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倫理學

殯葬倫理學

本書是《殯葬學科叢書》之一,該叢書以殯葬業和殯葬活動為研究對象,在深入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吸納了國內外學者長期以來的研究成果,總結了殯葬工作者的豐富實踐經驗,基本反映了當前的殯葬理論和殯葬業的水平。殯葬倫理作為整個社會倫理道德的一部分,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方面,它與其他的社會文化一起構成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殯葬倫理學
  • 作者:何兆珉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
  • 開本:16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出版信息

書 名: 殯葬倫理學
作 者:何兆珉
出版時間:2004
ISBN: 9787508702568
開本:16
定價: 68.00元

內容簡介

在對殯葬倫理的研究過程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作為一種文化,殯葬倫理思想要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就必須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這裡需要的不僅有對殯葬倫理的評價,更有對殯葬倫理的傳承。因為只有通過不斷的教育,才會使先進的思想發揚光大,落後的腐朽的思想被摒棄。殯葬倫理作為整個社會倫理道德的一部分,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方面,它與其他的社會文化一起構成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期望通過我們的研究,能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盡綿簿之力。

目錄

第一章 緒論——倫理和殯葬倫理
第一節 殯葬倫理學——倫理學的新領域
一、倫理學是什麼
二、套用倫理學的興起和發展
三、殯葬倫理學——倫理學的新領域
第二節 殯葬倫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一、殯葬活動和殯葬倫理學的起源
二、殯葬和殯葬倫理學的發展
三、影響殯葬倫理學的因素
第三節 學習殯葬倫理學的意義與方法
一、研究殯葬倫理學的意義
二、學習殯葬倫理學的方法
三、殯葬倫理學和其他學科的關係
第二章 中國傳統殯葬倫理思想
第一節 儒家的殯葬倫理思想
一、儒家殯葬倫理的社會基礎
二、儒家殯葬倫理的內容和特點
三、隆喪厚葬的原因
第二節 墨家的殯葬倫理思想
一、墨子的薄葬思想
二、墨子對厚葬久喪的批判
三、墨子的節葬主張
第三節 道家的殯葬倫理思想
一、老莊的生死觀
二、老莊的殯葬倫理思想
第三章 西方殯葬倫理思想
第一節 西方殯葬倫理思想溯源
一、中西方殯葬倫理思想的交流
二、西方早期殯葬起源
三、中西殯葬倫理思想的差別
第二節 古希臘的殯葬倫理思想
一、蘇格拉底的殯葬倫理思想
二、伊壁鳩魯的殯葬倫理思想
第三節 基督教影響下的殯葬倫理思想
一、基督教的由來
二、基督教的殯葬倫理思想
三、中世紀後的殯葬倫理思想
第四章 殯葬倫理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
第一節 殯葬對象和殯葬活動的特殊性
一、殯葬對象的特殊性
二、殯葬活動的特殊性
第二節 殯葬倫理的特殊性
一、殯葬倫理與一般社會倫理比較的特殊性
二、殯葬倫理道德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特殊性
第三節 殯葬倫理的道德原則和規範
一、殯葬倫理的道德原則
二、殯葬倫理的基本道德規範
第五章 殯葬活動中的生態環境道德觀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與當代生態環境道德觀
一、當代生態環境道德觀的形成與發展
二、當代生態環境道德基本精神
第二節 傳統殯葬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傳統殯葬方式對自然環境的污染
二、傳統殯葬方式對自然資源的無節制消耗
三、傳統殯葬倫理與生態環境道德的衝突
第三節 善待自然,改變傳統殯葬活動方式
一、在殯葬活動中推廣清潔生產
二、降低殯葬活動中資源消耗
三、實行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先進技術
第六章 殯葬職業道德
第一節 殯葬從業者的職業特點
一、職業與職業道德
二、職業道德的一般特點
三、殯葬職業道德的特殊性
第二節 殯葬職業道德的原則和規範
一、殯葬職業道德的原則與規範
二、殯葬職業道德原則
三、殯葬職業道德規範
第三節 殯葬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一、殯葬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二、努力提高殯葬職業道德建設水平
第四節 殯葬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實踐
一、殯葬職業道德教育
二、殯葬職業道德修養
第七章 殯葬倫理思想的評價
第一節 殯葬倫理思想的評價和依據
一、倫理評價的概念
二、殯葬倫理評價
三、殯葬倫理評價的標準.
四、評價的依據
第二節 殯葬倫理評價方式
一、社會輿論的概念及形式
二、內心信念
三、傳統習慣
第三節 殯葬倫理評價的意義
一、促進殯葬文化的健康發展
二、促進生者的道德自律
三、是生者獲得心靈安慰的重要途徑之一
四、 殯葬倫理評價還能促進倫理道德的進步
第八章 殯葬倫理思想的傳承和教育
第一節 殯葬倫理思想傳承的主體和客體
一、殯葬倫理思想傳承的含義
二、殯葬倫理思想傳承的主體
三、殯葬倫理思想傳承的客體
四、殯葬倫理思想的傳承
五、殯葬倫理思想文化信息的社會性和時空性
第二節 殯葬倫理思想傳承的媒介
一、殯葬倫理思想傳承媒介的含義
二、殯葬倫理思想傳承媒介的種類
第三節 殯葬倫理思想的教育
一、殯葬倫理思想教育的內容
二、殯葬倫理思想教育的方法
三、殯葬倫理教育的意義
第九章 殯葬倫理的創新與發展
第一節 現代科技促進殯葬倫理的創新
一、科學技術與物質文明
二、科學技術與精神文明
三、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
四、科學技術與人類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思想觀念
五、科學技術與殯葬倫理
第二節 文化交融促進殯葬倫理的發展
一、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加速我國現代化的建設
二、文化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
三、中外文化交流要注意不同的文化背景
四、 殯葬倫理的中外交融
第三節 殯葬產業的發展向殯葬倫理提出更高要求
一、殯葬產業遇到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二、殯葬倫理學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後 記
環境倫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倫理科學,和其他倫理學比較,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特徵,這就是它的研究對象所具有的綜合性、多層次性和實踐性。
①綜合性與整體性
環境倫理學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社會與自然之間三層關係的認識和研究不是獨立地進行的,而是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或系統的組成部分而進行認識和研究的,最終著眼點還要放在三者的有機的綜合作用和關係上。所以,環境倫理學具有鮮明的綜合性特點。
人類與自然環境系統及社會環境系統之間的倫理道德關係,以及社會環境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之間的倫理道德關係和相互作用結果,一般是以環境系統的綜合變化呈現出來的,例如,人類對森林的失常破壞,導致的不僅僅是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的減少,還會導致森林中原生的各種動植物屬種的消亡。並由此導致原來森林覆蓋下的地表水土流失、坍塌,造成農田、村莊損毀,人類群體生命財產的損失,最終還會造成該地區的沙化或石化,使人類最終失去繼續生存的立足之地。又如汽車尾氣排放,微觀來看是個人行為,但很多汽車一起排放就成了社會行為。個人行為只引起極局部地區的空氣品質下降,通過環境自淨可以消除,成為社會行為後就會引起較大範圍的光化學污染事件,與其他礦物燃燒排放物匯合成全球性行為以後,更可導致大氣層的整體破壞,引發地球表層空間的溫室效應,最終可能導致極地冰蓋融化,沿海低地被淹,直接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結局。
人類個體與自然環境系統的關係以及群體行為與自然環境系統的關係,是一個綜合性與整體性的道德關係,人們絕不能站在個體行為意識立場上,認為約束個人與環境系統間的不道德行為是“小善”而不屑去為。
②多層次性
環境倫理學既要研究人類個體行為與自然環境系統之間的倫理關係,又要研究人類個體行為與外化了的人類群體──社會環境系統之間的倫理關係,同時還要研究社會環境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之間的倫理關係。這樣,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對象便具有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社會與自然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從發生學角度來說,層次是逐漸擴展並上升的。其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基礎,是自從有了人類那一天便開始發生的。最初只是表現為人類個體與身邊狹小範圍內的自然環境的關係,這種關係在長時期都是相互協調的。後來由於社會發展程度的不斷提高與成熟,社會便完全外化成了個人生存發展的硬環境條件。今天,沒有了自然環境便沒有了人類;同樣,沒有了社會,人類也將不能存在。在某種意義上說,今天的地球表層除了以社會形態出現的人類群體外,已經沒有了嚴格意義上的個人。因此人類與自然環境系統的關係便演變上升到了以社會環境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相互作用的更高一個層次上。據某些哲學家預言,隨著地球文明的進化,人類和地球還將形成為一個統一體進入宇宙空間,與其他星球組成宇宙文明,從而發生宇宙倫理關係。宇宙倫理關係在目前只是理論上的一種可能性,在很長的歷史年代還不可能成為現實,因此我們暫時不去進行研究,而把研究只集中在上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社會與自然的三個關係上。由於三個關係的層次不同,所以在環境倫理學中的地位,研究目的和手段等也將有所不同。這個問題留在以下章節中才認真討論和研究。
③現實性和實踐性
環境倫理學對人、社會、環境三者間的倫理道德關係研究,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實踐性特徵。傳統倫理學過去所著重研究的人類個體間的倫理關係,它的惡化一般只會導致人類群體內部人們互動行為的失范,導致社會生活和諧度的下降,一般不會導致人類群體結構(社會)的整體崩潰及滅亡。但當個體環境道德行為失范並演化成整體社會行為後,環境系統的反饋便具有了導致社會文化整體消亡的力量。古代非洲的瑪雅文化、中東的兩河文化,中國的樓蘭文化的消失就是典型的事例。所以人們絕不能對此等閒視之。
現在,由於科技發展引發的,人類社會作用於自然環境系統力量的加強,除了造成O3層破壞,溫室效應,給人類社會發展蒙上陰影外,國家(人類群體)間所擁有的核武器當量的威力,及生化武器的殺傷力,都已達到了足可以整個地毀滅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表層環境系統的程度,這樣就使人們對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具有了非常緊迫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特徵。
④可判斷性和可操作性
由於現代計算機科學軟硬體的發達,主要是電腦技術的套用,環境倫理學所涉及的人、社會、自然環境系統間的道德行為關係,如“三廢”排放標準、環境自淨能力的容許度,人類對被污染環境反饋的承受能力(受傷害的臨界度)等等都達到了可以進行量化研究的程度。只要人們確立了環境道德觀念,自覺約束自己對環境不道德行為,一切都是可以在一定量的範圍內去協調好人類個體、人類整體與自然環境系統的道德行為關係。不象傳統人際關係道德學,它只建立在善、惡觀念基礎上的一切道德觀念、行為準則、規範等等,都是一種不能量化的軟約束行為,其標準、是非、得失等道德評價,還得靠另一個同樣不能量化的道德標準──“良心”去控制和量度。人們常說的所謂道德法庭,其對是非、善惡的判決常常顯得非常模糊和軟弱無力,其中原因,與傳統倫理學所研究的道德現象本質上是屬於精神範疇的軟性行為有關。
環境倫理道德現象就不同了,它除了具有軟性行為特徵外,還具有物化的硬性行為特徵,特別是自然環境系統反饋的表現,大的可以達到使環境不道德行為的主體──人類發生疾病、死亡,人財兩空,甚至蕩然無存的結果。所以環境倫理學對環境道德行為還必須進行量的研究,並在量的的規定性上對之進行善惡和是非的判斷,從而使環境倫理學具有了可判斷性和可操作性特徵。例如企業“三廢”達標排放和控制總量排放的“標”和“量”就是一個可操作的度量界限,超“標”和過“量”,就進入了道德範疇,屬於不道德行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