國戰略的結構性變化。該文章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與作者於2003年4月發表的文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國家戰略的新發展》(《理論前沿》2003年08期)一起,提出了中國“國家戰略從重點發展向全面協調發展轉變”的戰略思想。該思想所強調的“全面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被概括為科學發展觀的三個基本要求,被最高決策層認定為“應當長期堅持的重大指導方針”。
創新戰略
段培君在《國家創新戰略》一書所撰寫的“創新型國家戰略研究”的內容實際是他的創新理論和戰略研究的一次總結性闡述。其中涉及三項具有前瞻性的工作:一是介紹了他在2006年第一次提出的不僅要把創新作為國家戰略,而且要作為中國面向未來的核心戰略的觀點(見2007第3期《中國科學院院刊》《論自主創新國家戰略的主要依據、現實內涵和實施途徑》),它與2007年10月中共17大報告的表述相一致;二是進一步論述了創新戰略的三個互補性分析框架:文化經濟學、系統科學和經濟文化學;三是提出了包括創新開放一體化、實行行政與研究系統雙軌制等新對策,後者在17大報告中體現為政事分開的原則。
總體戰略布局
2006年6月13日段培君在《中國發展新模式研究報告》中建議:(1)將“生態環境建設”納入戰略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轉向“五位一體”;(2)以“新的經濟發展方式”逐步替代“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提法;(3)擴展“五個統籌”,提出“統籌經濟與政治發展”、“統籌政治與文化發展”的要求。之後以《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發展新模式》為題發表於《中共中央黨校學報》第11卷第4期,2007年8月。2007年10月,中共17大報告中關於建設生態文明(納入目標體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等內容被媒體視為新的理論亮點。
發展機制統一性
段培君在《創新發展模式》一書中著墨最多的是發展機制方面的創新。市場機制、民主機制、法治機制、社會組織機制和開放機制,第一次被整合在系統科學的自組織和它組織關係的統一框架中進行論述,形成了研究發展機制的新框架。至此,社會不同領域的機制表述實際成為同一組織機制在不同層面的表達。他把這一發展機制的新概念框架與社會系統的歷史研究結合起來,說明自組織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它組織的重要作用,以及兩者結合對於社會發展的作用,由此闡釋社會治理方面的某種規律性。他還把這種規律性與唯物史觀聯繫起來,認為,“軍事對經濟的依賴,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乃至生產方式的依賴,從機制的角度看,就是它組織機制對自組織機制的依賴;前者主要是上層建築的運行機制,後者主要是經濟基礎乃至生產方式的運行機制。這是從現代社會科學特別是現代系統科學理論出發,對以往社會學說的補充和發展。”
科學方法論
段培君的《社會科學次邏輯視野中的方法論個體主義》是中國系統研究方法論個體主義的第一本專著,也是將認識論、本體論和價值論三者統一起來研究社會科學範式的第一本專著。它被評價為“一本頗具創見性的科學哲學專著,該書最值得褒揚的是它明確提出並系統闡釋了‘次邏輯視野’概念”,其引入“意味著科學觀的一種思想解放,極大地提升了我們對社會科學的理解”。(2008年6月24日學習時報)。段培君在該書中分析了構成論、目的論和演化論範式,提出了範式集合、對立的範式集合和次邏輯結構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從經濟學方法論走向社會科學方法論,系統分析了多向度多維度多元的複雜性範式結構和包含價值的能動自由的實踐結構,形成了對社會科學性質的新理解。本書也將邏輯分析與歷史分析結合起來,論述了方法論個體主義的概念思想史、個體主義與分析傳統的互動、以及現代與後現代研究所涉及的語言範式和話語範式,力圖全面展現社會科學範式的複雜性結構和時代內涵。
現代史的文化學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載:“段培君(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提出了兩種意義的民族救亡概念”,其中包含了“一種新的民族救亡的概念”,因此用原有的“救亡和啟蒙這兩個範疇構成的分析框架來概括說明這一階段的歷史是不夠的。”段培君提出這一觀點的論文《兩種意義的民族救亡——五四運動基本性質的再認識》,與《五四新文化的歷史建構》、《中國近代化綱領的文化學透視》,都屬於運用文化學和系統方法分析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代表作。這些成果被學界認為“頗具新意”(李鐵映主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前沿報告(199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237頁),具有“新視角”和“啟發性”,(見《北京黨史》1999年第3期);其研究“獨樹一幟”(見楊士泰:《近二十年國內“新文化運動”研究綜述》)。上述方法和歷史研究也被作者後來用於中國國家戰略的分析和研究。

主要作品

專著和主編

《中國結構性大戰略》,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年
《社會科學次邏輯視野中的方法論個體主義》,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
《創新發展模式》,中央黨校出版社,2016年
《戰略思維理論和方法》(主要作者並主編),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年

合著

▪ 新視野中的科學方法論[M].台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 國家創新戰略[M].科學出版社,2011年。
▪ 創新發展的戰略預見[M].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1年
▪ 以持續全面創新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
▪ 改革發展穩定研究—系統思想與戰略思維[M].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
▪ 當代中國科學發展觀[M].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M].紅旗出版社,2008年
▪ 中國人民銀行幹部理論讀本[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年
▪ 哲學與社會(1)(4)[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9年和2011年
▪ 科學發展觀研究[M],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年
▪ 哲學與社會(8)[M].人民出版社,2016年

叢書

▪ 戰略思維叢書,總主編,中央黨校出版社,2016年

論文專題

1、 戰略學
▪ 戰略學何以可能[J].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3年第1期
▪ 新的歷史條件下戰略思維的新定位[N]. 人民日報(理論版),2003-05-12
▪ 論系統思想與戰略思維的內在聯繫[J]. 系統辯證學學報,2004第3期
▪ 如何善於進行戰略思維[J].《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哲學原理》,2003第8期
2、 戰略哲學
▪ 戰略思維的基本特徵[N].學習時報理論版,2008-8-4
▪ 把握戰略思維的當代發展[N]. 學習時報理論版,2008-08-11
▪ 戰略思維的理論與方法[J].中央黨校哲學講稿選,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年
▪ 戰略到大戰略的視野變換[N]. 學習時報理論版,2012-06-04
3、 結構性大戰略
▪ 中國轉型邏輯,《理論探討》2016年第1期。
▪ 中國發展的關鍵:結構性戰略[J].滬港經濟,2010第3期
▪ 走向科學發展的中國――中國新甲子前瞻[J].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第10號。
4、 雙引擎戰略
▪ 全面把握雙引擎戰略[J].滬港經濟,2011第1期
▪ 啞鈴型戰略調整經濟結構[J].滬港經濟,2010第5期
▪ 協調消費與投資關係事關經濟全局[J].滬港經濟,2011第3期
5、“十”字型戰略
▪ “十”字型的結構性政治戰略[J].滬港經濟,2010第7期
▪ 深入改革的實質是調整權力結構[J].滬港經濟,2009第9期
▪ Reforming China’s Monopolies, Harvard Kennedy School Ash Center Paper, August 2013.(Peijun Duan, Tony Saich)
6、雙向開放戰略
▪ 構建開放型社會[J].滬港經濟,2010第9期
▪ 開放的心靈與開放的社會[N]. 學習時報理論版,2009-03-02
7、 結構性巨觀調控
▪ 巨觀調控應有戰略思維[J].滬港經濟,2008第6期
▪ 結構性巨觀調控勢在必行[J].滬港經濟,2008第9期
▪ 4萬億投資:應將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作為基本目標[J].滬港經濟,2009第1期
8、全面協調發展
▪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發展的新戰略”,《人民日報》理論版,2003年8月20日。
▪ 中國進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階段[J].中國評論,2007年9月。
9、 總體戰略布局
▪ 建議將生態環境建設納入戰略總體布局[J].思想理論內參,2006年第27期
▪ 中國可持續發展新評估體系的戰略構想[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4,04(第一作者)
▪ The State of Sustainability in China[J].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Number 3,2014(Peijun Duan, Robert G.Eccles)
10、創新轉型戰略
▪ 擴大創新型需求: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J].滬港經濟,2009第2期
▪ 論自主創新戰略的主要依據 現實內涵和實施途徑[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7第3期
▪ 科技經濟一體化視野中的網路經濟[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第12期
11、企業和區域戰略管理
▪ 寶鋼的管理創新對中國大企業的啟迪[J].理論與實踐,2002第6期
▪ “包頭模式”的意義與面臨的挑戰[R].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報告,2007年第5期6-10(第一作者)
▪ 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理論的系統框架[J].中國軟科學,2003第6期
12、全球戰略與兩岸關係
▪ 9·11對美國全球戰略的影響(上)(下) [N].中國經濟時報,2001-09-17,18
▪ 戰略文明轉型中的全球治理[N].學習時報,2012-08-27
▪ 未來十年中國與世界的關係[J].中國評論,2010第3期
▪ 中國現代化與兩岸和平發展[C].台灣《第一屆兩岸和平論壇》論文集,2007-06-18
13、現代化綱領
▪ 現代化綱領在當代中國的發展[J]. 江蘇社會科學,2004第6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政治》2005年第1期)
▪ 科學發展觀:中國發展的新模式[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第6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共產黨》2005年第10期)
▪ “以人為本”的規律論意義[N]. 學習時報,2008-12-22
14、 現代化歷史
▪ 中國近代化綱領的文化學透視[J]. 學術月刊,1992第9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92年第11期,1993年《中國歷史學年鑑》。
▪ 五四新文化的歷史建構[J]. 北京社會科學,1997第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97年第10期。
▪ 析當代新儒家的“返本”[J]. 學術月刊,1990第10期。
15、 科學方法論
▪ 方法論個體主義的三種詮釋及其合理性[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第9期
▪ 方法論個體主義與分析傳統[J]. 自然辯證法通訊,2002第6期
▪ 柯斯塔歸納邏輯系統理論[J].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第5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邏輯》1992年第5期。
16、科學主義
▪ 析科學主義的一般特徵[J]. 江漢論壇,1997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科學技術哲學》1997年第4期。
▪ 論維也納學派的科學化嘗試[J]. 自然辯證法通訊,1996第6期。
▪ 論牛頓的雙重文化價值觀──兼及科學主義的價值論前提[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6第6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科學技術哲學》1996年第9期。
17、心理哲學
▪ 析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心理學形態──關於皮亞傑與弗洛伊德學說的價值論比較[J].學術月刊,1999第9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心理學》1999年第12 期。
▪ 兩種本能論之比較[J].人文雜誌,1997年第6期,《新華文摘》1998年第2期。
18、 其它
▪ 關於自由的爭論[J].哲學譯叢,1987第4期(譯)。
▪ 科學預測應成為政府決策的基礎[N].光明日報,2011-6-22
▪ 《當代生態哲學及綠色設計方法論》簡評[J]. 哲學動態,2006第5期

國際演講

對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和商學院、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企業研究所、東西方研究中心、美國政府有關機構和非政府組織、世界銀行、加拿大、新加坡有關戰略研究機構進行了學術訪問,並發表演講或開設講座。受邀作為2010年哈佛中國評論開幕主題演講人,2011年耶魯首屆中國論壇主題演講人,2012年哈佛全球化論壇主題演講人。

榮譽表彰

經哈佛大學和有關機構認定為“傑出人才”(O1)哈佛賽奇教授介紹說,“段培君是中國經濟和政治發展研究方面最重要的一個學者”。
哈佛高級研究員陸伯彬說,“段培君是少有的其研究和寫作既影響學者又影響高端政策制定的學者。他的最重要和最具創新意義的貢獻是他的當代戰略思維形態理論。他認為,傳統的戰略理論是重要的,但研究當代戰略問題必須把握當代戰略思維理論。”
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戰略思維和領導能力”項目教學優秀組織獎
中央黨校進修班次教學效果第一名(2006,2016)
中央黨校哲學部2003-2016教學工作優秀獎或授課優秀獎
“北京大學首屆(博士)研究生學術十傑”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