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殭屍政策”,是指政策出台多年,卻因“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一直處於“休眠”狀態,淪為“殭屍政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殭屍政策
- 釋義:指政策出台多年,卻因“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一直處於“休眠”狀態
四種類型,社會評論,治理措施,
四種類型
一是“空中樓閣”型。
此類政策猶如懸在天上的樓閣只可仰望。一家大型機械製造企業財務總監舉例說,多年前國家已出台政策,進一步放開駐外合資企業的融資渠道,這將有利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但人民幣資金池、外幣資金池與企業稅收等政策如何銜接至今沒有實施細則,企業都怕踩了偷稅漏稅的雷而不敢“吃螃蟹”。
二是“畫蛇添足”型。
此類政策因一些多餘或不切實際的規定而難以施行。前幾年,多部委聯合出台政策,放開藥品技術轉讓限制,旨在鼓勵醫藥企業兼併重組,盤活存量,但政策實施過程出了問題。
三是“相互打架”型。
此類政策因與其他政策矛盾而無法落實。近年來,國家多次出台政策鼓勵社會資本辦醫。一家企業想在西部某省會城市辦一家民營醫院,契約也簽了,地也看好了,到國土局辦理土地使用證時卻被告知,辦醫療衛生用地需要先拿到醫院的證照許可,到衛生廳又被告知:“要先有土地使用許可證,才能辦理醫院證照許可”,最終企業不得不放棄。
四是“嫌貧愛富”型。
此類政策的初衷是解決企業燃眉之急,卻在實施過程中設定“高門檻”,讓真正需要政策扶持的企業望而卻步。
社會評論
“出台好政策卻無法落地執行,還不如不出台。”多名企業負責人認為,“殭屍政策”讓企業對政府產生不信任感,影響其投資信心。
一些企業負責人和專家學者表示,“殭屍政策”不僅損害企業的利益,更打擊了企業的信心和積極性,破壞營商環境。一項政策之所以被制定出來,目的是為了解決某一問題,或者為了實現某個目標。如果成了“殭屍政策”,不但難以實現政策制定者的初衷,破壞其權威或公信力,還可能使已經存在的問題嚴重化,甚至滋生出新的問題。
治理措施
企業負責人和專家學者建議,治理“殭屍政策”需要政策制定者在謀劃政策之初,多些調查研究和論證,讓政策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能夠拿來就用且管用,也需要政策制定者在政策的實施上,多些回頭看,及時發現問題並予以糾正。
與此同時,各級政府應對已成為“殭屍”的政策予以清理整頓,對因脫離實際而無法落地的政策予以廢除,對缺少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的政策,通過制定實施細則、出台詳細的解釋和標準、明確牽頭管理部門等方式推動其落地執行。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推進政策的執行和落實,還要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倒逼責任部門嚴格履職,讓好政策真正惠及企業,促進經濟發展。