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個西方傳媒報導,完全採用國產先進航空科技打造的殲11B多用途重型戰機已經硏製成功。這是繼殲10之後中國軍用航空技術的重大突破,其綜合戰鬥力更在殲10之上 ,已經接近俄國最新四代加即SU-35BM水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殲11-B
- 時間:一九九六年
- 對象:中國與俄羅斯
- 數量:二百架
接近俄第四代水平
一九九六年經過四年試用後,中國與俄羅斯簽約引進生產二百架當時俄國最先進的SU-27SK空中優勢戰鬥機。在瀋陽飛機工業公司設立一個獨立於殲 8戰機生產設施的全新先進廠房,採用西方和國內最先進的生產設備仿製該機,所以其生產工藝質量優於俄機,並且為進一步改進奠定堅實基礎,此舉令沈飛生產技術和戰機性能幾乎躍進廿五年。
殲11-B
![殲11-B 殲11-B](/img/3/f08/cGcq5yNiFjNjRGOmFDM4gTM5YWYmNWZ2M2N4M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一九九九年首批國產化程度達七成的戰機出廠,改稱為殲11,與仿製工程平衡的就是除發動機外,幾乎全部國產化並作局部改進的殲11A,由於九十年代國內外航空科技尤其是電子科技迅猛發展,SU-27 / 殲11已很快落後,部隊對其缺乏人性化、航電設備比新殲8還落伍、可靠性低,抱怨日深,結果沈飛在組裝九十五架殲11後被迫停產,俄方對此滿腹疑團。
其實,中國航空精英經過幾年磨鍊,已完全消化吸收SU-27精華,一種大膽作跨越式發展,除氣動外形外全部改用國產最先進設備的計算機設計國家重點工程,即殲11B戰機於2000年秘密上馬,並全面改用西方軍用標準。
硏發到投產僅七年
由於該機目前未正式解密,西方的錯漏傳聞不在少數。實際上殲11B由開始設計至今年底大量投產僅用七年,其改動量之大無異於重新硏制,中國航空科技進步之快可見一斑,因此令美俄等強國同感驚訝。俄方多次向中方推銷最新改良的SU-27SKM都沒有回音,原因正是中方已擁有同等技術。去年底俄方被迫承認中方已能獨立生產改良出11B,俄方對實際情況並不了解以致判斷失誤;同一訊息透露未正式定型的殲11B去年已交付了第二批十七架。
採用樹脂基複合材料的殲11B重量大幅減少七百多公斤,並為艦載型的發展騰出了寳貴的重量;加上推力比俄版更大的太行發動機,空戰性能比本已十分出色的SU-27更上一層樓,機體壽命比後者多一萬小時即超過三十年的驚人地步。此外機載設備包括環境控制系統、全許可權四餘度電傳飛控系統、火控系統、玻璃化座艙、碳碳剎車系統等全是自行硏制最先進設備,比SU-27領先約二十年。
頭盔瞄準器超俄制
配套的頭盔瞄準具和光電感測器,亦已被數位化的國產設備取代可靠性不佳備受劣評的俄國貨。信息部14所開發的1471多功能火控雷達,是殲 101473雷達的升級版;能同時跟蹤二十個目標,同時以飛彈攻擊六個目標,已達到機械掃描雷達的最高水平。掛載最多達八枚的PL-12中程攔射飛彈,抗干擾能力和綜合性能優於SU-30MKK戰機的俄制R-77空空飛彈。
尙未達到隱形標準
與此同時亦要注意西方誇張失實的言論。由於殲11B在雷達波反射最強的進氣道唇口加裝屛蔽罩,在進氣道內亦有雷達吸波塗料,令該機雷達反射截面由 SU-27的十五平方米大幅下降三倍至五平方米不夠,在不改進氣動外形的條件下,已達到目前人類能做的極限。但仍與小型的F-16三平方米有較大差距,更加未能達到一平方米以下的隱形標準,根本不能視作隱形戰機,除非有人渲染中國威脅論。
根據中央軍委要求,這種接近西方三代半(俄國四代加)標準的優秀戰機,性能要達到國內第一,世界一流水平,並在今年正式定型準備大量生產。
殲11B的定型量產,將進一步大幅縮小與國外先進強國的差距,是繼殲10之後另一値得驕傲的跨越式發展成功傑作。其綜合戰鬥力是殲10的一點六倍,是SU-27的六倍之多。
中國停止組裝殲11戰機
中國人早在2000年便已決定不會組裝全部的200架戰機,而僅是達到其一半的數量。有人曾認為,中方之所以做出停止組裝殲-11的決定,是因為該機已無法滿足解放軍空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